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我有几方砚台

 冬歌文苑 2022-02-13

我有几方砚台

砚台是集文学、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于一身的文房用具。《文房四谱》云:“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收索,可与终身俱者,惟砚而已。”砚台有着“金石永固”的特点,作为文化传承载体得天独厚。

我与砚台结缘要从八十年代说起。老领导由市政府调省政府工作,那天我处理完公务到省政府领导办公室,当面聆听指教,谈话之余接一电话,某市体改委派人给领导送一方“易水砚”进不了省政府大门,让人去接一下,我随即到门口将砚台搬到办公室。这是一方雕刻精致的龙砚,摆放在办公桌上非常合适,但原来用的小款砚台显得有些多余,征得领导同意我把这方龙凤砚带回来了;九九重阳节到省委老干部局看望朋友,省委给省直机关离退休老干部发慰问品,每人一方老寿星澄泥砚,我顺便得到一方;1988年到银行任职,广东肇庆分行行长来拆借资金,送我一方端砚。自此以后,我开始收集砚台。

广东肇庆端砚、甘肃洮州洮河砚、安徽歙县歙砚、山西绛县澄泥砚被尊为四大名砚。

“四宝砚为首,砚以端为上”。端砚以其浑厚的文化底蕴和独有特质,成为华夏民族的骄傲。在历史长河中,端砚一直雄居砚中的“霸主”地位,成为中国砚文化的代表。千年以来,上至帝皇将相、文人雅士,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把端砚视为珍宝,千金易得,端砚难求。端砚出于肇庆市烂柯山与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尤以老坑、麻子坑、坑仔岩三地之砚石最佳。端砚有着悠久历史,秦汉时期就已经有端砚的存在,唐朝中晚期被列为"贡品",宋代被视为全国第一名砚。为探讨究竟,我在1989年参加广交会期间,抽空到肇庆烂柯山、七星岩考察砚坑、参观雕刻流程,观赏并选购了两方喜欢的砚台。端砚以石质坚实、润滑、细腻、娇嫩而驰名于世,用端砚研墨不滞,发墨快,研出墨汁细滑,书写流畅不损毫,字迹颜色经久不变。好的端砚,无论是酷暑或是严冬,用手按其砚心呈现湛蓝墨绿,水气久久不干,古人有"哈气研墨"之说。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端砚是《端溪九龙砚》,其长为4.6米,宽3.15米,厚0.45米,重达13.8吨,被誉为“中华之最”。端砚生产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突出了文化艺术和地方特色,在造型、构图、题材、立意上又有了新的突破,突出了端砚实用之外的新艺术意境,把端砚雕刻成立体的龙凤、鸣蝉、瓜果、仙人,并巧妙地将砚池收藏其中,看似雕塑、古董,但又可磨墨挥毫,令人叹为观止。

洮河砚因洮河而得名,产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河之滨,是水成岩的一种,又名辉绿岩。洮砚的生产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誉满天下,历来为宫廷雅室珍品、文人墨客瑰宝、馈赠亲友之佳品、古玩中的奇葩。历代文人、学者、书画家对洮砚赋铭咏诗,赞叹不已。北宋著名鉴赏家赵希鹄《洞天青禄集》云:“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砚,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当代书法大师赵朴初题诗:“风漪分得洮州绿,坚似青铜润如玉”。洮河砚因其矿藏所限、开采困难,在市场上很难见到。2001年一位同事到兰州参加业务培训,我拜托买回一方,虽属上乘,还不尽满意。退休以后到陕甘宁旅游,中途恳请导游停车,在甘肃文化艺术商店又购得一方,圆了多年意得洮砚之梦。       

歙砚产于安徽黄山山脉与天目山、白际山之间的歙州,以歙县与婺源交界处的龙尾山下溪涧为最优,故此,歙砚又称龙尾砚。歙砚是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其质地坚实细腻,磨出的墨汁润滑均匀,有“冬不干,夏不腐”的奇效。歙砚的形制千变万化,从唐代的箕型砚、宋代的抄手砚、明、清两朝具有时代特征的随形砚,到当代写实派、文人派和抽象派等派别,每一块砚石都要根据其质地和纹理,因材施艺。歙砚的雕刻题材十分广泛,山水、亭台、楼阁、花草无所不取,人物、走兽、飞禽、虫鱼无所不包。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文学作品也会出现在歙砚上。这类刻于砚台表面的文字被称为“砚铭”,是砚雕的一部分,集佳石、文学、雕刻、书法于一体。砚贵有铭,身价倍增。“涩不留笔,滑不拒墨……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这是苏东坡刻写在友人孔毅甫一方歙砚上的铭文。前半句,是对砚台的赞美之词,也就是以铭说砚,后半句是以铭立德、以铭抒情。文人有砚,犹如美人有镜。一方好砚,本身就是一件艺术珍品,再书刻上精美的铭文,更是锦上添花。

澄泥砚始于汉,盛于唐宋,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以山西绛县所制最为著名。澄泥砚采山西绛州汾河河泥为原料,经过特殊焙烧而成,造型古朴、纹理细腻、产量稀少,价值颇高。在四大名砚中,澄泥砚是唯一以人工澄炼之泥烧制而成的陶砚。它风韵典雅,窑变奇幻,巧夺天工,雅俗共赏。历代文人学士奉为案上珍品,苏东坡、米芾、朱元璋均有所钟,著文记之。每方砚台面世,需要长达十几个月多道工序,匠人精神在此体现的淋漓尽致。由于原料及烧制火候所致,故澄泥砚有朱、紫、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以硃砂红为上。为讨的一方心仪的澄泥砚我专程到访山西绛县,谁知一省两绛县,到了绛县才知道澄泥砚的产地在新绛县,尽管不远千里,实地观看了烧制工艺和产品,感到设计款式陈旧,制作工艺粗糙,不甚满意。据师傅介绍河南三门峡市有一澄泥砚制做工厂,设计新颖,产品精致,就驱车前往三门峡购得一方上乘澄泥砚。资料显示山东拓沟、河南灵宝、江苏南通等地也出澄泥砚,但我至今还没有得到。

以此同时,还收集到易水砚、红丝砚、松花石砚、苴却砚、凤羽砚、砣叽砚等。砣叽砚是来自大海的砚,又名雪浪金星砚,产于山东蓬莱长岛县砣矶岛西北部悬崖的海水里,石料呈青灰色,主要成分有绢云母、绿泥石、石英、白钛矿、电气石及非晶质的碳质物。产品畅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各国。为了寻找这方砣叽砚,我由蓬莱乘船到长岛,再由长岛乘船前往砣叽岛,选好砚台天黑了,在小岛上住了一个晚上,风光气候宜人,海鲜大餐丰盛,就是蚊子多,咬得厉害,这趟寻砚使我终生难忘。

然而,自墨汁发明和硬笔使用以来,砚台作为日用品功能日渐消弱。时止今日,电脑打字普及应用,更使砚台完全退出大众书桌,只是偶尔在专业书画和收藏领域流传,实用功能近于消亡。但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传统文人的文房重宝,砚台所具有的一些作用尚未受到应有的关注。砚台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浓缩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的印记。近日,有些砚台厂家、艺术家把“建党百年”“冬奥会”、北极科考、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等内容融入砚台创作之中,为这一历史文化载体赋予新的使命,“正所谓方寸之间,自有乾坤”。

插图/作者

 

作家简介

 

       谢庆堂(笔名:及时雨)河北鹿泉人现居北京,2012年由银行高管岗位退休,曾在政府办公厅工作,河北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金融作家。先后在国家、省、市报刊发表论文、调研报告、学习工作体会、通讯报道多篇,在《杂文报》设“储蓄与消费”专栏。退休后开始散文、随笔、杂谈、记实性文稿撰写,并在数家报刊、网络上展现。2019年《是非杂谈》文集出版,累计发表作品百万字以上。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北京盈理律师事务所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