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坚:让数学的学与教变得更自然一些

 walix 2022-02-11

一直以来在我的话语体系中除非万不得已,通常不用教学这个概念而说学与教,这里涉及一个基本的教育哲学问题——“教育为了什么

今天借此机会讲件事

 

第一

关于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这一年我国教育系统不能再热的词汇了。2015年,我所在的研究院受国际教育创新峰会组织(WISE)委托,经过为期一年的研究,于201663日公开发布了《面向未来: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英文报告(随后也发布了中文版和阿拉伯文版)。

 

这个研究发现,全球24个国际组织和经济体,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官方文件中讨论最多的是沟通与合作、信息素养、创造性与问题解决、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以及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等七大素养,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驱动学习、问题解决学习、STEAM教育等各式各样教育改革风起云涌。

 

而我国,在出台了一个包罗万象的并非核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的同时,伴随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各学科提出了各自的学科核心素养框架,并且在各学科内部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也就是说,在国际社会通过倡导核心素养引导教育更加关注复杂、真实的现实世界,更加关注培养未来公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过程中,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却随着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使本来存在已久的学科中心有了更加合法的身份和地位。值得引起足够的警惕!

 

借此机会,我再次呼吁: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数以百万计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把数学教育的重心牢牢地踏在教育上,以数学课程内容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数学活动中,学习如何独立思考、如何清楚地表达思想、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如何有效地沟通与合作、如何寻找证据支持自己或他人的观点、如何修正自己的不足……让数学教育能够真正指向核心素养!

 

 

第二

建构策略比记忆更重要

 

我主持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项目已经十多年。参照PISA测评工具我们分别从四个维度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记忆策略与建构策略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记忆策略跟学生的学习成绩成负相关,而建构策略跟学生的学习成绩正相关。我们连续分析了三个区县数万名学生的数据,都出现了同样的结果。

 

过去十多年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人们往往认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过于理想化,学生的成绩最重要,言外之意合作探究的学习会影响考试成绩。但数据清楚地告诉我们事实不是这样的。进一步的数据挖掘还发现:在解决常规性的数学问题时,建构倾向和记忆倾向的学生几乎都有很好的通过率,但在解决非常规问题时,有建构倾向的学生优势非常明显。鱼与熊掌可以兼得,还有什么比这个结果让有理想追求的数学教育工作者更加欢欣鼓舞的呢?

 

 

数学的学与教可以更自然

 

什么是一个好的教材?好教材一定涉及教师好教和学生好学的问题,涉及数学本质和教育规律相融合的问题。思前想后,我们认为好教材的出路就是学与教合一,也就是学的过程和教的过程必须一致起来。曾经,我们总在教学中打架,就是因为老师讲的是一套,学生想的是另外一套,老师设计的教学思路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当学与教出现了矛盾的时候,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服从于学生学的规律,从而实现学与教统一,这样才能让学与教变得更自然一些。

 

进一步,教学合一的重要载体是情境+问题串。通过情境+问题串把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与学生学的过程、教师教的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结合起来。老师的工作重心不再是课前的精心设计、巧取天工,而是把重点放在课堂上读懂学生,倾听孩子们的想法,关注学生们如何思考问题,伴随孩子们一起研究数学,共同经历数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一起享受思考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摘自 《新世纪小学数学》

图片 来源于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