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痰源于湿 中医的祛痰方法

 狂暴风雨 2022-02-12

​  作为一种致病因素,痰是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并合凝聚而成的病理产物。其性多稠浊,致病广泛,古人即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因此,历代医家在临证过程中,对痰的致病与治疗都非常重视,创制了许多祛痰方法。

    就祛痰法而言,古医籍中有许多记述,如化痰、消痰、涤痰、导痰、滚痰、坠痰、劫痰、引痰、逐痰、达痰、豁痰、涌痰等,可谓丰富多彩、直观生动。但由于对这些方法大都缺乏指意明确的界定,致使应用时理解不一、歧义纷生,难以准确把握,时可见到名实不符的现象。

    为此,《中医大辞典》做了释定:“祛痰法,祛除痰邪的方法。分化痰、消痰、涤痰三类。根据痰邪产生原因采用不同治法,或温化,或荡涤,或消除生痰病因。”但这一解释并未使问题明了,从其分类到阐释都有值得商榷之处。

    一般认为,痰源于湿,而湿由脾运,故痰之生成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并有“脾为生痰之源”(《证治汇补》)之说,此即所谓“脾虚生痰”。而据临床观察,还存在着一种“脾荷过重生痰”的形式,其大致过程是:过食肥甘厚味,超过了脾的运化能力,致使其稽留、转化为痰湿,一些与高脂饮食相关的高脂血症所出现的沉积于内脏、血管或皮下等部位的脂质,其实即是由脾荷过重所化生之痰。这两种生痰过程,前者属于绝对脾虚,后者则属于相对脾虚。

    痰之已生,即可随气机升降而无处不到,进而致病多端,如痰蕴于肺的咳喘多痰,痰蒙心窍的神昏、癫痫,痰阻脾胃的脘痞腹胀,痰郁于肝的咽中异物感,痰滞于胸的胸部窒闷,肝风夹痰之中风、惊厥,痰火互结之瘰疬、瘿瘤,痰阻经络之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痰留肢节之骨节肿痛、变形,等等。从临床情况看,痰之存在多以“宿痰”“伏痰”的形式构成病理基础,一旦遇到适当病因,体内留存的痰即可被触动,在病变过程中发挥作用。

    笔者认为,根据痰的生成及走向,祛痰法无非有两种形式,即化解于体内与逐除于体外,可简称为化痰与逐痰。

    化痰

    化痰是根据痰之成因与形态所采用的常规或基本祛痰法。对于痰的治疗,首先应考虑根据痰的形态予以化解。由于痰随体内环境有寒化与热化之势,因此常用的化痰法也分为温化与清化两种。温化者适用于寒痰与湿痰,用药多辛温,如半夏、天南星、白前、白芥子、苏子、陈皮、厚朴、苍术、白术等;清化者即清热化痰,适用于热痰,用药多苦寒,如贝母、前胡、天竺黄、瓜蒌、竹茹、竹沥等。尤值一提的是桔梗,味苦辛性平,能升能降,善宣通肺气,《本草求真》认为它“系开提肺气之药,可为诸药舟楫,载之上浮,能引苦泄峻下之剂。”因而不分寒痰、热痰,均可选用。

    因痰的生成过程与易阻气机的特点,化痰时多配合健脾或理气之法,此如朱丹溪言:“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王肯堂说:“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燥痰多见于肺燥阴虚的状态,治宜润肺化痰,药物中有此功效者似仅紫菀、款冬花二味,实际上组方选药时可采取润肺与化痰相合运用的方式而扩大选药范围。风痰发病,往往是体内伏痰被风触动,走窜入络而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或四肢抽搐,因此所用化痰之药还须能走行经络,如天南星、白附子、僵蚕等。

    至于脾荷过重所生之痰,临证可参照食滞形成之理以消之,也属化痰法。此如《医学心悟》所言:“消者,去其壅也。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本无此物而忽有之,必为消散,乃得其平。”治疗用方常选保和丸。

    由上述可以看出,化痰法实际上是通过改变痰的基本状态而将其化解于内,用药多为平和舒缓。此外,由于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因此在化痰的同时,还应消除生痰之因、阻断生痰之源,即如张景岳言:“善治痰者,惟能使其不生,方是补天之手。”

    逐痰

    逐痰是根据痰之停留部位与病势所采用的非常规祛痰法。在病变过程中,当遇痰涎壅盛,或痰蔽清窍,或顽痰阻肺,或痰结于腑等,出现痰吐不绝、咳喘难平,或昏不知人、痰声漉漉,或腹胀便结等病热较急时,化痰之法显然力不能及,缓不济急,而应遵“急则治其标”之意,因势利导,给痰找出路,尽快逐痰外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