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是上篇文章的续集。 在上周日的时候,我说,开学三天,各项常规大概落实不到40%。 特别是上课接嘴,晚自习随意说话。 刺激到我了。 用一个周末的时间反思,想了一些招。 又下了一个狠心,本周包场! 包场的意思就是,从早到晚,全天候。 早上六点十分到校,晚上九点二十回家。 实践证明,包场是一件极其惨烈的事。 养了两个月的腰,撑过了军训,没撑过这次包场。 图什么? 图看到学生点滴进步后的喜悦和安定。 这周结束,我可以自豪地说, 落实应该有70%了。 为自己点赞。 过程中,最难的是会怀疑和否定。 自己坚持的对吗? 学生反复犯同样错误, 要不要责骂或惩罚? 庆幸自己没走上这条路。 始终坚信,帮助孩子成长的唯一办法,就是帮助其建立归属感和价值感。 责骂和惩罚,恰恰是破坏归属感和价值感最快速的方式。 大方向定了,就好办。 面对全新的问题,摸索着前进。 根据学生的反馈,每天做细微调整。 但总体思路不变, 那就是: 指导+训练+核对。 循环反复。 实践了一周的东西,下定决心做一个总结。 2 统一思想,正视问题,集体商讨。 统一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开会。 利用周日回校的下午,召开了两个会议。 班干部会议和全体同学会议。 班干部会议先开。 再开全体同学会议。 特意做了ppt,定了基本流程,规范讲话内容。 也显庄重。 耀阳班,是我一直延续用的班级名字。 上届是耀阳三班。 这届,就是耀阳八班。 它代表了一种传承。 神奇的是,当我说,上届的哥哥姐姐用优异的成绩,将耀阳班的称号传到了我们的手上, 三年后,我又该如何向新一届学生讲述你们的传奇呢。 此时,孩子们的眼神,坚定中透露出光芒,说: 老师,我们一定会做得比他们更好! 为他们竖了大拇指。 目标树立了以后,就开始解决问题了。 把目前班级还存在的问题摆在了同学们面前。 怎么办? 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还给学生。 头脑风暴。 孩子们纷纷畅所欲言,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当然,也对几个特别会扰乱纪律的同学提出了整改意见。 我想说的,同学们都代我说了。 真好。 当集体有了统一的意愿,就对个体行为形成了有效的约束。 这是比老师个人更强大的约束力。 3 第一步,指导 在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后,对各时间段的行为规范做了统一指导。 比如,早到早读,统一拿书本的姿势,规范坐姿,课代表和值周班长在讲台前进行检查,将结果分为表扬和批评写在黑板上,结束时转换成行规分记录到班干部检查表上。 只记录,不管理。 比如,课前一分钟,学习委员摇铃提醒同学们进行课前三有的准备,并站在讲台上记录不及时准备的同学名单,将名字写在黑板上。 比如,晚自修如何交作业。学习委员在课前三分钟时,在讲台前摇铃,发出“整理作业”的指令。 同学们将作业摊开,按照语数英科社的顺序依次叠放。 学习委员接着发出“开始收作业”的指令。 第一排的语文小组长,从前往后依次收语文作业,并将作业放在教室后面。 第二排的数学小组长,从前往后依次收数学作业,并将作业放在教室后面。 不留不等。 依次类推。 最后,学习委员发出“整理课桌”的指令,同学们清空桌面,体育委员整队回寝室。 在整个过程中,学习委员只负责发指令和记录,不管理。 比如擦黑板,把湿抹布叠成小方块,扫之字型擦黑板,做到黑板干净透亮,粉笔槽无灰尘。 比如人离开位置,将凳子推回原位,桌面保持干净无一物。 比如课桌的边上挂两个挂钩,挂水杯和跳绳,不挂其他杂物。 比如讲台上的粉笔盒,左边放两盒粉笔,毛巾折三折,卷成条状,放在右边,中间放粉笔擦。 比如值日时,洗拖把要拎着水桶,劳动工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前一天晚上洗了拖把,第二天早上的值日生不用洗,直接拖,防止地面过湿,踩脏了。 比如发放资料,负责人在发完后要顺手把杂物整理,丢进垃圾桶。 比如写作业时,桌面上物品如何摆放,才能用最大空间,写出最整齐的字。 比如,周日回校时,整理好物品后,将书包整整齐齐地叠放在后窗台上,不能放在脚边,影响坐姿。 …… 太多细节了。 记得丽水市教育研究院的田院有一次说,班级管理,就是细节,把细节做好了,班级,就管好了。 真的是至理名言。 4 第二步,训练。 这么多细节,不可能一次性教完, 也不可能说一次,学生就做好。 只有一个办法,抓住机会,反复训练。 而且必须是我在场的训练。 先一起复习步骤,再让学生练习。 学生在练习时,我就观察。 观察班干部和同学们的表现。 训练了三整天,确保每一件事都训练了三次及以上后,周四,我开始放手了。 早上,故意晚点到教室,观察早到早读的组织情况。 晚自习,也没跟,让孩子们自主管理。 想检验一下成果。 效果若好,接下去可以适当放手。 效果若不好,就再用一周的时间。 不怕。 5 第三步 核对 核对,类似于项目管理中的复盘。 复盘一件事的每一个细节,找到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我认为,这是三个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因为,核对,能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觉察,能帮助建立学生的归属感和价值感,从而产生我要做得更好的意愿。 我分别在两个层面上进行进行: 集体层面和个人层面。 先说集体层面。 每天的晨会,是集体核对的时间。 班干部反馈昨日同学们的情况,就是一次核对。 班干部的工作要求决定了以反馈问题为主。 正向的反馈,就由我来做。 通常先表达我的感受,再询问孩子们的感受。 比如周五晨会。 等班干部反馈结束,我笑着说: “昨晚十点钟,收到胡老师的微信,说我们班的晚自习变化太大太大了,这么安静,这么认真,交作业又这么快,排队也这么迅速,她觉得太感动太感动了。我听了超级开心,超级为你们自豪,这是最棒的教师节礼物,谢谢同学们”。 孩子们眼里有光。 我又问: “那你们呢,这么安静的晚自习,你们的感觉怎么样?” 笑容爬上孩子们的脸颊,他们争先恐后地说: “可好了,写作业认真了,效率提高了。” 我又问: “这种感觉好吗?” 孩子们使劲点点头,说: “好!” 我又问: “以后的晚自修,还想要这样的环境吗?” “还要!”同学们拖着长长的音齐声回答。 还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 “为什么晚自习变安静了,可纪律委员反馈昨天晚自习讲话的同学变多了呢?” 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最后,无敌(哈哈,谐音)同学用响亮的声音,回答出了答案: “以前大家都很吵的时候,纪律委员其实其实看不来哪里吵,但是,教室里变安静后,同学们发出一点点声音,都特别明显,纪律委员一下子就能看见,所以就记得多了。” 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 这观察能力,这思维能力,这表达能力,真是杠杠滴。 我补充:“其实,我们耀阳八班,通过每个同学的努力,越来越好了,祝贺你们!” 一次核对,就是一次正强化。 强化归属感,植入价值感。 成功乃成功之母。 体会到好处,大家才愿意坚持。 另一个层面是跟个人核对。 集体形成共同意愿后,会对个体产生约束力。 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班级节奏。 但也有部分同学,在行为上,在学习上,和其他同学有很大差距,还要给予特别的关注。 我用的方法也是核对。 常用的句式有以下两句: 今天状态怎么样? 零到十分打几分? 满意吗? 和昨天相比呢? 好(差)在什么地方? 明天你想怎么做? 抓住一切的机会和这些孩子聊。 比如课间,比如晚饭前,比如集会的空隙。 面对这些孩子,最重要的就是耐心。 改变他们可能会很困难,周期也可能会很长。 坚持到底,才有可能看到胜利。 当然,也可能看不到所谓的胜利,因为,表面看来,考试的分数并没有提高。 但一定会有看不见的改变。 比如情绪更稳定,有了学习的欲望和动力,能控制自己的语言等等。 从笑容,从眼神,从语气,从动作,我都能感受到他们的点滴变化。 他们的变化,会带给我快乐。 这份快乐,让我更加坚持去做。 也是一个正强化。 6 如何树立班级正能量 班级氛围,真的会决定一个班级的走向。 什么叫班级氛围? 我认为,学生以什么事为荣,以什么人为榜样,就是班级氛围。 若一个班级,认真读书要被耻笑,善良温和会被欺负,那这个班,就完了。 要建立良好的氛围,七年级开学第一周,第一个月,是很重要的阶段。 班主任要抓住这个窗口期,建立正确的良好的班级氛围。 我用的方法,是正强化。 也是这几天用的最多的教育手段。 很简单,每天把我看到的一切让人高兴,感动,骄傲的事和全班同学分享。 表述事件+表达我的感受。 但绝不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 因为,氛围,不能靠强迫,只能靠指引。 比如韬和宇,发完资料后,把满地的包装纸和包装袋顺手整理到垃圾桶。 比如妤,看到值日生在擦黑板,会主动帮忙。 比如斌,干活都是第一个举手说我来。 比如桐,打球伤到了右手指头,却仍旧用端正的字完成了所有作业。 比如峻,胡老师在办公室里因为他的英语听写进步而欢呼雀跃。 比如谦,值日生在擦黑板时,他很自然地说,我帮你洗抹布。 比如米和吉,作为数学课代表,主动把测试成绩进行了全面分析。 …… 用心用眼,做细致观察。 每次晨会或数学课前,和同学们分享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美的人和事。 让爱和温暖驻进孩子们的心间,生根发芽。 这股力量,会指引他们做得更好。 7 问题行为发生时 说实话,无论什么样的班级,都会有问题行为发生。 而且,往往是同一批同学,犯同样的错误。 无法避免。 当问题行为发生时,我们该怎么处理。 很多时候我们会存在一个误区,或者说是一个奢望: 当问题行为发生时,我们要通过这一次处理,彻底改变学生。 错了。 问题行为发生时,重要的事是立即让错误行为停止, 并让当事人知道这种行为对他的影响, 也让其他同学知道这种行为对他们的影响。 三个目的。 仅此而已。 比如,数学课,我在上课,一同学在说话。 如何制止这种错误行为? 我会停下讲课,目光注视着那个说话的同学,静静地等待他安静下来。 不说任何话。 其他同学的目光,自然会随着我集中在那个同学身上。 或许是骤然安静的课堂让他注意到了,或者是周围的同学动了动他的手。 他看到我在注视他,肯定停止讲话,并坐端正。 这时才开始实施我的第二个目的和第三个目的。 用和善但坚定的语气说以下的话: 请你站起来。刚才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你在说话,我很担心,因为这样肯定会影响你的学习,我不希望班里的任何一个人掉队,而且,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很宝贵,我不希望其他同学浪费时间来等待。所以,请—你—从—现—在—开—始—认—真—上—课,请坐。 最后一句正向愿景,一字一字慢慢说。 当然,课后时可以再单独找他,用前面所说的目标核对法。 改变的过程会极其困难和缓慢。 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 7 写在最后 来说说成果。 从周二开始,科任老师就陆陆续续反馈,上课接嘴的人少了,课好上多了。 从周三开始,晚自习已经基本能达到我原来重点班的要求。 后半周,寝室扣分基本没有了。 周五英语单词过关,从原来的多人不及格,变成大部分满分。 还没达到我要求的有两件事: 课前三有和大课间跑操和跳绳。 这周重点训练。 接下去,要穿插训练时间的利用了。 特别是课间。 没事,不急,慢慢来。 上周说不急,其实是安慰自己。 因为心里没底。 但这次说不急,是真的不急。 因为心里有底了。 我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指导+训练+核对。 相信自己,相信他人,也相信时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