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子渡口,津门宝地—天津博物馆馆藏30件珍宝(上)

 文旅小胖 2022-02-12

天津地处中国华北地区,自古因漕运而兴起,明永乐二年(1404年)正式筑城,是中国古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天津博物馆位于天津市河西区越秀路与平江道交口的文化中心,拥有各类藏品近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以下就对天津博物馆馆藏30件珍宝(上)进行盘点。

1. 红山文化黄玉猪龙

此器高14.1厘米,宽10.4厘米,用黄绿色岫岩玉琢成,材质温润。其体形肥硕,首部有竖立大耳,大圆眼,鼻梁有多道皱纹,嘴部紧闭前突,嘴与尾相对,头尾间留有缺口,背颈有一对钻孔。该器背部正中有一对钻孔,可用丝绳穿系。由此推测,玉猪龙可能是悬挂在某处,用作红山文化先民求龙祈雨的神灵崇拜物。传世品,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器磨光匀润,刻线流畅,工艺精美,形制肥硕,质色纯润,雕琢精细,是出土及传世品中同类型器物中较大且最为精美的一件。

2. 西周太保鼎

此鼎通高50.7厘米,口径23.36厘米,重26公斤,方形,四柱足,造型雄伟,使用圆雕、浮雕技法,工艺精湛,其口上铸双立耳,耳上附雕双兽。鼎腹部四面饰蕉叶纹与饕餮纹,四角饰扉棱。最为特殊的是柱足上装饰的扉棱和柱足中部装饰的圆盘,这在商周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非常奇异。鼎腹内壁清晰铸有“大保铸”三字,线条清晰流畅,字体华美,也是难得一见、珍贵异常的。清末道光、咸丰年间于山东梁山出土,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鼎纹饰优美,造型独特,铸造工艺精湛,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也是唯一一件收藏在国内博物馆的“梁山七器”,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极高,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堪称国之瑰宝,国宝级文物。

3. 西周夔纹铜禁

禁是西周前期的承尊器,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飨时摆放卣、尊等盛酒器皿的几案。这件夔纹禁高23厘米,长126厘米,宽46.6厘米,整体呈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底,禁面上有三个微凸起的椭圆形子口,中间的子口略小于两边子口,禁前后两面各有两排镂空的长方形孔十六个,左右两面各有两排镂空的长方形孔四个,禁的四周都饰有精美的夔纹。1927年,军阀党玉坤在陕西戴家湾地区进行盗掘文物活动,挖掘出上千件青铜器,其中有三件铜禁,这件夔纹铜禁就是其中一件。1968年征集,现藏于天津博物馆。传世的西周铜禁仅见三件,在国内外均十分罕见,这件是国内仅存的传世铜禁,极其珍贵,这件西周夔纹铜禁纹饰生动,造型端庄,铸造精良,是中国出土的铜禁中形体最大的一件,是研究中国青铜禁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国宝级文物。

4. 西周克鎛

镈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克镈椭圆体,平口,四面有透雕夔纹凸棱装饰,顶有钮,两旁的扉棱用镂空的夔纹装饰,下连镈侧。镈身饰头部向下夔形龙纹,绊带上间以方形乳钉。鼓部有铭文16行79字,叙述克接受周王的赏赐及命令,沿泾水东到京师巡查。克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又接受车辆和马匹的赏赐,因而作此器,以追念逝去的祖先,并祈求幸福。1890年(光绪16年)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法门寺任家村出土,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器器型完整,纹饰精美,气势宏伟,是出土的克氏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镈,也是存世最早的铜镈,亦是西周青铜乐器中的重器,享誉海内外,国宝级文物。

5. 战国楚王鼎

此鼎通高53厘米,口径45.5厘米,腹围148厘米。该鼎附耳,直腹,兽蹄形足,并附盖,盖上有环和三个变形的鸟状钮,共有铭文六十字,分布在鼎盖内、口沿、腹部等处。铭文记载了楚幽王为庆贺胜利用缴获的兵器铸成此鼎的经过并用于祭祀的史实。楚幽王,熊姓,名悍(即忎),公元前237—228年在位。同一形制、相同大小、铭文一样的楚王鼎同时铸造了两件,另一件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1933年,安徽寿县李三孤堆坟茔被打开,出土文物中以青铜礼器居多,这是楚国器物的第一次大规模出土,震撼了中国文化界。1933年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楚王墓出土,现藏于天津博物馆。这件楚王鼎共有铭文60字,记载了楚幽王为庆贺战事胜利用缴获的兵器铸成此鼎的经过并用于祭祀的史实,是这批楚器中形体较大、铭文较多的一件重要文物,被誉为“南北楚器之冠”,国宝级文物。

6. 战国“行气铭”玉饰

此器高5.2厘米,宽3.4厘米,为一杖首,青玉质,有灰黑色晕斑,十二面棱柱体,中空但未穿顶,用来套在杖上,顶部为圆形平面,一面下部有一孔与内腹相通,棱面经抛光。在十二面中,每面自上而下阴文篆刻三字,有重文符号,共计四十五字,记述了“行气”的要领。此玉原为合肥李木公旧藏。其拓片20世纪50年代最早刊印在《艺賸》,20年后又收在《三代吉金文存》中。根据器物本身外部光泽晶莹,中空部顶端不透,而且内壁异常粗糙的情况推断,它应当是套在圆柱状物体上的。传世品,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器制作技巧精湛,其所刻俊秀挺健的篆书文字以及优美流畅的文体,也是历代古玉文中首屈一指的,铭文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有关气功的最早记录,也是中国古代医学理论较早的文献记载,是迄今所见战国时期玉器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国宝级文物。

7. 隋白釉龙柄联腹传瓶

这件传瓶盘口,单颈,双腹相连,连接处有两个环形系。肩左右两侧各塑一条修长的龙形柄,龙头探入瓶口内,似在贪婪地吸吮着瓶中的玉液琼浆。双龙柄为手工捏塑而成,手法简单干练,形象却生动逼真。双平底刻有铭文:“此传瓶,有並。”由此得知,这个瓶子的名称应为瓶。这件传瓶造型新颖别致,既具北朝和隋代瓷器所特有的浑厚凝重,又不乏灵秀活泼,其线条刚柔相济,是隋代创新的器型,且刻有铭文的传瓶仅此一件,代表了当时白瓷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成为隋代稀有的瓷酒器精品,国宝级文物。

8. 唐摹王羲之草书《寒切帖》

唐人摹写王羲之草书《寒切帖》又称《谢司马帖》,此帖幅面不大,纵25.6厘米,横21.5厘米,草书五行,共五十一字,是王羲之写给对方的回信。王羲之的书法受到历代书家推崇,可惜真迹早已毁佚,今日所见唯有钩摹的墨本和法帖摹刻拓本二种。因为钩摹的墨本是直接从原迹上勾勒填墨而成,最为接近王羲之书法原貌,因而尤显珍贵,世人将唐摹本羲之帖视同为王羲之真笔。《寒切帖》是王羲之晚年成熟书作的代表,勾摹精细,笔锋转折分明,书风遒劲腴润,沉着流动。墨色斑斓,笔意神采超逸,书风从容丰腴。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称《寒切帖》“双钩淡墨帖,极为明显,觚棱转折,备见锋芒,精好亦不在《远宦》之下,是唐摹善本无疑”,国宝级文物。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祖籍山东琅琊(山东临沂),东晋杰出书法家,世称“王右军”,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有“书圣”之称。后人评其书法曰:“飘若游云,矫若惊龙”、“龙跳天门,虎卧凰阁”、“天质自然,丰神盖代”。

9. 唐敦煌写经楷书《妙法莲华经》卷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妙不可言,不可思议;“莲华”比喻“妙”在什么地方,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深藏不露,第三是出淤泥而不染,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说教,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为大乘佛教初期经典之一。《妙法莲华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一部大乘经典,由于此经译文流畅、文字优美、譬喻生动,教义圆满,读诵此经是中国佛教徒最为普遍的修持方法。这件写经作于唐咸亨三年(672年),纸本,纵28厘米,横770厘米,现存楷书《妙法莲华经》4段430行。墨色均匀,有乌丝栏。卷尾有完整题记“咸亨三年五月二日经生田无择写,用纸廿二张”等12行。20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卷书体工整劲秀,具有极高书法价值,并且完整地记录下当时佛经抄录、校对的过程,除艺术价值外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是难得的珍品,国宝级文物。

10.北宋范宽《雪景寒林图》

此图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为,绢本水墨。绘北方冬日山川雪后壮美景象,开卷最显眼的是皑皑白雪中一座山势陡峻的山峰,此为主景。画面的最后方,是巍峨起伏的雪山层峦叠嶂,无边无际。主峰两侧画有形态各异的重重峰峦。画面左方,位于山腰处有一座静穆的寺庙,神秘萧然,宛若神仙居所,寺庙后方的谷壑中有淡淡雾气在回旋,仿佛寺庙的钟声也伴随着雾气在山间回荡。画面右方,各种姿态翻卷着的云雾从天际间倾泻而出,由上而下,由隐而显,由虚而实,直至谷底。画面最前方是从山中逶迤而来的溪流汇成的一片宽阔水域;溪流上有小桥连接着两岸;掩映在树林中的村落屋舍俨然,错落有致,一人倚门而立,惊叹着一夜便白宛如魔幻般的世界;在村落和水域之间有一片生长茂盛的树林,树干上有“臣范宽制”四字,因年代久远已模糊不清,不易辨认。清宫旧藏,后流失宫外,1981年张叔诚先生捐献,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图布置严整,笔墨浓重润泽,层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皴擦、渲染并用,尽显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是一幅气势雄浑、动人心魄的巨构,被公认为范宽的杰作,也是现存于大陆的唯一的范宽作品,国宝级文物。

范宽(约950—1032年),本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性温厚有大度,关中人谓性缓为宽。故时人曰为范宽。风仪峭古,进止疎野,嗜酒落魄,不拘世故。画山水始师李成,又师荆浩。山顶好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宋初山水画家唯范与李成称绝。人称李成得山之体貌,董源得山之神气,范宽得山之骨法。三家遗迹,照耀古今,为百代之师。

11. 北宋青玉龙首饰

此件青玉龙首饰高17.2厘米、宽10.4厘米,青玉质,质地纯正,局部有黄色沁,体大且造型浑重、气韵宏伟。龙眼瞠目圆睁,龙眉粗重浓密,其口中含珠,上唇龇出尖利龙齿,龙唇上下翻卷呈卷云状,颔下有须,腮部饰火焰纹,颈上饰鳞纹及粗密的鬣,头顶雕龙耳及粗壮的龙角。沿颈向下为管状,一边穿三孔。传世品,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器整体采用镂雕、浅浮雕兼细阴线的雕琢技法,制作工艺复杂细腻,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有同类型器物出土或其他传世品,很可能是天子专享的权杖,象征了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庄重威严,为传世孤品。

12.北宋汝窑青釉盘

汝窑为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河南省宝丰清凉寺,据考证烧造时间只有二十年左右,因烧造时间短,数量少,在南宋时就有“近尤难得”之说。汝瓷胎质细腻,像燃烧过的香灰的颜色,俗称“香灰胎”。汝瓷独特之处在于其釉色呈“雨过天晴云破处”的美妙色彩,并且釉面莹润如玉,有玉石般的质感。青釉盘高2.8厘米,口径17.2厘米,底径9.2厘米。口外撇,曲壁,圈足外卷裹釉。通体天青色釉,釉汁肥厚莹润,釉面上布满了细碎的冰裂纹,如冰似玉,清雅高洁。盘底满釉,一只盘底有三个细小的支钉痕,而另外一只盘底有五个支钉痕。汝窑瓷器如此珍贵,在博物馆界和收藏界无不以收藏到汝瓷为至高荣誉。汝瓷现今传世不足百件,天津博物馆却珍藏着两件汝窑盘,故十分珍贵。

13.南宋李唐《濠梁秋水图》

此图纵24厘米,横114.5厘米,绢本设色,描绘的是安徽凤阳县濠水、濮水一带的风光。数株茂密的大树占据了主要画面。树用夹叶法,淡赭设色,透露出浓浓秋意。大石用斧劈皴,勾勒劲健,结构谨严,苍劲凌厉,颇见质感,以青绿罩染。画面左侧飞泉直泻,落叶点点。李唐对秋水的刻画尤见功力,并使山石的刚硬和水波的柔和形成鲜明对比。整个画面显示出一副浓郁的深秋景象。在这样一个环境里面,庄子和惠子坐于岸边。二人衣着古朴,衣纹简练,却颇见精神。一人面对观者,一人侧面作交谈状,与《采薇图》中伯夷和叔齐的表现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清宫旧藏,后被溥仪运出宫外,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图画面墨色浓厚,气韵生动,运笔苍劲工整;人物衣纹简练,生动传神,是从《万壑松风图》到《采薇图》之间的过渡作品,显示出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可谓李唐传世作品中的精品,弥足珍贵,国宝级文物。

李唐(1066-1150年),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画院南渡而入南宋画苑的画家。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著称。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在南宋一代传流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南宋四大画家之首。

14. 南宋萧照《中兴瑞应图》卷

此图画面纵26.7厘米,横397.3厘米,绢本设色,共分三段。第一段画的是深宫内庭,树木茂盛,建筑规整,氛围肃雅。台榭中设有棋盘,几位女眷立于一侧,其中着红袍者正作掷棋子状。据画前的题赞得知,穿红袍之人乃赵构之母显仁皇后,她正用棋子做占卜,写有赵构名字的棋子入九宫格中,而其他皇子的棋子皆不入。第二段画面中央是一座楼榭,前后密植松树垂柳。一人持弓而立,仰望榭楼上射中匾额的箭,众箭手侍卫立其身后。此画是讲赵构行至郓州,见一榭曰“飞仙台”,意欲卜命,便搭弓射向飞仙台三字,结果三箭皆中。第三段画的是野外军队扎营之景,一人卧于军帐内,梦境中有人脱下自己的衣袍加在他的身上,喻示他“受之有命”。传世品,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图品相完好,画面精美,构图严谨,运笔健劲,色泽明艳,气势雄伟,酷似大家李唐画风,是一卷从内容到形式都能代表南宋人物故事画水平的杰出作品,国宝级文物。

萧照,李唐的学生,山西阳城人,生卒年不详,于靖康年间偶逢李唐,拜为老师学画,后随老师南渡临安(今浙江杭州),任画院待诏,也是当时非常有名望的画家,其技法尽得老师精神。他擅画山水、人物、舟车、屋宇等,尤长奇松怪石,所作苍浪古野,有波涛汹涌,云齐风卷之势。画面笔健墨重,皴法遒劲,苍莽葱郁,气势雄伟。代表作品有《中兴瑞应图》《光武待渡图》。

15.南宋赵孟坚《水仙图》卷

此图为纸本,纵25.6厘米,横675厘米,全卷以白描线勾为主,以细长流利而匀净劲秀的线描勾勒花叶,用淡墨晕染出阴阳向背,将水仙幽静、婀娜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反映出作者超然脱俗的清高气节。此卷“用笔尖细、流利,坡草尤极飘洒飞舞,从画笔以至纸质、墨气来看,确是宋人真迹无疑。”清宫旧藏,现藏于天津博物馆。此图疏密相间,神韵飞动,画面文秀淡雅,线条流畅细劲,将水仙幽静、婀娜的姿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宋代画家赵孟坚的名作,也是研究赵孟坚笔墨风格的重要资料,国宝级文物。

赵孟坚,字子固,号彝斋,宋宗室,为太祖十一世孙,浙江湖州人。工诗善文,家富收藏,擅梅、兰、竹、石,尤精白描水仙,是南宋末年兼具贵族、士大夫、文人三重身份的著名画家。其画多用水墨,用笔劲利流畅,淡墨微染,风格秀雅,深得文人推崇。其中以墨兰、白描水仙最精,取法扬无咎,笔致细劲挺秀,花叶纷披而具条理,繁而不冗,工而不巧,颇有生意,给人以“清而不凡,秀而雅淡”之感,世皆珍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