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看这标题及评论已大致知晓文章内容。对此,我不大认同。 这里讲一名给重庆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传教士。 与鸦片并列的传教士 奕䜣,历史课本中常见洋务派首领,1860年起全面负责晚清外交工作。 1869年,奕䜣对任满准备离京的英国驻华公使阿礼国(Rutherford Alcock,1809-1897年)说: 把你们的鸦片和你们的传教士带走,你们就会受欢迎了。 1877年5月,奕䜣对英国记者发表类似观念:
一个国家级别如此高的外交官说出这话,有些不合时宜,说了,必然是已经到了不得不提的地步。
▲奕䜣 图/网络 鸦片的危害,教科书说了,而“传教士”,不论是现今的教材还是宣传,讳莫如深。 把鸦片带入中国的主要是英国,传教士则各国均有,只是,给中国带来灾难最严重的,非奕䜣所说英国,当属法国。 从1844年到1911年的60年间,共发生教案1639起;发生教案的地点不但遍及全国,且以与法国天主教的冲突为绝对多数。
▲混搭风传教宣传画 雍正朝“禁教令”之后,法国凭《中法黄埔条约》的签订,第一个打开对清朝传教大门,天主教从秘密传教转为局部地区公开,1860年《北京条约》订立后法国天主教在全国公开传教,引起教案不断。 1857年法国以广西“西林教案”为由,联合英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此后法国获得“保教权”,法国天主教在清朝日益膨胀,颐指气使,胡作非为。 1870年,法国天主教势力范围发生“天津教案”,曾国藩处理此事时,一身清誉折戟与此。 1899年,义和团运动起源的山东是法国天主教分布最集中的一个地方。
法国天主教造成的此类事件,不胜枚举,这还仅仅是动摇国本的教案,相对较小的教案,如川东地区教案,在数量上更是全国之冠。 而发生教案,与传教士的个人品行,息息相关。 民教混乱的重庆 川东教案尤其多。 《清末教案》与《四川教案与义和拳档案》分别指出: (教案)惟川省为多 以重庆一属为最多 川东一带教案甚多

▲重庆主城某座清代教堂 图/网络 多到什么程度呢,全国约五分之一的重大教案在川东发生,可以说,川东教案,就是一个典型!
被列为重大教案的就有十二宗: 1863年重庆教案、1865 年酉阳教案、1868年酉阳教案、1873 年黔江教案、1876 年江北教案、1876年涪州教案、1886 年重庆教案、余栋臣第一次起义、1898年江北教案(医馆案) 、余栋臣第二次起义、1901年綦江教案、1907 年开县教案。
这其中,第二次(1868年)酉阳教案是义和团运动前死亡人数最多的教案!共死亡3563人,其中平民死亡1620人,教民死亡476人,外国传教士1名。 
▲东岳庙 图/网络 大足余栋臣第二次起义(1898年)是义和团运动前最大的教案。余栋臣集结上万人,攻打安岳、荣昌、隆昌、资州、内江、铜梁、永川、合川、江津、璧山,直逼成都与重庆,震动全川。其提出“灭洋”口号,受到邻省的响应,湖北、湖南亦有人起义。 像余栋臣第二次起义这样大规模的教案,影响极度深远,闻名后世的义和团运动几乎直接参源于此。 教案起,生产力遭到破坏,民不聊生,赤地千里;社会秩序重构,官府震动,朝野不安。 搅屎棍范若瑟 主持法国天主教川东片区的便是范若瑟。
范若瑟,原名德弗莱什(Joseph Eugène Jean Claude Desflèhs,1814—1887)。1814年,出生于法国伊泽尔省儒阿格,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教士,1838年来到中国。 受清政府“禁教”影响的西南地区天主教,19世纪40年代前后传教活动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 1840年(道光二十年),范若瑟秘密潜入四川来传教,四川教区在1856年分裂为川西北教区和川东教区后,范若瑟出任第一任川东主教。 此后,范若瑟开启了作天作地作空气的主教时光。 
▲范若瑟 1870年代 图/网络 (一)干扰司法,走私鸦片,建国中之国 1862年,四川总督骆秉章给总理衙门的文件中如此说:习教之人恃法国为其教主,常有赴衙门求见,干预公事。 范若瑟在川东,即不能如洪广化专以传教为事,未免遇事生风,且每致信该国公使,辄以危词耸听,意欲钳制官民。而地方无知之人,见其出入衙署,以为夸耀,不免更加毁谤。且范若瑟每以寻常词讼,但遇关涉教民,即借口刁难,而地方百姓积怨既深,如风水相激,一波未平,又起一波。地方官既虑拂教士之意,则案不能结,又虑动群心之愤,则愈不能结,排难解纷,亦几技穷力竭矣!” 法国天主教,异同于英国等国家的教会,常常介入民间争端,只要案件涉及教民,都插一脚。 而只要有法国天主教徒的案件,在天主教的干预下,非教徒基本上是输的一方。哪怕小小案件,范若瑟之流就将其闹大成外交事件,清廷本就处于半殖民地状况,恐惧外国势力军事力量,事情闹大后基本上就责罚地方官员,轻则贬职,重则下台。明明是川东主教,应该是公务繁忙,但其貌似更热衷于捞钱。范若瑟与教民巴县同含斋合伙开“西成公号”和“西法公号”商行,经营洋货进口(西药和煤油等)。范若瑟借教堂之地,凭官府不敢搜查之利,将鸦片及鸦片贩子存在教堂,收取存储费和“保险费”,仅仅在重庆真原堂一处教堂,范若瑟就在贮有两千多担鸦片。真元堂还是“俨若官署”的地方,范若瑟在此私设公堂监牢,无法无天。制造是非,闹大教案后敲诈地方政府赔偿银两,更是范若瑟常用的手段。(二)酉阳教案,招收泼皮无赖入教,强迫信教,鼓动教民闹事,趁势发教难财。1862年,范若瑟所辖的酉阳天主教,招收痞匪之流入教,强迫乡民信教。1865年,常被教民斥骂、欺凌的农民刘胜超,率领不堪欺压之人反抗天主教。风波未平之时,范若瑟听教士玛弼乐贸然前往酉阳,这货在酉阳鼓动教民闹事,这一下酉阳更加乱套,民愤激起,玛弼乐被打死。范若瑟则:(三)“还堂”风波,强抢强占民房,激发矛盾,极尽勒索在《中法北京续约》议订后,各地掀起还返教堂旧址的风潮。雍正帝禁教后,原有的教堂被教民卖出,经年累月,权属辗转多人,现天主教要求分文不出,强令现产权人交还给教会,由此引发多起教案。1863年第一次重庆教案,范若瑟要求退还川东四所教堂旧址,其中的重庆长安寺,被范若瑟强占后拆除,并侵犯临近的居民房产扩建教堂后,修建了“真原堂”,此举激起巴县民愤,1863年,民众捣毁该教堂及教士住宅。范若瑟通过法国公使向清政府施加压力,最终八省会馆赔款20余万两及被迫答应天主教其他过分要求。▲今渝中区若瑟堂(范若瑟利用重庆教案而要挟重建过此堂) 图/网络 (四)第二次酉阳教案,纵容教士组织武装,激发矛盾,待教案发生后,躲避责任。第一次酉阳教案在清政府委曲求全解决后,天主教传教士在酉阳竟然组织武装、建寨堡、架炮台。教民横行乡里,劫财烧房,侮辱妇女,杀掳民众。第一次酉阳教案仅仅过去三年,民众再次忍无可忍,酉阳当地及周边甚至从贵州来的民众上万人与教会武装斗争,发生重大伤亡。范若瑟竟在此时,要四川总督崇实亲自前往,以势压民。错误犯下后,范若瑟潜逃法国,逃避上级惩罚,结案后又想“翻控"。 ▲福州婴儿焚烧塔(教会经常收留遗弃婴儿,但医疗条件落后导致死亡较多,曾引起一些教案) 图/伊莎贝拉·毕晓普 清朝民间,官府,自然对其无好评价。难能可贵的是,其上司及其他外国人士,对其评价也是俩字评价:把熊猫传到国外的戴维神父,极度不爽范若瑟,直接把几种形象丑陋的昆虫用他的名字命名。如果不是范若瑟不分良莠地在四川接受民人入教,公共秩序不会受到骚扰。这位主教就指望这些人到处敲诈勒索,依靠他们大发横财。 法国参赞赫捷德到四川调查后,同意罗淑亚的评论,在向法国政府外长的汇报中说:
关于四川宗座代牧区问题,只有范若瑟主教大人老老实实放下武器,四川的斗争才能结束。这不仅是法国代理人的看法,也是其他省份传教士的看法。然而,这一天什么时候才能到来,或许只有范若瑟回到法国或死去,这一天才能到来。 都去诅咒人家去死了,同族的怨恨已如此深,何况被其残害的川人乎? 范若瑟以这种搅屎棍状态,一直混到1876年江北教案时,四川大吏和总理衙门都把驱逐范若瑟视为结案的关键。最终清政府与法国驻华公使一致决定:法国政府撤职范若瑟。1878年,还想赖在重庆不走的范若瑟才被强制被遣返欧洲。
——全文完——
1.陶维全等,《重庆市志(第二卷.宗教志)》 2.周 勇等,《重庆通史.第一册》 3.秦安禄等,《四川省志·宗教志》 4.李重华,冲突在此放大_川东教案——重庆教案 5.曾绍敏,第二次重庆教案述论 6.秦和平,清代四川天主教传教史拾遗 7.言九林,《畸形的底层秩序,可怜的大清百姓》 8.权力不公与“亡天下”之感:义和团为何要屠戮教士教民 权利游戏:浮图关牌坊二十座,七牌坊石碑任凭说
浮图关的牌坊:锡大人自立牌坊,姚道台百姓封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