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水为命脉华州的农商重镇——赤水镇

 华州文史荟萃 2022-02-13

邮箱:3125136050@qq.com


赤水纪事(一)
作者:杜望成

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赤水镇,位于秦岭之阴,渭水南岸,是陕西东府第一大镇。赤水镇历史悠久,曾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神话和传说,也留下了“桥上桥”、“遇仙桥”等文化景观。利用闲暇,余记其碎事如下:

赤水古镇 宋朝峰摄

一、自然的变迁

古赤水气候湿润,土地肥沃,交通便捷,商业繁荣,是古华州的重镇。民间有“收了华州,饿死九州;收了九州,饿死华州”的传说。就是指华州地区,当然也包括赤水镇,是多水的“下湿地”。每遇天旱之年,其他地区呈现旱灾,而华州却依然丰收;若遇天涝之年,其他地区可获丰收,而华州则可能欠收。水,为赤水这片土地,提供了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莲藕等粮食、蔬菜作物的条件;也为人们提供了舟渡渭河,南北通商之便。

俯视赤水大地,赤水南靠秦岭的高塘塬,北依渭水,地势呈南高北低之势。赤水河、遇仙河如两条长龙,西东排列,常年河水清澈,悠悠荡入渭河。早年时期,在江村、北会村、罗家村、瓦窑堡村一线之南,是成片的竹园和可灌溉的肥沃的黄绵沙土壤耕地;而这条线以北,则为终年湿润的“下湿地”。其水网如织,土地潮湿,旱水田相间,亦为多发生涝灾、洪灾的地区。上世纪六十年代还存在的赤水河第二道堤坝,赤水河上的“桥上桥”,赤水等村土地里大面积淤沙的挖掘均是证明。在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的年代里,当地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改造,仅以防御赤水河、遇仙河的洪水为主,而且,往往是人败水胜。尽管如此,由于赤水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和自然环境,千百年的农耕文明依然使赤水成为繁荣的农村商业重镇。

水是赤水的命脉。一条宽渠,终年引激荡的赤水河水,从江村西南奔腾而下,浇江村的农田与竹园后,进水城堡村的四面城壕;又一渠,常年引遇仙河水,从程高村南而下,灌溉程高、南会、北会村的竹园和农田后,余水奔坡头、乔家村而去。两股渠水汇赤水河、遇仙河堤下的泉涌、小溪,绕赤水镇,打通了各个渠道的水脉,连接了诸多的池塘、稻田,然后分两路清流,带着鱼虾,缓缓向北而去。最后,它在濒临渭河的麦王村前又自然地归入赤水河,同赤水河水汇入渭河。上世纪三十年代,修陇海铁路时,亦专为这两条渠修了涵洞。然而,上世纪五十年代,黄河三门峡水库的修建,抬高了渭河的河床和赤水河口的高度,使得原来自然归入赤水河的水渠,到六十年代后期再也无法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政府在此专门修建了排灌站。排灌站正常情况下解决了水渠的排水,但是,遇到大雨季节,也往往接应不暇。于是,有关方面改江村水渠水不入水城堡村,直接由水城堡村南的上游,引渠入赤水河。此法虽然缓解了排灌的难题,但是,却让赤水镇的水系瘫痪,死水坑、臭水渠大量出现,水渠荒废,大量的水田也逐渐成了旱地。后又随着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遇仙河、赤水河上游水库的建立,河沙的开采,两河河床的降低,使赤水地区整体地下水位低落,从而,使“水”赤水彻底改变了面貌。

2021年的华州赤水河 老敏摄

电力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能源,赤水镇是1964年通上电的。电给古老的街镇送来了光明和动力,同时,电也是摧毁农耕文明的催化剂。

赤水镇周围的农业,以精耕细作为特色。这是因当地村庄罗列、人口稠密、水肥充足、蔬菜种植面积较大等因素而决定的。精细的农耕,从农作物的播种到收获,形成了有序的耕作规矩,也催生了与之配套的生产工具。然而,这一切都是在人工和畜力作用下完成的。

赤水镇的手工业,在没有电力的年代里,也创造了它的繁荣。上世纪五十年代,赤水就有了铁器制造业合作社(简称铁业社)、木器制造业合作社(简称木业社)、竹器制造业合作社(简称竹业社)、皮麻生产合作组、酱园等,还有了供销合作社。这些组织,实质上是国有或集体所有制企业。它们少则有几十个员工,多则达百余名职工。此外,镇上还有众多的个体手工业生产者。从生产工具的犁、铧、锨、镢,到生活工具的箱、筐、灯、锅等,概能生产。赤水南靠秦岭,有丰富的竹木资源;北接渭北平原,是富饶的粮棉之仓;东西扼中原通关中之要道,且物产丰富,商贸发达,自给自足,人气旺盛,可谓农耕文明的标本。

自从电灯照亮了古镇,木业社变为木器厂,能生产成套、批量的木器家具;竹业社变为塑料厂,能生产农用塑料薄膜,还能用废塑料生产当时市场急需的电线、塑料桶等;铁业社变成阀门厂,能生产工业管道所用的多种阀门;皮麻组的合麻绳也用上了电动机。农村生产队浇水用上了电泵,碾场用上了电碌碡、脱粒机,另外,乡镇企业也蓬勃发展,从磨面机、扎油机、饸饹机、粉碎机等的使用到汽车配件厂的创办,都离不开电。然而,赤水镇的整体容量小,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这些通过电力从手工业生产蜕变为大机器生产的企业,陆续迁入了县城,成为当时华县县办企业的主体。这些企业的外迁,也使赤水镇的城镇人口减少了三成多。赤水的乡镇企业也走过了自己的鼎盛期。因使用电力而发达的古镇,也一度萧条了。电,是手工业生产的掘墓人,它完成了对赤水古镇农耕文明的最后一击。

而今,赤水镇的管辖面积更大,交通更便捷,地理位置更显赫,已列入渭南市经济开发区的东区。城市化建设的浴火或使赤水涅磐,从而获得更加辉煌的新生。

二、水井﹒水车﹒水斗子

古镇赤水以水著称,其地表水丰富,地下水位高,居民用水方便,水井是寻常的水源。街道两旁的人家,三五户就有一口水井。水井多为丈余深,均是青砖砌成的内壁。居民自家的水井,大多设在后院内,也有设在屋檐下、天庭内、厨房里、后门口等处的。私井一般井口较小,直径约半米左右,都加有井盖,配有带着保险挂桶钩的井竿,以保障安全和方便汲水。一般邻里只要没有矛盾,都会就近取水,主家也乐意外人来挑水,井水越吃越旺呗!除了私井,还有许多的公井。公井一般设在十字路口、街头巷尾和比较开阔的居民集聚区,老百姓也称其为“官井”。公井的井口要比私井大些,井口高于周围,通常是用石条或打磨好的石块铺平的。公井没有井盖,大多数也没有井竿。这是因为赤水的地下水位高,一般水面距井口约1.5米左右,若要连阴雨天,也就成了1米左右,挑水扁担的桶钩就能够随意挑出一满桶水来。公井离家远些,所以人们都用扁担挑水,故而一般就无需井竿了。私井归自家管理。公井是众人管理,一般到夏季时节,天大热时,每家出两三角钱,打几斤酒,几个小伙子喝上几口,两个桶轮流淘水,待井水少时,下去个人,把掉入井内沉积的砖头、瓦片、桶钩、水笔、钥匙、泥沙等清理出来,这就是“淘井”,每户出的两三角钱,也就是各家一年的“水费”了。

赤水的井水甘甜凛冽,是优质的饮用水,是沏茶、做饭的直接水源。在街道的东西十字口,自古以来就设有茶馆,招待过往的商旅游客。夏季天热时,井旁常有人拿着一枚鸡蛋、一个大碗。把鸡蛋打开,放碗里搅匀,打起新井水(当地人称“新花凉水”),急冲碗里搅散的鸡蛋,成蛋花状,即时喝下,据说能解暑降温。春夏季节,傍晚时分,农人割了一车韭菜,或铲了一车芹菜,在清渠里淘洗干净,压放在架子车厢里,又怕第二天出售时菜发热变黄,他们常常把菜捆好洗净后,把车拉到水井旁,几桶井水灌下去,上面用草袋等物一盖,到第二天中午,那里面的菜还是凉冰冰、硬生生的。后来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原来的水井渐渐地缺水,而被更深更方便的压水井所代替。

古镇赤水曾是水乡,也是菜乡。老百姓说“水菜、水菜”,就是说种菜离不开水的浇灌。赤水镇的周围,常年种有二、三十种蔬菜,其大都是离不开水养的水菜。当年的粮棉种植是基本不需要人工灌溉的,而种菜却三天也离不开水的浇灌。于是,大片的菜园里就安装了“水车”。水车是用畜力或人力推动机械运转,用一条中间等距离带有皮托垫的铁链,在密闭的马口铁圆筒内,循环上抽,把地下井水或渠水抽上来,形成小溪,使之流入菜地。马口铁圆筒的口径一般有“三寸”、“四寸”之分,它的大小和水车的转速决定着水车的出水量。在农业集体经济的条件下,一般只有生产队有水车和牲畜。套上一匹马或驴,也许是头牛,蒙上它的眼睛,吆喝着它像拉石磨一样,不停地绕水车走动,从而带动着铁链条不停地转动,水就“哗哗”地从井里流出地面,流入菜地。有的地方,社员的自留地有幸装个水车,由于自家没有牲畜,往往是依靠人力来推动水车的。好在当时的自留地也不多,推水车也就用不了很久的时间。但是,这对于缺少劳力的农户来说,依然是个困难,因为通常一个人推水车还是比较吃力的。

本世纪初期的赤水辛村池塘 随雨随风摄

其实,在那时的赤水,大多数农户给自家菜地里浇水,所用的工具是“水斗子”。那时一只用木板钉成,或者用铁皮打成的梯形无盖盒子,通常能装水10斤左右。它底小口大,在它的两侧中间,上下分别拴两条绳,这样,一只盒子,上面绑有四条绳的“水斗子”就做成了。当然,做的好的,是用马口铁皮打成的,梯形的棱角做成弧形,四条绳连接盒子处换为铁链条,这样一来,使绳子不易沾水,延长了绳子的使用寿命,同时,铁链加重了盒子的重量,在使用时盒子容易吃水。好的水斗子,用着轻巧,使用时不易坏,使用寿命长。

那时赤水的渠水离地面相差不过1米左右,使用水斗子浇地比较普遍。用水斗子浇地,先需要在使用的地方挖个水坑,以便使用时能把周围水渠的水汇聚过来,以保障水的供给。还需要把水坑旁的地面修成U形的地势,并在U型的底部,建个高于平地的水池,水池的缺口与灌溉的水渠相接。有了这些条件,就可以用水斗子浇水了。浇水时,两个人一人一边,分站于U型地的两侧,每人的手分别握住水斗子一边的两根绳子,两人同时拉展绳子,协调用力,摆动盒子,按照“舀水-运水-倒水”的顺序,不停运作,把水一盒一盒地从水渠里运送到高处的水池内,就收到了一条小溪不断流的成效,蔬菜的水分就会很快得到补充。一般生产队都有较好的水斗子,社员下工后,可以借用。也有社员自己为使用方便而制作的水斗子。总之,在那种主要用水渠水浇地的时期,水斗子是赤水农民灌溉土地的主要工具。

水斗子的使用不仅方便实惠,而且,因为使用渠水灌溉,比使用井水灌溉提高了地温和肥力,在当时深得农民的喜爱。一些生产队的菜地、瓜园也喜欢用这种办法浇地。两个劳动力用水斗子一天能灌溉8-10亩菜地呢!

三、石磨﹒石碾﹒石杵子

古镇赤水在未通电之前,是个成熟的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的街镇。

赤水是当地粮棉的交易中心。当地的水稻、玉米,渭北的小麦、豆类,都在这里集中交易。但是,古镇两三千人口吃饭的粮食加工问题却大部要靠自己解决。赤水镇在通电以前,粮食加工主要靠的是石磨和石碾。

古赤水镇的石磨子非常多,大约5-10户就有一盘。石磨由上下两盘各约6寸厚的花岗石,做成直径约3尺的圆磨盘。上下磨盘间,凿有相对的“石牙”,以便粉碎粮食。日常依据“石牙”磨损的情况进行打磨,民间俗称“钻磨”。上下磨盘中间由木或铁芯联结,上盘中部有大小两孔,用作粮食入磨的通道。下盘下有尺余宽的磨沿,用于接留磨碎的粮食。通常的石磨都安装在自家的后院内,且都有房子庇护,那房子就称着“磨坊”。少数家里的磨坊是瓦房,大多的为草房,且一般三面或两面无墙,这是为了方便磨坊的空气流通和采光的需要。磨坊还备有过面罗、罗面柜、面簸箕等用具以供加工粮食时使用。石磨加工的粮食常为小麦和玉米。小麦磨成面粉,又分其为白面、黑面,最后剩下麸皮。玉米通常先分离出玉米皮,然后再磨成糁和面。一般情况下,磨子加工粮食是用牲畜拉动的,人们把牛或马、驴、骡,套在磨杆上,并蒙上它的眼睛,吆喝着它不停地拖着磨杆转动,即绕着磨子转圈,磨杆推动石磨转动,石磨在转动中实现了对粮食的加工。由于粮食的加工过程还需要人工的辅助,所以,石磨加工粮食的效率取决石磨的大小、质量,牲畜的行进速度和人工的操作技术程度。正常情况下,用牲畜拉动一盘石磨,每小时大约可加工小麦20斤左右。当然,在没有牲畜的情况下,也有用人力推磨的。不过,人们在加工较多的粮食时,一般都使用畜力。如果自家没有养牲畜,就会借有牲畜的,用后根据用牲畜的时间给予饲养户以一定的麸皮,作为使用牲畜的饲料及报酬。后来,生产队社员借用生产队的牲畜拉磨,也沿用了这一规矩。

一般情况下,人们加工粮食都多利用雨天时间,因为雨天牲畜不下地,易于借用。人们使用石磨加工粮食,加工结束后,除了主动打扫好磨坊的卫生,一般要在石磨内留下一层加工后剩余的麸皮或玉米皮,这称为留下“磨底子”,系对石磨主家的酬谢。

赤水周围不仅出产小麦、玉米,而且出产水稻、谷子。小麦、玉米等是利用石磨加工,而水稻、谷子则需要用石碾来加工。石碾通常由一个长约三尺、直径两三尺的石碌碡,和一个厚一二尺、直径七八尺的大石盘组成。碌碡与石盘之间,由竖在石盘中间的一根木棒或铁棒,与碌碡架上的木套联结,从而保障碌碡围绕石盘中心运动。碌碡和石盘上一般也雕有“石牙”,但牙线并不突出,而且,日常也很少维修,这大约因为石碾的作用主要是碾压,它的牙线作用不很突出,且石碾的应用也比较少的缘故。石碾的使用与石磨相近,可用畜力或人力推动碌碡转动,通过碌碡碾压实现加工的目的。一般的水稻或谷子倒在碾盘上,碌碡压几圈,用簸箕一簸,就成了大米或小米。豌豆、绿豆在碾子上一碾,用簸箕就分离出了做糕点的豌豆黄或绿豆黄。秋日里,赤水人喜欢用鲜辣椒配鲜生姜、鲜花椒等佐料做辣椒酱;喜欢拿韭菜花配鲜辣椒、鲜生姜、鲜花椒、苹果片、水梨片等佐料做腌制的“韭菜花”,也都是在石碾上完成碾压工序的。

在当年赤水,大约有五六盘石碾。除了酱园作坊,是私家的石碾和碾坊,其余的都是公共石碾,俗称“官碾”。官碾日常由附近居民使用、维护。设置官碾的地方比较空旷,通常还是民众聚集、祈雨的场所。

在赤水,对石器的使用,较多的还有石杵子。一个石灰石质地、厚约三四寸、直径约六寸、如扁壶状的浑圆石器,中间掏个坑,装上约三尺长的手柄,就是“石杵子”。石杵子构造简单,但是,它的用处可真不少。盖房子夯地基,要用石杵子。那一杵子一杵子夯齐,那一层一层夯实,是高屋大厦建设的基础;打土坯要用石杵子。拌匀的土,填饱土坯的模具,打土坯的汉子手提杵子,踩着步点,“嘿”声与杵子同砸黄土,一排排的土坯就立了起来,晾干的土坯就垒起了大房小屋的四面墙壁;打土墙要用石杵子。无论是打板墙还是椽墙,那疏松的土变成坚硬的土墙,是杵子一下一下砸出来的……

走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赤水人,远离了人类的石器时代,而真正地告别石器,仿佛才是昨天。(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1、《陕西革命的先驱者之一--王尚德》中共渭南市委党史办公室著,《华岳苍苍颂国魂》(《陕东英烈》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第1版,第1-39页;
2、《赤水镇古今记事》蒋文正、史永奇搜集整理,《千年古镇 多彩赤水》(刘亦农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2017年元月第1版,第4-12页。
3、《吉鸿昌在咸中操场的讲话》高醒夫著,(《华州文史荟萃》2019.5.11)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