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丝绸之路在宁夏

 涧水常蓝屋 2022-02-11

丝绸之路在宁夏

丝绸之路图。资料图片

中卫石空寺石窟塑像,丝绸之路佛教文化的见证。   资料图片

    这是一条蜿蜒漂浮的美丽丝带,曾串起了中国西部广阔土地上散落的粒粒珍珠;这是一条历经千难万苦踩出来的国道,架起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伟大探索之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

  这,就是从古至今让无数人为之惊叹的中国古丝绸之路。

  曾几何时,东西通路的古丝绸之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下了财富、艺术与文化交流的传奇篇章。如今,千年过后,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古丝绸之路被赋予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使命,重新提上历史的一页。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古老的丝绸之路曾途经宁夏,并在此留下了历史文化的烙印。本报记者专访了常年研究宁夏历史文化的学者、宁夏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薛正昌,让他来为我们揭开古丝绸之路在宁夏的走向、变迁以及丝路文化发展的神秘面纱

   从汉简开始 揭开丝绸之路起源之谜 

  研究丝绸之路必须从研究汉简开始。潜心研究多年,在薛正昌看来,记载丝绸之路宁夏段的密码,全藏在汉简里。

  因为汉简是两汉时代遗留下来的简牍。采访中,薛正昌告诉记者,作为重要的第一手文献资料,汉简记载的是秦皇汉武以来在西北地区文治武功的经历,同时也记载了丝绸之路的走向和中西交通的全貌,是研究两千年前西北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资料。

  在研究汉简时,薛正昌发现上世纪30年代出土的居延汉简、悬泉汉简中都有相对详尽的丝绸之路里程。两简列出34个地名,分别记载了七个路段所经过的县、置(置是综合性的邮驿接待机构,包括邮、驿、厩、厨、传舍、骑置等)和区间里程,并把丝绸之路分为四段,其中宁夏固原为长安之后的第二段。

  按当时区间里程的记载,固原最为捷径。薛正昌介绍,其走向:从长安出发,沿泾水河谷西北而行,经平凉、固原在甘肃靖远过黄河,抵达武威,再出河西走廊,这是当时东段的主要线路,同时也是官员、使者和商旅的首选。只有当这条路线受阻时,人们才选择另一条路线。

  汉简里的里程记载,为丝绸之路的走向提供了准确的历史记录。同时,汉代人也评判了丝绸之路的捷径和走向。据了解,从汉简记载来看,和平时期丝绸之路东段北道是必经之地,其中宁夏固原就是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使节、商人、僧侣途经较繁忙的地方,是丝绸之路由长安前往河西武威的捷径。

  众所周知,古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始于汉朝张骞出使西域之后,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其实此前的丝路活动就已经开始。据介绍,以考古出土丝绸实物看,中国的丝绸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经传到印度和欧洲,古代欧洲人称其为塞里斯

  公元前126年,汉武帝开始反击匈奴,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大军进击河西匈奴,取得河西走廊之地后,设置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同时修筑烽燧、亭障,安排屯田,以保证丝绸之路畅通。

  魏晋南北朝300多年,只有西晋短暂的统一。期间,战争对丝路发展有一定影响,但总体上还是处在上升期。唐代安史之乱后,吐蕃民族先后占据了河西、陇右地区,丝路受阻,唐朝与西域各国的来往一度经过北面的回鹘汗国,当时称为回鹘道,实际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开通的参天可汗道

  宋夏对峙时期,丝路再度受阻,但由于政治中心南移,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起。13世纪蒙古兴起之后,丝绸之路再度复兴。而明代以后,随着海上丝路兴盛,陆路运输远不如水路重要了,丝绸之路也逐渐开始衰落。

  历史的长河,记载了丝绸之路上的繁荣与兴衰。但是,无论如何这条路的开辟,首先是商贸之路。薛正昌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中亚粟特胡商、草原游牧民族匈奴、突厥、回鹘等都是继承者,充当了向导的角色。除丝绸之外,中国运销到西方的还有铁器、漆器、茶、瓷器等,西方输入的商品有农作物(如苜蓿、葡萄、胡桃等)、金银器、珍宝、香料、玉器、玻璃器等。其次是文化交流,包括文学艺术、科技、医药、宗教(包括石窟)、习俗、歌舞等,都对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繁荣有着重大影响,特别是佛教文化影响深远。

  汉武帝修回中道” 现丝绸之路雏形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多。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织品,源源不断地输向中亚和欧洲。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汉武帝通回中道远早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谈丝绸之路在宁夏,不能不谈回中道。在薛正昌看来,正是回中道的修通,开辟了汉唐政治中枢连接北方草原的通道,对固原、尤其是西北地区交通道路建设和开发具有里程碑意义。

  如此重要的一条丝绸之路,究竟形成于什么时候,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薛正昌,但他可以肯定的是,回中的得名,最晚也应该是在秦代。因为,《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明确记载:秦始皇出鸡头山,过回中焉。由此看,回中应是一个区域性空间的称谓,与关中新秦中的理解思路是一致的。

  薛正昌告诉记者,秦朝西北地区的陇西郡、北地郡,是关中在西北的两大边郡,地域广阔。回中称谓的源起与秦灭义渠戎、收复义渠戎国地盘有关。秦朝得到义渠戎国之地后,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修筑了一条战国秦长城,将陇西、北地整个连接起来,长城以内的这些地方可能就泛称回中了。

  由此可见,回中道应是在秦始皇当年修筑驰道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沿清水河谷地与黄河连接。秦始皇修筑的驰道,是由都城咸阳到六盘山腹地泾水流域的通道,它也是联系北地郡与陇西郡的通道。安定郡(固原)设置后,需要有一条大道将安定郡与陇西郡连接起来,将固原与黄河以南的清水河谷通道连接起来。在薛正昌的研究中,汉武帝时期,宁夏固原作为关中西汉政权的边缘,实属京畿之地。据了解,当时的战场在黄河以外,军事前锋在今内蒙古境内,而安定郡属于北方草原与关中中央政权的衔接处,其设置实际成为关中北出塞外的重要军事重镇。

  于是公元前112年,一代君王汉武帝第一次经固原前往黄河平原时,纵然沿途美景风光妖娆,却始终入不了这位雄才大略的君王眼中,在汉武帝心中或许早就已经谋划好如何修通回中道了。短短3年过后,回中道打通,也正是因为此,才有了后来的汉武帝多次固原之行。

    汉代萧关道  

    丝绸之路上的守卫兵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这是唐朝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著名诗句。诗中的后两句清晰地描述了王维在萧关道上与担任侦察、通讯的骑兵相遇的情景。然而,研究发现,当时的萧关道其实是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道,而古丝绸之路东段的凉州北道正是在萧关道的基础上形成的。

  说起萧关,最早缘起与有关。古代的,也是一种防御性的屏障,只是修筑形式不同而已,如榆谿塞,鸡鹿塞。萧关的前身为焉氏塞。《吕氏春秋·当赏篇》记载:秦公子连(即位后称秦献公)由魏国入秦时,即取道焉氏塞。这也可见,萧关悠久的历史和萧关道的重要。

  秦汉时期的萧关,战略地位重要,史书记载较多,包括文人们也到萧关凭吊考察,汉代班彪就是一个代表。

  有了萧关,便衍生出萧关古道。泾水与清水河,是萧关古道南连北往的自然地理意义的纽带;泾水连接关中,清水河通往黄河。在宁夏,古丝绸之路的数条走向中,广义的萧关古道就是关中西出北上塞外的丝绸之路东段通道。通常意义上,大致有两条走向:一是出长安,沿汧河、泾水过三关口,出固原、海原,在甘肃靖远县北渡黄河,经景泰直抵河西走廊武威;二是出西安,沿泾水过三关口后翻越六盘山,沿祖厉河而北上,在靖远县附近渡过黄河。而汉唐丝绸之路长安凉州道东段北道,则主要是畅通于前者。

  据薛正昌讲,萧关其实是一条受制于自然条件的控制性通道,历史地理环境决定了这种古代交通道路的格局。但是,这也为它带来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影响也更为深远。

  据了解,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建立之后,元代的交通呈空前之势,东西方畅通无阻,商业贸易繁荣,欧洲人也纷至沓来,马可·波罗最具代表。地处内陆的萧关古道仍是蒙古军队南下的通道,同时,萧关古道上另一条通往河西的丝绸之路开通,走向就是现在的西兰公路雏形。而伴随着萧关道的繁荣,历代在沿线设置了不少驿站,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丝路文化的厚重,滋生和推动了固原历史文化的交融。特殊的历史地理位置决定了在文化方面的相融交汇。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几大文化的影响通过西域源源不断进入中原,而固原就是这些多元文化的融会和过渡地带。在此撞击与交流的过程中,得天独厚的开放型丝绸之路重镇固原,不但将西域各种文化输入中原,而且自身也忘情地汲取着各种异域文化的因子。除史书记载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固原相继发掘了一批北魏至隋、唐时期的墓葬,先后出土的历史文物已足以证明这个结论。其中,1981年出土于固原城郊雷祖庙北魏墓的描金彩绘漆棺、1983年在固原城南郊发掘的北周大将军李贤墓出土的鎏金银壶、波斯萨珊时期的工艺品,以及1996年中日联合发掘的北朝重臣田弘墓,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及玉钗、玉环、玉璜等一批珍贵文物,都生动地再现了东西文化交流在固原的璀璨历史,同时也是中西文化合壁的最好体现。

  唐代参天可汗道” 促进民族团结之路 

  前文中讲到,唐代安史之乱后,唐朝与西域各国的来往一度经过北面的回鹘汗国,也就是唐太宗贞观年间开通的参天可汗道。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这一特殊时期的道路,也开启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团结与繁荣。

  据悉,汉代修筑的光禄塞城障向西延伸,与居延泽城障连接就形成了通道。由居延海往西域可不走河西走廊,而是转入阿尔泰山南麓西行,抵达新疆哈密、吐鲁番,这也是草原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中原安定时期基本走长安——凉州一线,有战乱或不安定因素时,就绕道草原路上去了。《新唐书·李德裕传》里记载:承平时向西,路自河西,陇右出玉门……自艰难以后,河陇陷吐蕃,若通安西、北庭须取回鹘路去。吐蕃占据陇右、河西走廊后,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就改道。

  在唐太宗时期,参天可汗道就是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参天可汗道,是由唐代京师长安前往漠北的道路。630年,唐朝攻灭东突厥,大漠南北统一,唐朝于阴山南麓置三受降城,道路相通,可南达长安。647年,唐太宗平漠北薛延陀国,漠北铁勒诸部酋长尊太宗为天可汗天至尊,不但诸部酋长来大唐朝贡,而且请求在回纥(铁勒诸部之一)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通道,称之为天可汗道。它的走向,大致沿秦时的直道到达天德军,再至回鹘牙帐(即唐安北都护府,今蒙古国和林),然后入伊州,至高昌,通往西域。参天至尊道,就是后来所谓的参天可汗道。这是唐贞观时应回鹘吐迷度所请,于回鹘之南,突厥之北开通的驿道。全程设置68个驿站,由回鹘牙帐直达长安,成为北方草原诸部落聘使朝贡的通道。途中驿站都备有马匹、酒肉、食品以供过往的使臣等,各部每年贡纳貂皮作为赋税。

  薛正昌认为,当时的回鹘路大致也是参天可汗道的走法。唐代安史之乱后,河陇为吐蕃所占据,唐朝使臣与远在西域的安西、北庭都护府及西域各国使节想来往都要经过草原的回鹘汗国,再南下至京城长安。唐李渊自起兵以来,就十分重视骑兵。唐太宗李世明长于以精骑掩袭取胜,对骑兵尤其关注。唐朝北衙禁军多为骑兵,其余无论府兵还是地方戍边军队,都有一定数量的骑兵。国家要装备这么多的骑兵部队,就需要数量很大的马匹。唐代马政分为国家与皇家两个养马系统,六盘山附近的牧马场为国家养马基地。马牧业的发展是国家军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设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唐太宗视察宁夏六盘山马政自在情理之中。《新唐书·太宗本纪》记载,八月,太宗前往灵武接受北方少数民族的拜见,途经固原时,逾陇山关,次瓦亭,观马牧。

  贞观年间,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相处较为融洽的时期之一,尤其是西北地区。唐初,西北边地的少数民族贵族不断地发动叛乱,侵扰边境,给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带来严重危害。在这个过程中,以唐太宗为首的统治集团,一方面以武力平定了东突厥、薛延陀、吐谷浑、高昌和西突厥的叛乱,统一了西北边疆;一方面和亲吐蕃,促进了民族间的和睦团结与民族间的融合,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空前的有利条件。贞观四年三月的那场以灵武为中枢进攻突厥颉利可汗的战争结束后,颉利可汗被俘送往京师长安,漠南的广大地域整个平定。唐太宗以突厥夹毕特勒阿史那思摩为右武侯大将军,以突利可汗为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于是,四夷郡长皆前来长安,请太宗为天可汗。太上皇李渊召太宗和重要大臣,以及诸王、妃、公主在凌烟阁设宴祝贺。而唐太宗灵武之行,更是历史上中原统治者与边疆少数民族友好往来、和睦相处的典范。

   宋代灵州道 丝绸之路宁夏段的“CBD” 

  宁夏境内的丝绸之路走向:唐以前的和平时期是原州萧关道,宋以后战时是灵州道;萧关道通则灵州道畅,原州失陷则灵州道就受阻。在薛正昌的研究中和萧关道有着同等重要的一条道就是灵州道,灵州道的重要性是研究丝绸之路的学者所公认的。

  在日本研究者的眼中,经过晚唐、五代的发展,宋初时的灵州,已经成为国际交通都市。作为中转和集散地或交通枢纽,灵州与河西及中原之间有着密切的交通与承载关系。灵州道上的文化交流和蕃汉交易包括:自于北方、西域、天竺、河西等方面的各国朝贡使及其随从;天竺僧人及其他西域僧人东来宋朝;宋朝西去求佛经者;回鹘人经灵州往宋朝内陆的商贸活动,包括回鹘人在灵州的商贸活动;灵州周围的蕃部在灵州的马匹交易,宋朝在灵州马市卖马运回内陆,西凉府六谷蕃部在灵州的马市最为繁忙;另外则是军事需求,这在灵州同样要紧。由此,可见日本人前田正名所说的灵州的国际交通都市的地位在当时的盛况和历史意义。这种特定的历史意义,就是面对中原的宋朝和河西、西域来体现的。

  与宋、辽鼎立的西夏突然控制了已成为国际性的贸易都市灵州之后,整个切断了北部、西部与灵州方面的往来。我们如果站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看灵州,灵州道的停滞,对于甘州商人来说,无疑是丧失了与中国贩卖西域宝货所获取厚利的通道;对于凉州商人来说,则丧失了灵州马市的通道,土特产没有了销路。商贸活动没有了,其它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更是无从谈起。

   观点交锋 灵州道应有两种走向 

  而对于灵州道的走向,薛正昌和宁夏史志专家鲁人勇却持有着不同的看法。在鲁人勇看来,灵州道的走向是从长安经灵州至凉州,这条道路就是其命名的灵州西域道。而薛正昌在史料和研究中发现,灵州道的走向,应该是两条线:一条是灵州——凉州道,属捷径;一条是灵州——甘州道,走草原丝路。

  灵州——凉州道,是凉州畅通时的捷径。灵州——凉州道的走向,古人高居诲在他的《使于阗记》里已有记载。对这条线路,陈守忠先生作过实地考察,认为自灵州渡过黄河,出贺兰山西北行,经阿拉善左旗折向西南行百余里,即达白亭海至白亭河(今石洋河);渡白亭河可达凉州。从地图上看是向北绕了一个湾子,实际上这是出贺兰山越腾格里沙漠最好走的一条路。五代、宋初,中原使节、商旅及僧侣往返皆走此道。灵州——凉州道,凉州——灵州——长安,实际上是安史之乱前灵州——原州——凉州道的另一种走向。

  而灵州——甘州道的走向,甘州——居延海(内蒙额济纳旗)——灵州——长安,大致走向是草原路。唐代大中年间吐蕃占据凉州时,使者、商人等皆绕道漠北,循回鹘旧路或由甘州北趋居延海,然后南下灵州而至长安。当凉州被吐蕃占据而未复时,往来于丝绸之路的各色人只能是由长安至灵州,再穿越沙碛至额济纳旗,再绕至甘州。当凉州收复后,灵州——凉州道畅通。

  薛正昌谈到,无论是灵州——凉州道,还是灵州——甘州道,都是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总体上我们都称为灵州道。自晚唐灵州道开通,历经五代、宋初,灵州道承担着丝绸之路贸易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陆上主要任务,是北方南下至长安的重要通道,是中西交通的主要干线。

  据敦煌文书称:曹氏归义军时期,灵州道空前活跃,而且表明灵武节度担负着朝贡使节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并确保灵州丝绸之路畅通无阻的神圣职责。

  而晚唐五代宋初的灵州道,向西可通达西域;向东是通往长安、洛阳与开封的通道。大致走向:由长安北上至陕西邠县,循马岭河而上经甘肃庆阳至朔方节度使治所灵州。自灵州渡过黄河,出三关口西行,穿腾格里沙漠,抵今甘肃民勤县,沿白亭河谷南行,渡白亭河至凉州,与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汇合。自西夏占据灵州后,在灵州道上不断劫掠往来商旅及文化使者,北宋与西域的交通随即断绝。从此,由东面子午岭(陕西与甘肃的界山)到西边宁夏六盘山一线,都成了宋夏鏖兵的战场。为争夺灵州,宋夏两军在这里的攻防战持续了近百年。

  采访中,薛正昌谈到,灵州道自开通以来就是一条朝贡之路、贸易之路、文化之路,特殊时期承担着特殊使命。丝绸之路灵州道近300年的畅通过程,经历了不少重大历史事件,积淀了不少中西文化交融的故事。

  公元1020年,夏王李德明迁都兴州。这一年是宋真宗天禧四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宋朝正式诏告西凉府回鹘,此后向宋朝的贡奉改由秦州路,兴盛了数百年的灵州道完成了它的历史的使命……

  但是,这并不是历史的句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当年的驼铃叮当声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辉煌。如今,随着国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丝绸之路宁夏段将继续谱写中国新一轮大发展的辉煌篇章。

    来源:银川新闻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