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新夏:中国古代编辑事业

 丘山三也君 2022-02-11

图片


编辑一词,据读书所及,始见于《南史》卷三九《刘苞传》。但苞传所谓“编辑”的含意,还不完全是后世所谓的编辑工作。刘苞所作尚限于整理编次和校补写本的讹误脱漏。至于具有收集资料整理编次删削订补的编辑效能,则始于唐代。在《唐大诏令集》中,有加强编辑工作的指令。这种要求似与当今编辑工作的含义相去无几了。我认为中国古代的编辑事业,也就是沿着收集资料整理成书这样一条路线发展下来的。

我国最早的编辑事业应始于正式书籍的出现,而最早的正式书籍的形式,就是简册。编辑事业是随着正式书籍产生而产生的。《尚书·多士》所记:“唯殷先人,有册有典。”是有关简册的最早文献记载,可以断定中国古代的编辑事业当始于商代。据《隋书经籍志》:史官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编辑。

春秋后期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专门从事精神生活的知识阶层——“士”。他们冲破了原由史官垄断典册文献的束缚,出现了私人著书立说的社会现象,为编辑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社会文化背景。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创办私学之人,他教授学生用的课本——《六经》即搜集各种文献材料整理编辑而成。孔子所做只是编辑工作,孔子应是我国有姓氏可查的第一位编辑。孔子的编辑工作有其一定的指导思想。首要的两条是“不语怪力乱神”和“述而不作”。孔子的编辑工作是在搜集大量材料基础上进行的。《书经》是在搜集到的3000篇文件中,编选百篇成书。孔子把整理编次好的材料,又按其不同内容与体裁进行编辑。《六经》的编辑,应是中国古代编辑事业的辉煌成就。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更给编辑事业创造了用武之地。《吕氏春秋》就是这一时期编辑事业的突出代表作,是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辑的一部杂著。《吕氏春秋》亦成为诸子百家中杂家的标志性著作。其他各家亦经编辑之手,由单篇流传逐渐汇编成一家之言。

图片

汉朝是一个空前的统一国家,在争夺政权的战争中,就注意到了大收篇籍的工作,即大量收集在战火中散失的文献资料。西汉武帝时的《史记》和东汉明帝时的《汉书》是这一时期编辑事业中的代表作。这是两部纪传体史书的首创之作,一部是通史,一部是断代史,都足以垂范于后世。这两部学术著作,都是经过编辑工作全过程而产生的。

与编辑两大学术名著有同样学术价值的编辑事业,就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父子整理国家藏书而编辑的目录学专著——《别录》与《七略》。这次编辑工作对保存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他们在工作中形成一整套编辑方法,为后世所遵循。这套方法的程序是:1.分类编辑;2.广备众本;3.比勘内容;4.确定书名;5.撰写叙录。《别录》与《七略》二书为最早编制之国家图书目录著述,也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私人编辑的力作。

东汉后期,编辑事业有所发展。最有贡献的编辑事业是灵帝时的熹平石经,这是以蔡邕为首的一批学者,对各种经书流传本,详加校订后的国家统一课本,经上石刊行后的重大政治行动。

两汉也很注重歌谣乐章的搜集编辑,设立专门的乐府,在黄河长江流域采诗,把口头文学编成书面文字,而得到长期保存。乐府活动一直沿袭了下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编辑事业主要在选本的编辑、类书的纂集、佛教文化的汇总和科学著作的编撰等方面。

当时的选本编辑活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搜集社会流传的风尚和士族生活的宋宗室刘义庆(403-443),搜集大量有关材料,加以筛选,编辑成《世说新语》一书。另一方面是从许多文人作品中选文成书,如梁昭明太子萧统(501-531)选130多位作者的700余篇文章,编成第一部总集——《昭明文选》。

类书是从各种图籍中分类选出资料,分类编辑成书,是一种便于翻检的编辑方法,肇始于魏文帝曹丕,命名《皇览》,为后世官修大书的开端。大类书之编辑踵起,皆依《皇览》遗法。

佛教自东汉时传入,南北朝时已趋兴盛,随着僧人、诸经之交流日增,译经事业蜂起,遂有经录编次。现存最早佛经经录,为梁释僧佑撰《出三藏记集》。

六朝实行九品中正制,社会极重门第,宗谱渐成地方文献之大宗,而为当时编辑事业之一大端。

唐、宋时期,官方参与编辑事业日多,逐渐走向制度化。唐代确立官修史书制度。书成众手,自然形成一支有相当规模的编辑队伍。

唐承《皇览》之遗,类书编辑事业,渐见发展。如欧阳询奉命主持编辑的《艺文类聚》对前人著述全篇收录,涉及唐前古籍1400余种,起到了保存历史文献的作用。魏征也受命组织编辑人员,编辑《群书治要》一书从六经诸子中,把自五帝至晋的有关治理国家大事的文献编成。唐玄宗为便于其皇子们作文时检索典故,曾命学者徐坚等编《初学记》,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和唐初作品中选编成书。

宋代文化事业发达,编辑事业更加制度化,设置专职编辑人员,承担纂修实录、国史和会要等国家编辑项目。唐宋时期除大量开展官方编辑事业外,还以政府力量,编辑大部头类书、史书和诗文集等类公私著作,还授权或委托重要官员及著名学者主持大书要集的编辑事业。

宋代则是编辑类书的鼎盛时代。仁宗、真宗时代编了四部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类书既保存了古代文献,又便于后人利用,把编辑工作与学术工作联系起来,提高了编辑工作的重要性。

这一时代编辑事业的最大成就,就是宋代的编辑史书《资治通鉴》,由宋朝重臣司马光组织了一批优秀编辑人员,编辑了一部上起战国,下止五代的编年体史书,给后世编辑编年体史书树立了榜样。

另外,唐朝的杜佑编辑了一部专讲典章制度专门问题的图书——《通典》。宋人郑樵更在汇通思想指导下,编辑了一部《通志》,其后元代的马端临又编《文献通考》,与前面两种合称为“三通”,是读书人必读必查的重要用书。后世又有续编多种,形成“十通”,是古籍中的一大门类——政书类。

诗文集的编辑始于汉,南北朝时体例粗备,至唐宋文风颇盛,印刷条件也有较快发展,大多由自己或他人编辑诗文集,即目录学上的别集。数量较多,难以枚举。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编辑事业的辉煌时期,它在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辑事业上所作出的贡献,足以震惊世界。明成祖时期完成的《永乐大典》,上自先秦,下止明初,佚文旧典,借以保存,后来多从此书辑佚。清代从康熙至雍正时期,编成的《古今图书集成》比《太平御览》丰富,比《永乐大典》有条理。所收资料多为整篇整段,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对后来辑佚、校勘,有提供史源的作用。

图片

清乾隆朝有一次空前的编辑事业,那就是投入人力最多,收录图书最广而编辑的一套大丛书——《四库全书》。这部大丛书不仅对历来积存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整理,起到了流通和保存作用。它对清代编辑事业的大发展有大的推动作用,主持这项工作的纪昀更是清代一大编辑家。

辑佚是清代兴盛起来、并有特殊编辑意义的学术领域。它从许多著作中搜寻被征引的佚书片段和篇章而编辑成书,其成就在于谋求恢复古籍的粗略面貌,客观上是对清代摧残传统文化的一种对抗。辑佚书作为一项整理恢复图书的编辑手段,对复原和加大古籍的流通量,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清代有一项遍及全国的编辑事业,一般由当地主官主持,组织当地乡绅文士编写地方志,作为地情书。中国地方志起源早、传承久、品类全、数量大。

清代由于雕版印刷的进展和新式印刷的兴起,书籍出版兴盛,集部图书的编辑事业繁兴。个人诗文别集及总集的编辑,都得到巨大发展。古代编辑事业,至清可谓大盛。

本文原载《编辑之友》2014年第4期,原题为《〈中国古代编辑事业简编〉写作提纲》,作者来新夏(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源自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文摘》2014年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