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十二幅地图中的世界史(下)

 书虫小记 2022-02-13

第六幅是葡萄牙人迪奥古·里贝罗于1529年绘制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全球化和全球殖民的时代,为最早称霸海洋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切分世界蛋糕提供了基准。

里贝罗其实绘制了一系列世界地图,起因就是世界历史上最狂妄、最无耻的条约——《托尔德西利亚斯条约》,即西班牙与葡萄牙就在全球范围划分双方势力范围达成的协定1494年条约都出来了,双方也才发现,还是得精确地统一一下双方对地球到底有多大,各大陆和各海洋形状到底怎样的认识,于是就有了里贝罗精心整理前人成绩,把截至到当时已知世界的样子绘制出来的这幅世界地图。

这幅世界地图,也是1519年航海史上最伟大创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诸多成果之一,而麦哲伦的航行计划,实际上也是受到1492年倍海姆制作的第一个地球仪的启发。

倍海姆是一位德国商人,热爱地理和地图,制作出了他称之为“地球苹果”的地球仪,首次用三维形式展现了世界地图。麦哲伦的航行证实了这个地球仪的基本假设,同时也给里贝罗更加精确的世界地图提供了信息

这是国内诸如百度,360,搜狗一类输入里贝罗世界地图能所搜出来的图片,只有维密天使里贝罗,这敏感那敏感,只有这个大家都开心,就只好放上来。

里贝罗的地图,不再以欧洲或者亚洲为中心,突出了美洲这个新世界——世界地图的制作,动机不再是宗教或者历史,而是出于现实的商业贸易、殖民势力范围的考量。地图的周边装饰,也不再是宗教或历史,而是测量工具和测算表格——工具理性已经突显。

第七幅地图是比利时宇宙学者杰拉杜斯·麦卡托于1596年绘制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的标志性影响在于,真正确立了影响今天世界地图绘制的基本技法——也可称为麦卡托法。

仔细研究了下这个著名的麦卡托法,发现它之所以能够成功解决自托勒密时代就纠缠不清的球体投影为平面问题,在于它没有把地球看作纯粹的球体,而是把地球看作了一个圆柱体

想象以一下,把一个气球放进等直径的圆管里,然后吹气,迫使气球不断放大,气球就会贴着圆管内壁,从球形向圆柱形变化,这样原本在球体上弯曲的经线就会被“拉直”——把圆柱形展开为平面,就是麦卡托投影的世界地图。你可以想象到,这种投影下,越往两极的陆地和海洋,就会越往东西两边拉伸扩大。事实上,为了保证在平面地图上的路线、角度、距离与球面一样,麦卡托投影就是这样的效果。

当然,麦卡托本人之伟大,不仅是完善了整套制图方法,更在于他依然是从宇宙学的角度来考虑世界地图的制作,也就是说,麦卡托本人是把世界地图的制作,与对宇宙、人类、历史、哲学、宗教、神话的综合联系在一起

他的宏大构想是制作一个涵盖全宇宙的全书,第一部分是一份年表,这份年表把基督教的时间、罗马神话的时间、地球的时间和生活上的时间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时间上的综合,第二部分就是世界地图,形成一个空间上的综合。

麦卡托世界地图

麦卡托提倡宇宙学,潜心于宇宙学还有一个深远用意,那就是他所处的,正是中世纪最黑暗的时代——宗教裁判所最活跃时期,对所有非基督的思想进行钳制,并对人进行肉体折磨乃至消灭。

麦卡托和所有人一样,小心翼翼保护着自己的精神领地,通过宇宙学来关照整个宇宙的和谐,反观现实生活中的宗教偏狭和政治冲突,即能认识到,一切现实的冲突的痛苦,都是转瞬即逝的

第八幅是荷兰的约翰·布劳于1662年绘制的《大地图集》。选择它的缘由,在于这是第一幅完全没有了宗教和神话色彩,充满了乐观主义和探险精神的地图,是第一幅以日心说为基础的世界地图,也是第一本对过去五百年宇宙学发展的大综合和大汇总

绘制它的动机,就是从西班牙统治下独立出来的荷兰共和国,那种把贸易做遍全球的自信与乐观。布劳本人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制图员,这本大地图集,既要有十足的实用价值,同时也要兼顾对过去五百年来的宇宙学发展的总结。这幅地图集一共有11卷,长达4608页,一共有594幅地图,难以置信的大体量。光是拉丁文书写的宇宙学正文就有3368页。

布劳本人的出身和发家历程,也说明了这个时代背景的独特——从天主教下独立出来之后,荷兰实现了宽松的宗教和政治氛围,引致全欧洲的资源持续涌入,人们较之从前更加切实地追求财富和贸易增长。

布劳出身于制图员世家,其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助手,而布劳则比其父亲更具被一项才能——商业才能,他在荷兰和东印度公司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了制图和赚钱两项才华,通过钱财来收购各种地图版权,综合为自己的宇宙学地图——他擅长在别人的作品上签上自己的名字,当然,也确实有他天才的改造和发挥

布劳的大地图集才真正体现出了世界地图的宇宙学地位

这部煌煌巨制,如果没有融资和投资两项功能的发挥,仅凭几个制图员,是不可能产生的。商业贸易力量首次超过了政治宗教的力量,也为这部著作的诞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第九幅是卡西尼于1793年绘制的《法国全图》。

这是第一幅经过实际测绘积累数据制作的地图,也是第一幅对一个独立国家的地图。卡西尼也是制图世家,其祖父开始就使用三角测量法来测量整个法国,他们家族运用的测量方法,到现在还在被大量使用。

这样一幅极其实际的地图,被证明拥有无上的价值——民族国家成立的自治政府,如何对各区域,各城镇实施管理,如何改进交通、贸易,如何通过设置边境线和防备措施来抵抗可能的侵略,都依赖于这种精确的局部地图

从技术意义上来讲,卡西尼的三角测量,象征着虚拟的数学概念,可以打破现实世界的复杂和混沌,直接捕捉到世界的本质。经过巴比伦和希腊人的圆形,中国人的方形,最终西欧人用三角形确定了世界

从更加深远的意义上来讲,《法国全图》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概念——国家主权、民族与地理领土之间的联系。人民心中的国家,以及国家主权,以及民族概念,不再是直接与帝王和领袖相联系,而是与国家领土相联系。由此,思想家们提出了,国家与皇帝不是一回事,爱国不意味着爱领袖、爱政府

卡西尼家族之所以能够用测量技术开展测绘,与路易十四时代的繁荣造就的法国科学院的积累分不开。法国科学院几十年来致力于测量工作,把天文学和三角学相结合,创设了测绘法和一系列测绘工具。

其中皮卡尔对地球周长的测量影响力最大,1669年他运用科学院的四分仪测量天体高度和角度,计算出了地球精确周长,与实际仅差一百公里。这个结果为牛顿的万有引力提供了关键支撑。

细看其中的细节,全部是用三角形测量出来的

卡西尼进一步把这个方法运用到地球形状的精确测量上。在他之前,大家都比较接受笛卡尔的说法,认为地球像个鸡蛋,但牛顿指出地球应该是中间突出两级扁圆的球体。卡西尼经过两次远征到赤道的测量,证实了牛顿的正确。

当然,卡西尼地图的另一个重要应用,就是波拿巴的战争应用,这地图使得波拿巴在作战时,所有当地人都认为这支军队就是本地人组成的——太熟悉地形了。

第十幅是英格兰的哈尔福德·麦金德于1831年绘制的《历史的地理枢纽》。

应该说,这是十二幅世界地图中,唯一不是地图的政论。这是麦金德在1904年在英国皇家地理学会的一次演讲,在这个演讲中,麦金德展示了一副世界地图,这幅世界地图参考的是麦卡托投影法世界地图,没有创新,没有标识,更没有精确的比例尺。但麦金德的这次演讲,足以列入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前十大演讲之列,麦金德通过这幅简陋的世界地图,提出了一个影响了其后一百年世界政治格局的概念——地缘政治

也就是说,麦金德的这幅不是地图的地图,首次把地理学与意识形态,与国家战略、国际政治结合了起来,他揭示出了此后一百年,直至今日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麦金德认为,欧亚大陆的核心腹地,即自德国、东欧到俄国至西伯利亚,乃是世界的心脏地带,是纯陆地,也是“历史的地理枢纽”。不论谁,只要控制了这个地带,那么就毫无疑问能够直接控制中东、非洲乃至大洋洲。

围绕这个心脏地带的,是内部新月地带,既有陆地,也有海洋——即西欧,地中海,阿拉伯半岛,印度,东南亚乃至中国的大部分;再就是外部新月地带,以海洋和岛屿为主。

在这个核心地带和两层新月地带的两端,一是英格兰,一是东部正在崛起的美国。

区分东西半球的,不是太平洋,而是大西洋。

典型的麦金德地缘政治世界地图

麦金德认为,只要德国与俄国结成联盟,那么势必对英格兰的全球殖民地,美国的崛起,形成最大的阻碍——这才是历史地理枢纽,掌控全局。所以,英格兰要有所发展,最大的外部战略,就是要分裂核心地带的联盟,确保核心地带的大国始终处于分裂状态;同时,要通过与内部新月地带和外部新月地带国家结成联盟,来钳制核心地带大国的发展。

早在二十世纪之前,这种思想的提出,是多么富有洞察力和预见性!

麦金德思想,可谓其后所有大国战略,两次世界大战,冷战乃至美国在当代的中东战争的理论根基。不论是丘吉尔,希特勒,还是杜鲁门,斯大林,一直到当代的布热津斯基那本著名的《大棋局》,都声称自己的理论和战略源自麦金德的“历史的地理枢纽”。

美国至今对全球的战略布局,依然参考的是麦金德的枢纽理论架构。

理论是多么可怕的东西!

麦金德自己的成长经历,也是大英帝国鼎盛时期的象征——出身官员家庭,成长于贵族学校,从中学起就玩帝国的战争游戏,参加帝国战略棋局的各种协会,出任牛津大学教授,创立伦敦政经学院,不遗余力地推进皇家地理学会的建设。

静下来可以在牛津大学的书斋里一连几个月沉浸于书堆里,推演他的全球棋局,动起来可以孤身一人深入大英帝国的非洲殖民地,攀登险要的肯尼亚最高峰。那个时代,大英帝国的贵族学校里,那些玩英式足球,为球场除草的青年,出而为帝国指挥官和执政官,把教室里学到的历史、政治、经济知识,玩英式足球磨练出来的意志,应用到殖民地的管理中去,为帝国到全世界除草。

第十一幅是德国的彼得斯于1973年推出的彼得斯等积投影法世界地图。

彼得斯等积投影世界地图,是把面积同一作为最重要的要素,再次展现同一面积要素下,世界的样子。投射出来的地图,与之前所有世界地图相比,欧洲变得更小,中国、南美洲、非洲变得更大。这幅地图的问世,结合到战后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迅速传播到了全世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对地图持赞同态度的,以广泛第三世界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社会公正组织、环保组织人士为主,他们热烈赞同地图的“去欧洲中心”做法。对地图持反对态度的,则多以地图本身是否真实等积,投射技巧是否精确科学,以及投射方法是否为剽窃等方面,对彼得斯地图加以反对。

等积世界地图,欧洲变成了很小的一隅,更大的是第三世界国家所在区域

现在这幅地图已经不怎么使用了,但这幅地图当年引起的争论,揭示出战后的社会,确实走向了多元化,多极化。人们厌恶把一切问题政治化的思维方式,尤其反对政治对地理学的操纵和介入——不论是二战期间,还是战后民族国家独立斗争,都涌现出了大量被用于政治目的的世界地图,歪曲了世界本来的面貌。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冷战态势下,不论东方西方都面临了一系列的内部问题和外部矛盾,最重要的就是平等观念的兴起,全球的南方国家和北方国家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民族之间,都受到了这个价值观的影响。

第十二幅地图是谷歌地图。

谷歌地球是一款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产品,在它之前,估计只有约翰·布劳那部《大地图集》的信息含量最大,而谷歌地球的出现,则把一幅看似简单,但能够与人互动的电子地图,信息量做到几乎无限大的地步。这展示了人类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威力,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空间理论——信息空间,或者说虚拟空间。不仅谷歌,几乎所有的网络企业,都可以通过交易虚拟的信息空间赚钱。这个空间可能有一套独特的地理信息系统——它把我们对空间位置的关系,换算成了数字信息和网络链接关系,原有的距离这个概念无效了。

当然,不论技术如何凸显,人的观念,人的立场,永远都在那里。地图,始终不会是完全客观、完全标准化的反映,永远是人对世界的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