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古诗 |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15首古诗 俗语,你都了解吗?

 xxjjsdt 2022-02-12
图片

100W+师生家长都在看!

一个坚持 原创 的教育公众号

“审美天花板”
“属于中国人的浪漫”
“这就是文化自信”
……
2月4日晚,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举行。无数精彩瞬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本届开幕式的核心创意理念,来自中国唐代诗人李白《北风行》中的一句“燕山雪花大如席”

而当天时逢立春,开幕式倒计时以二十四节气作为设计灵感,凸显中华传统文化令人震撼之美!

整场开幕式中引用的古诗词、俗语,它们的具体出处,你知道吗?


1




冬奥开幕式中的”雪花“是当晚的亮点,谁也没想到,一朵贯穿全场的雪花最终成为本届冬奥会主火炬塔。

而这朵雪花是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毕业生,中国日报画时代工作室成员——李旻和宋晨,耗时三年设计完成的。

本次开幕式的核心创意理念,来自李白的《北风行》

运动员入场环节,引导员手持“雪花引导牌”带领运动员们轮番登场。每片“雪花”均以中国结为基础造型构造而成



雪花与中国结纹样巧妙结合在一起,以线条造型,展现出简洁、空灵、浪漫的冰雪美学。把中国人对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理解融入到了雪花的设计中。

随着运动员们入场结束,“雪花引导牌”向场内围拢,“小雪花”汇聚成一朵“大雪花”,与各个代表团的旗帜融为一体,演绎着世界大家庭“一起向未来”的愿景。

北风行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解析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诗人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


2


图片
图片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

位于每年正月十五前后(公历2月18-20日)。这天通常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解析: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3


图片
图片

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3个节气。

更是干支历卯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3月5-6日之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这时天气转暖,渐有春雷,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这时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

民间俗语

春雷响,万物长。
春雨贵似油,多下农民愁。
立春三场雨,遍地都是米。
春雨漫了垅,麦子豌豆丢了种。
雨洒清明节,麦子豌豆满地结
麦怕清明连夜雨。
三月雨,贵似油;
四月雨,好动锄。
春天三场雨,秋后不缺米。
清明前后一场雨,豌豆麦子中了举。
春得一犁雨,秋收万担粮。
春雨满街流,收麦累死牛。
黑夜下雨白天晴。打的粮食没处盛。

4


图片
图片

春分,每年公历3月19-22日交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4个节气

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此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

二是春分正当春季3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春分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民间有放风筝、吃春菜、立蛋等风俗。  

春风

清·袁枚

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
来扫千山雪,归留万国花。

解析: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冬春交替的场景,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春天到了。

5


图片
图片

清明,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公历4月5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

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

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析: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6


图片
图片

谷雨,是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6个节气。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

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此时降水明显增加,田中的秧苗初插、作物新种,最需要雨水的滋润,正所谓'春雨贵如油'。

谷雨与雨水、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见二十弟倡和花字漫兴五首其一

宋·黄庭坚

落絮游丝三月候,风吹雨洗一城花。
未知东郭清明酒,何似西窗谷雨茶。


7


图片
图片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5-7日。

这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遵生八笺

明·高濂

孟夏之月,天地始交,万物并秀。

详解:《遵生八笺》是一部内容广博又切实用的养生专著,也是我国古代养生学的主要文献之一。明·高濂撰,据说他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此书。刊于公元1591年,正文十九卷,目录一卷。


8


图片
图片

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8个节气。每年5月20-22日交节。

小满后,天气渐渐由暖变热,并且降水也会逐渐增多,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饱满但未成熟,故称小满。民谚有'小满大满江河满'的说法,标志着炎夏登场

小满节气是根据农耕社会特点形成,过去民间有吃野菜、苦菜、祭车神的习俗。有时还会用白面蒸麦糕、麦饼食用,意在提醒人们夏天多吃主食。

在关中地区,每年麦子快要成熟的时候,出嫁的女儿都要到娘家去探望,问候夏收的准备情况。这一风俗叫做'看麦梢黄',还要携带黄杏等礼品,颇有趣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

详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旧本题'元代吴澄撰'。

它是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一年二十四节气共七十二候。各候均以一个物候现象相应,称候应。其中植物候应有植物的幼芽萌动、开花、结实等;动物候应有动物的始振、始鸣、交配、迁徙等;非生物候应有始冻、解冻、雷始发声等。

七十二候候应的依次变化,反映了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情况。

9


图片
图片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9个节气,于每年公历6月5-7日交节。

芒种,是'有芒之谷类作物可种'的意思。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农历书说:'斗指巳为芒种,此时可种有芒之谷,过此即失效,故名芒种也。'

即芒种节气适合种植有芒的谷类作物;其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过此即失效。民谚'芒种不种,再种无用'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之时。

时雨

宋·陆游

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老我成惰农,永日付竹床。

衰发短不栉,爱此一雨凉。

庭木集奇声,架藤发幽香。

莺衣湿不去,劝我持一觞。

即今幸无事,际海皆农桑;

野老固不穷,击壤歌虞唐。


10


图片
图片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

夏至是太阳北行的转折点,夏至这天过后太阳将走'回头路',太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

夏至虽然白昼最长,但却未必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雷阵雨。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解析:诗人自己闲居消夏,心里念着赤日炎炎下忙于农事的老百姓,体现出关心民瘼的民本思想。

11


图片
图片

小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1个节气,公历每年7月7-8日交节。

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

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解析:此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全诗写景状物细腻入微,语言流畅自然,情境浑然一体,诗味醇厚,意韵盎然,给人一种清闲之感。


12


图片
图片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第12个节气,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公历7月22-23日交节。

与小暑一样,大暑也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令,而大暑表示天气炎热至极。中国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

大暑节气有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送'大暑船'等习俗。

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

唐·元稹

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
桂轮开子夜,萤火照空时。
菰果邀儒客,菰蒲长墨池。
绛纱浑卷上,经史待风吹。


13


图片
图片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秋季的第一个节气,公历8月7-9日交节。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处于一年中的转折点,趋于下降或减少;在自然界,万物开始从繁茂成长趋向萧索成熟。秋季最明显的变化草木的叶子从繁茂的绿色到发黄,并开始落叶,庄稼则开始成熟。

立秋时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还有'贴秋膘''咬秋'等习俗。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解析:这首诗描写一名孤单的宫女,于七夕之夜,仰望天河两侧的牛郎织女,不时扇扑流萤,排遣心中寂寞,反映了宫廷妇女不幸的命运,表现了一位官女举目无亲、百无聊赖的苦闷心情。

14


图片
图片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14个节气,公历8月22-24日交节。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气温逐渐下降,暑气渐消。处暑意味着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

处暑的民俗活动很多,如吃鸭子、放河灯、开渔节、煎药茶、拜土地公等。  

悯农

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解析:共两首,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全诗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结合与对比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15


图片
图片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公历9月7-9日交节。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加上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意思是说这个节气,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这会儿农民也忙着收获庄稼,正所谓'抢秋抢秋,不抢就丢'

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解析:此诗首联和颔联写景,烘托出战争的氛围。颈联和尾联在此基础上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居无定处,杳无音讯,于是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全诗托物咏怀,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语言精工,格调沉郁哀伤,真挚感人。
图片

图片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6个节气,公历9月22-24日交节。

秋分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还有一层意思是平分了秋季。秋分日后,太阳光直射位置南移,北半球昼短夜长,昼夜温差加大,气温逐日下降  。
  
“秋分麦粒圆滚滚。”秋分有喝“秋汤”、吃汤圆、竖鸡蛋等习俗。据说它曾是传统的“祭月节”。2018年6月21日,我国将每年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图片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7个节气,公历10月7日-9日交节。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北方冷空气已有一定势力,我国大部分地区在冷高压控制之下,雨季结束。 

“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在忙碌的农事活动之余,人们饮酒、登高,迎接寒露的来临。 

图片

霜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8个节气,公历10月23日左右交节。

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  

霜降见霜,谷米满仓。”民间有吃柿子、煲羊肉等食俗。  

图片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公历11月7-8日之间交节。

立冬是季节类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自此进入了冬季。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其气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阴雨寒冻的冬季气候渐变。  

“立冬补冬,补嘴空。”立冬是我国民间非常重视的季节节点之一,是享受丰收、休养生息的时节,通过冬季的休养,期待来年生活的兴旺如意。讲究吃甘蔗、炒香饭,或者来顿饺子,在我国部分地区有祭祖、饮宴等习俗。

图片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公历11月22或23日交节。

小雪是反映降水与气温的节气,它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天气会越来越冷、降水量渐增。  

“小雪到来天渐寒。”节气名字叫小雪,此时却未必下雪。人们忙着做香肠、腊肉,以备春节时享用。 

图片

大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公历12月7日或8日交节。

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

“小雪腌菜,大雪腌肉。”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时值冬天,万物潜藏,繁忙的农事活动基本结束。大雪节气一到,家家户户忙着腌制“咸货”,这时是进补的好时候。

图片


冬至,又称冬节、贺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公历12月22日左右交节。

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冬至到,吃水饺。”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图片

小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3个节气,公历1月5-7日交节。  

“小寒大寒,冻成一团。”小寒一般正值“三九”前后,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图片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公历1月20-21日交节。  

“大寒迎年。”它临近农历新年,扫尘、贴年红等过年前的一些活动,正好和大寒在时间段上有重叠之处。

在我国一些地方,每到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如除旧布新、制作腊味以及祭灶、尾牙祭等。

图片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个节气,公历每年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是汉族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而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

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春是温暖,鸟语花香;春是生长,耕耘播种。从立春交节当日一直到立夏前这段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