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公望:以《富春山居图》致敬严子陵

 grandy3hz 2022-02-13
黄公望的身世和名字的来历

    公元1269年8月15日,南宋末年,黄公望江苏常熟城的子游巷内降生,取名陆坚。十年后,宰相陆秀夫背着年仅八岁的小皇帝赵昺在广东崖山跳海自尽,南宋彻底灭亡。这一年,陆坚因家境贫寒,过继给了寓居在此的浙江温州籍老人黄乐,九十四岁高龄的黄乐终于得子,极度喜爱,改名黄公望,字子久——黄公望子久矣!

关于黄公望名字的来历,皆以此说为准。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胡晓明还有另外的说法:班固《汉书》颜师古注云:

师古曰:望,谓太公望,即吕尚也。钓于渭水。文王将出猎,卜之,曰:所得非龙、非螭、非豹、非罴,乃帝王之辅。果遇吕尚于渭阳,与语,大悦,曰: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曰太公望。

胡晓明认为,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典故,黄乐为他取这个名,意在以姜尚为榜样,成为能助文武夺取天下的帝王之师。这样的目标,恐怕与蒙元时汉族仕人的规划完全不合,可能遭忌受害,故一般不提,或代以九十老父望子久矣之说,就合理了。

黄公望从十岁开始,心怀太公梦想,刻苦读书,以便早日梦想成真。



图片

黄公望的仕途生涯和牢狱之灾
   

年纪轻轻就学业有成,黄公望开始走上仕途。大约1293年,在浙江做书吏,这是官府里面普通吏员,还不是官。《浙江通史》有记载此事:元至元中,浙西廉防吏使徐琰辟为书吏,未几弃去。

为什么早早离开徐琰呢?这是因为在地方担任吏职,需要120个月后才能出职,后调整为90个月,出职后可任九品官,但如果在中央担任书吏出职后,可任八品。当时科考已废除,即使恢复,也是三年一考,一共就100多个名额,蒙古人占了一半,考中的可能性极微。当时,黄公望对功名看得很重,要想做官,就要广交显贵,以求提携。即使出得八品官,也并不满意,要获得升迁,一定要有强大的后台才行。

黄公望利用工作之便接触了不少人,通过同府任职的倪昭奎结识其弟倪瓒,还有时任江南儒学提举的画坛大师赵孟頫,这是他两个颇有社会地位的朋友。1299年,黄公望拜赵孟頫为师学习绘画。两年之后就已在画坛小有名气。但是,对功名的渴望使他放弃了对才艺的追求,琴棋书画成了他的社交技能包。

1312年,黄公望得到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张闾的提携,做了一名书吏。张闾曾任太子少保,深受皇上器重,又被派往江浙任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为二品官员,权倾一时。黄公望如愿以偿。

但世事难料,在张的门下,他惹上了一场官司。延祐年间,朝廷在张闾的建议下开始实施“经理田粮”措施,目的是盘查全国土地,家家户户如实上报,核实土地,增加税收,平均差徭。在江西实施过程中,张有贪污而逼死人命案,直接引发江西蔡五九农民起义。元仁宗为平民愤,将张闾问罪。元曲《窦娥冤》中的贪官张驴儿,便是以此人为原型的。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当时黄公望并未担任过张闾的书吏,而是在担任中台察院的掾吏(中央官府的办事员)。和他同时代的钟嗣成,在《录鬼簿》这样说:黄“先充浙西宪吏,有事论经理田粮,获直,后在京为权豪所中”。就是说,黄入狱直接原因并不是“经理田粮”案,而是对此案说了不该说的话,为张闾辩解。后来虽得到了“澄清”,但还是未能幸免,1315年被诬陷入狱。他之所以在张闾的事件上发言,应该是为了攀附张闾这样的大官。不久之后,黄公望出狱了。

大概命运弄人,黄公望入狱后,科考恢复了。黄公望出狱后已年近五十,有了案底,无法科考,这场冤狱成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于是,他师从金月岩,加入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派,这却引来同时代在山中隐居的一位道士张雨一番嘲讽。他在《戏题黄大痴小像》中如是说道:全真家数,禅和口鼓,贫子骨头,吏员脏腑。说黄虽然入了全真教,谈禅说妙,但骨子里头还是一个追求功名的吏员。

为什么张雨会有此一说?桐庐籍作家陆春祥在《与天地间往来 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一文中这样写道:全真教在创立之初,摒弃弃物质生活,绝对禁欲,讲究苦修。蒙古人建立元朝后,统治策略是以道护国,他们急于想借道教思想来消除江南文人士子的抗争情绪,于是,元廷对道教领袖赏赐不断,对道教徒也优渥有加,北方的全真教因得到朝廷的大量资助,渐渐改变了教旨的初衷,开始追求起了俗世中的奢华生活。

张雨如此判断:这是黄借道家的优厚地位或想再次走上仕途,曲线报国。黄公望精通儒释道,通过政途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博学才是真实的目的。作为一个隐逸山间的道士,慈悲是他们的底色。张雨是黄公望的好友,当头棒喝,让他警醒回头,才是对好友最好的帮助。

 
黄公望潜心绘画 来到富春江

当一生的追求被一场冤案全盘推翻,黄公望深陷在那旷世之才迫切释放与无法避免的命运之劫的巨大冲突中,不能自拔。黄公望精通《周易》,他的好友翰林杨载记录了黄公望一个曾用《周易》自卜吉凶的卦象:

“自拟需于血,何期涣有丘?”

卦象显示的是其生命处于阳气上进与阴气阻塞的困境,两相妨害,无法有顺利平安之日。两者无法调和,杨载体会到黄陷入这种困境的痛楚,黄在狱中就给他写过这样的信:

自惟明似镜,何用曲如钩?
未获唐臣荐,徒遭汉吏收。
悠然安性命,复此纵歌讴。

诗很长,这是其中几句,劝他纵有英雄气概,但时运不济,不如纵情放歌,安顿好自己的余生,主动追求生命和谐,而不要消极遁世。

黄公望出狱后在松江一带占卜为生,把目光转向底层民众。他重新拾起画笔,在挥毫泼墨间排解忧愤。在观察江南的山水风光中,他发现这具有疗伤的作用。于是开始游历周围的山水,直到来到了富春江,遇到了严光,从此停下了四处流浪的脚步。

图片

陆春祥在文中说道,“富春江因严光而著名,严光是富春江的核心灵魂。”清代才子沈景运在《题蓝田叔仿黄子久富春山图卷》题跋了这样的诗句:

富春江上山苍苍,
富春山下水泱泱。
桐庐钟秀无严子,
七里至今亦寻常。

如果没有严光,“风烟倶净,天山共色”的富春江,可能亦是“泯然众人矣”。

可以说,严光成了黄公望的终极答案。自从有了严光,富春江的秀丽山水经过历代诗人墨客的驻足和想象,反复吟咏着严光的故事,俨然成了他们安身立命的理想境地,黄公望自然也不例外。从此一个以追求功名为终生目标的人,开始以严光为偶像,力求摆脱羁绊,追求自由的生命境界。

这一点,从《富春山居图》中对渔樵耕读人物的刻画,可见端倪。图中一共出现渔、樵、读三种人物,一共八人。因为江南丘陵地带耕地较少,耕者的形象并没有出现。而其中渔父就出现了四次,最后一次是两位渔父一起垂钓,其中一位想必是严光,而另一位,也许是钓于渭水之滨的姜尚,或许是汩罗江上,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语劝说屈原不要跳江的无名渔父,亦或是黄公望自己。看来,渔父在内心占有重要地位。


图片

图片

“渔樵耕读”是读书人的四种不同生活状况,分别有四位代表人物:渔父是七里滩上的严光,樵夫是“覆水难收”的朱买臣,耕夫是善于种田的孝子大舜,读书人便是六国宰相苏秦。而渔父当仁不让成为四种不同人物中的智者。在北宋精通易理的哲学家邵庸的《渔樵问对》一文就能看到,文中通过渔樵对话来展现消解人生终极答案的厚重话题,而其中的渔父,就是一位面对樵夫从容答疑的智者,说出了“天地万物与我自是一体,无心即是无意,以无心观物,可达物物相通”的道理。在此段对话的结尾,樵夫离开的时候说了“吾闻古有伏羲,今日如睹其面焉”这样的话,将渔夫比作了伏羲一般的千古圣哲。

严光处世的态度,秉承孔夫子“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教训,再加上早年师从梅福学道,通过入世辅佐光武帝刘秀打天下,治天下的一番历练,进退从容,运筹有度。严光善于细心观察事物变化而做决定。在京城里,当他发现光武帝刘秀所营造的朝廷氛围已无法容纳像他这样个性的人,选择离开就是自然而然的行为。如果有一丝毫眷恋官场、贪图功名利禄的念想,选择离开就会变得非常困难。严光来到富春江畔隐居十多年,更以山水为师,全身心地融入这一片山水中,自然物物相通,与这里的云山流水,一花一木心心相印,到了“止于至善”的圣人境界。

 
创作《富春山居图》 完成生命华丽绽放

这种与山水相通的生命体验是无比愉悦的,这让黄公望心头一亮,开始对他的前半生重新审视,对追求功名的执着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灵魂拷问。他自号大痴,一峰道人,放浪形骸,借酒放歌于山水间来让自己放下,以严光为坐标,去完成自己的心灵回归之旅。他以隐士为题材就写了20多首,以《元诗选.方方壶画》为代表:


魭石矶头宿雨晴,

蛟峰祠下树冥冥。

一江春水官浮绿,

千里归舟载客星。

他称自己不只痴,而且要大痴,可见他要摆脱痛楚的迫切。他常在江边久坐,听大浪击石的轰鸣声;暴风雨要来,所有人都劝他快跑,他都不听;月夜带着酒瓶要去船上喝酒,把酒瓶吊在船尾,用绳子绑着,等游完湖取酒喝时,绳断瓶空,他就大笑起来,笑声震彻山谷。

除了画画,黄公望也常常接济村里人。有一次,他拿出一幅画,落款“大痴道人”,让樵夫带到城里去卖,并嘱咐:没有十两银子不要出手。樵夫一听,这张皱巴巴的纸要卖十两银子,觉得这老人准是想钱想疯了。当他来到集市铺开那张纸,立马有买家过来,掏出十两银子买了就走。此后,他每两三个月就让樵夫去卖一幅画,卖画所得全部接济村民。

黄公望用了29年的时间,走遍山川,游历大江大河,慢慢看淡了世事——这世上四时流转,云卷云舒,花开花谢,夏日的蝉活不过秋天,冬天的雪禁不起春风。唯有山川江河,从容淡静,不为岁月所动。

一个叫危素的年轻人和黄公望关系不错,看到他花了四年才画成的20张精品仿古画,喜欢得不得了,就向他求个一幅半幅的。黄公望淡淡一笑,“想要就都拿去吧”,把二十张全送给了他。这时候的黄公望已经不愿意回到年轻时追求功名的状态了,每次画的画基本都送朋友,送了十年之后,逐渐看破红尘,潇洒起来,不论是技艺还是心态,都达到顶峰了。这时,他的道友无用师弟来找他要画了。因缘和合,他便开始构思、创作《富春山居图》这幅传世之画了。

在生命的最后十年,黄公望在富春江边的庙山隐居下来,此处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举目四望,山峦起伏、林木葱笼、江水如练,整个富春江尽收眼底,景致奇美。黄公望天一亮就头戴斗笠、穿着芒鞋出门,随心随缘,四处漫走。沿江数十里,遇到好景就停下来画,不知疲倦。就这样,在与这高山流水,与严子陵,年复一年的对话里,学会了包容豁达,荣辱不惊,原谅自己,告别过去。这不仅倾注了他的感情,而且融注了他对时代、对传统、对读书人命运的生命感受。

在这样的磨练中,黄公望观照了山水的品格。山的仁厚,水的灵动赋予了生命新的诠释:山,宽广包容而无言。无论是花草种子还是昆虫鸟兽,只要你来到山中,我便给你生存的空间,不会因为你长得高大威武或矮小卑微而有偏颇,至于你们之间的相生相克与我无关;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遇到岩石绕道而行;遇到水坝,积蓄力量,待到力量足时,漫坝而出,或冲毁堤坝,势如破竹;要方就方,要圆就圆,泉井溪流,江河湖海,一切随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海纳百川,故成其大;哪怕是一滴水,虽微不足道,却能水滴石穿。

他明白了这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间表,从而不再为年龄所困,为名利所惑。王希孟十八岁就画出了《千里江山图》,却在不久后早逝。黄公望五十岁才专心作画,依然在八十岁,画出了属于他的传世名作。

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一生之中,总会历经各种坎坷劫难。面对坎坷,是自暴自弃还是努力寻找本身生命的价值?黄公望用《富春山居图》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在图中,掩映在山水间的八个人物极小,不仔细辨认,不易找到。与恒久无垠的大自然相比,人是何其渺小,生命又是何其短暂,如尘埃一般微不足道,如同人看蝼蚁之争一般。然后,当我们将生命托付与山水,便获得了一种生命的延续,人不再身不由己,而是可以在本身的生命体验中完成生命最华丽的绽放。

随着山势走向低矮、平缓,融入江中慢慢消失,最后以一大片空白结束,黄公望画完了。他长舒一口气,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这一生,我完成了。在这几年,他的无用师弟一直到处找他。公元1353年,无用师终于通过卖画的樵夫找到了他。当他看到巧夺天工的《富春山居图》时,热泪纵横,喜极而泣的黄公望则一言不发,举手将自己用生命书写的《富春山居图》,赠予了无用师弟。对他而言,此画助他完成了生命的解脱,已然无用。一年后,黄公望长笑而逝。

一百多年后,明朝的王阳明来到富春江,在钓台之下的严滩,给世人留下一卷心灵归处的旷世对话《严滩问答》——无心俱是实,有心俱是幻。他在临终时说道“我心光明,夫复何言?”给后人一个圆满的生命答案——无心便是光明,就是至善。黄公望临终,无任何言语,物我幻灭,用一卷痴情绝笔的《富春山居图》,向富春江告白,向严子陵致敬:吾心如止水,止于至善了。



参考文献:
王敬松《黄公望的吏职、狱事及其他》
胡晓明《从严子陵到黄公望:富春江的文化意象》
陆春祥《与天地相往来 黄公望和他的富春山居图》
祝  勇《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
蒋  勋《讲解富春山居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