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春水 | 心的归处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2-12




心的归处




文/陈春水

寻一处深山寄宿几日,其实也并未多深,但凡食人间烟火之处不缺的是那炊烟袅袅,只是过眼之处非康庄大道,非花团锦簇,非人山人海,非灯红酒绿,有的只是村口那条小溪流。冬天时节,少了些夏日那般的涓涓,不过身处其附近,地理落差带来的水流声依旧悦耳;有的无非是山间的树木,少了绿意盎然,眼前的凋零将暗淡诠释的恰当好处;有的是十几年如一日的柏油路,见过同一条道柏油和水泥的成分多次互换,皆因各存利弊——水泥的路在重型车的驶压以及寒暑温差下容易裂,柏油路则容易变形凹陷。眼前的路虽不宽也能交会通行,少有的修补除了佐证质量过硬,还离不开那零星过往车辆的呵护。

交通的便利使得路上很难看到只身行走的过客,尤其在清晨,近两日的降温加上前晚的雪,附近的山上依旧是白雪皑皑,犹如约好了那般——在相近的高度位置以上都是雪,余下的只依稀可见。在持续的低温下,雪景可持续多日,久久不曾褪去,源于环山的包容与呵护,倒像是拔了插座的冰柜,只要不去时不时地打开,恒温依旧。这就是山区的优势,夏季避个暑纳个凉好不快哉,冬季身处依山傍水中抖擞的不仅仅是精神了,所以来这享受,有回报,免不了付出。

清晨到正午之前的这段时间,整个山间的雾气很重,就算晨曦多时,在层层雾气的阻挡下,天空中也只是个大光晕,人们依旧可以仰天直视这一难得的美景。嘴里哈出的气能持续多久,大光晕基本就会待多久。起床洗漱后不会立即搬一把小木凳置身室外,也不去完成回笼觉的壮举,皆因从内到外兼是冷,外界的气温回升得慢,被窝的余温散得快,这一快一慢双重奏之下,最适宜的去处,便是在传统灶台下生火续柴这一“美差”。这生火是个技术活,看似简单实则步骤程序严谨,起火的枯叶杂草,助火用的枯竹细枝,以及最后承担整个锅灶的柴块,按部就班,手到擒来。有小伙问为何不用汽油、蜡烛等助燃物生火,有趣可笑兼因缺乏生活经历——忽略生火的成本。接下来就是及时的预判续柴与退火,有生活经验的人锅里蒸煮什么,添多少量的柴多久添一次柴心里门清儿,常常添几根柴火然后出去忙其它的事,所谓的统筹方法在寻常百姓家早已展现的淋漓尽致。但也免不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遇上个街坊邻居兴起闲聊,早已将锅灶下美食蒸煮之事抛到九霄云外。回神之际伴随着“糟糕”,撒腿就往回救驾,遇到微焦粘锅实属大幸,更多的是一堆分不清品种的黑漆漆碳化物,甚至锅底红个通透。

待在灶台旁生火并非能长久,往往是做饭前那段时光正好,你去,他人不嫌,不去,也无可厚非。看看屋顶天窗的光照,估计雾已散去良久,搬上一把板凳,抓两把瓜子,泡杯茶,拿上那本未完待续的书,趁着眼下的明媚,俨然是一种恰当好处的惬意。这个环境少了喧闹,也并未整日寂静,小隐于山林,给内心一个怡然自得的归处。



陈春水,笔名春江水暖,宁海县作家协会会员,高级教师。热衷于运动增强体魄,文学丰富精神。

□编辑:木子叶寒
题词:储吉旺先生
LOGO\题图\尾签设计:野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