分享

“我拍长城十三关”之题序:长城记忆

 澗雲風子 2022-02-11

前言:

我退休前拍摄了新疆多民族的民情民俗,退休后做了《丝路民俗记忆》公众号。后来发现: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无不与绵延万里的长城紧密相连,而历史上的古道关口无不与长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用了3年时间,从山海关起步,经玉门关直到西域龟兹、楼兰,拍摄了长城、关塞、边墙、烽燧,尤其特别记录了著称于世的“长城十三关”的历史标本,也算是对自己启动已逾6年的《丝路民俗记忆》的另一种延展吧!

把历史的记忆锁进相机,对缓缓流淌的历史的风化样本进行扫描,最大限度地显露出关怀我们民族之沧桑与伟大的影像底色,就是我拍长城十三关的初心。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到清朝,上下两千年,数不清的将帅吏卒、黎庶百工,费尽移山之心力,以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修筑起万里长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巍峨的丰碑。

伟大的长城,跨峻岭、穿荒原、横翰海、经绝壁望不断长龙烽燧、雄关隘口,犹如玉带明珠,点缀着锦绣江山矫健的巨龙,起伏奔腾、飞舞盘旋于崇山峻岭之巅,“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给世界增添了壮丽奇观。

长城的历史文明,见证了我们伟大祖国创造的世界奇迹,也承载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昌盛,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深深植入长城的古旧砖石,凝聚着属于中国人的勇敢智慧、精神图腾。无比震撼、从容大美的长城,屹立在天地之间,坚定砥砺着奋进自强的中国信心。

最早的长城大约修筑于西元前七世纪左右,那时正是春秋战国时代(西元前770年—西元前221年)。战国时期的长城一般都比较短小,小国的长城数百里,大国的长城最长3000余里。万里长城,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修筑的,东起渤海山海关,西到甘肃省嘉峪关。

长城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北方,共计约一万四千六百多里,历经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以至中国往后的朝代更迭。建功于战争兵荒,屹立于太平强盛,倘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

现时长城遗址主要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东起虎山长城,西至嘉峪关。长城遗址跨越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等15个省市自治区。总计有4万多处长城遗迹。

长城也是自人类文明以来最巨大的建筑。设计巧妙,其古道出入口有的叫“关”,有的叫“口”,如山海关、居庸关、马水口、董家口、古北口等等。“关”的规模通常比“口”大。关口有防御设施和城门,查验通过的商旅和行人,打仗时抵御敌人。关口的城堡叫关城,戍边的兵士驻守在此。其他地方修建的小城堡叫亭鄣或烽燧。前方观察敌情的哨兵,白天遇敌人入侵时燃烟,夜间若有来犯则点火,向后方和上级报告。燃放烟火报警的亭台叫作烽火台。古代燃放烽烟,除使用柴草外,还用狼粪,因此烽烟也叫做“狼烟”。

长城绵延万里,东起山海关,西至长河落日的大漠西域。

始于冀辽交界地带九门口的河北境内的长城,大部分属于野长城。晋蒙边界右玉偏关一带的山西长城,陕西横山靖边一带的长城,位于宁夏盐池一带的长城和位于河西走廊一直延续进新疆的长城、烽燧,以及大同以西的土长城,均以夯土为主,至今仍然巍巍壮观。

数不清的关口、要塞、烽燧,要想完整地走完,我也力不从心。3年时间,我竭尽全力拖着病腿翻山越岭、跋涉塞外,走戈壁、跨黄河,在长城中行走犹如在时空隧道中穿越。

遥想农耕民族用无数双手和肩膀,扶持出这样一个西经流沙、东饮沧海的庞大之躯是何等艰辛!

穿过千年历史,金戈铁马、古道沙场在这里回归寂静;被风沙暴雨侵蚀而斑驳了的断壁残桓,断断续续钩连着依稀可认的烽火台;巧借天然山川之险逶迤前行的,是那响遏行云的遒劲与雄浑、磅礴与壮阔;看似千古沿袭的单调,竟然晕染出千古留存的苍白与高贵……

3年间,我就这样——冥想着种种历史的穿越,感受着人与苍穹的交流,领会着岁月真实的缄默,试图传递出关于长城的文化信息。

图片说明:

1. 山海关老龙头入海处。

图片

2. 山海关——“天下第一关”关楼。

图片

3. 黄崖关关城东侧山崖的岩石多为黄褐色,每当夕阳映照,金碧辉煌,素有“晚照黄崖”之称,关城因此得名。

图片

4. 黄崖关关城。

图片

5. 居庸关南门城楼是居庸关标志性建筑,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图片

6. 居庸关的中心,有一过街塔基座,名云台,取其远望如在云端之意。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居庸关云台,本是一座类似金刚宝座塔的元代建筑,上部虽已无存,但留下了一令人惊叹的元代浮雕作品——门券(梯形圆券道)。

图片

7. 紫荆关汉时称上谷关,后因山上多紫荆树易名为紫荆关。紫荆关位于居庸、倒马二关之间,号称“内三关”。

图片

8. 南门有“紫荆关”、“河山带砺”的题字,为“聊城傅光宅书”。

图片

9. 倒马关最初为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

图片

10. 为纪念杨延昭镇守三关的功绩,于明正德十五年,在倒马关城西3公里的马圈山上修建了“六郎碑”。现在碑已不见,竖起了六郎雕像怀念他的不朽功绩。

图片

11. 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

图片

12. 平型关是我国抗日战争第一个大胜仗的遗址。

图片

13. 偏头关,位于黄河边的偏关县,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

图片

14. 护城楼是建在西山虎头墩的遗址上的防御设施,也是传送情报的中枢。

图片

15. 雁门关,位于山西忻州市代县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图片

16. 雁门关古盘关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始终是中原汉民族北出和草原游牧民族南下之咽喉要塞,战时为军防戍守之关卡,平日为商家营输之必经,行人往来之通衢。

图片

17. 石家庄正定入晋境太原的正太铁路和今天的315省道在娘子关交汇而相辅相成为交通网。

图片

18. 南城门,也称内城门,下为砖券,上为门楼,复檐悬有天下第九关匾额,雄伟高大,蔚为壮观,门洞上方额书“京畿藩屏”4个大字。

图片

19. 千年来杀胡口战火绵延不断,自从明朝隆庆五年,康熙亲征北方,这里才改叫”杀虎口”。明正统至清朝以后,蒙汉互市以来,化干戈为玉帛。

图片

20. 蒙汉互市以来,商贸的交流融合促进关内外经济文化的大发展,为多民族的统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杀虎口成了清朝时期的“第一税关”。这里也是晋商、难民“走西口”的必经之路。

图片

21.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是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的完整的防御体系。

图片

22. 嘉峪关内城墙上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等共14座亭台楼阁。

图片

23. 王维诗言:“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是人们一份不可或缺的记忆,一个精神的故乡。图为王维塑像。

图片

24. 玉门关始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图片

25. 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建于西汉,到魏晋时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食的重要军需仓库。

图片

26. 图为库车龟兹古城边的克孜尔尕烽燧,历史上是经玉门关抵轮台、库车(即安西)的必由之路。

图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丝路民俗记忆》
本公号原创图文作者韩连赟简介:摄影作品后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天山文艺奖”、新疆首届民俗摄影展特等奖、自治区文化遗产摄影展金和銀奖;陆续出版了《古老文明的最后守望——火焰山》、《图说新疆民间工艺》、《刀郎——人角度的视像》等11部图文书籍;其6000幅民俗摄影图片分别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研究所)、国民族博物馆(国家级)机构收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