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面死亡,找不到接班人,捞尸人:尸臭洗不掉,沾染了就是一辈子

 徐润秋nlxepzt1 2022-02-13

2009年,一张名为《挟尸要价》的照片引发社会热议,照片反映的是:时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陈及时、方招、何东旭为救落水孩子不幸溺亡。

捞尸人完成打捞大学生尸体后,不顾岸边师生、群众的苦苦哀求,竟然不为所动,挟尸要价3.6万元,等待打捞款到位后,才将这些最美大学生的遗体送至岸边。

这一事件,一经媒体曝光后,顿时将“职业捞尸人”这一特殊职业推向了舆论口诛笔伐的风口浪尖。

职业捞尸人,被人们生动地称作“阴阳跨界人”。

他们整日与河里的死尸打交道,冒着难以预料、各种未知的生命危险,将轻生跳河、意外坠河、犯罪投河的尸体捞起并移至岸边,家属认领后,让逝者入土为安,让逝者的家人得到一丝宽慰。

但是,捞尸人不仅承担着巨大的人身安全风险,而且承担着极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

面对着来自周遭的冷嘲热讽、社会的冷眼非议、家人的晦气嫌弃以及职业本身的危险与恐怖,可能是当今社会最不被人看好的职业。

同时自从选择了进入这一行当那一天开始,便选择了始终如一,鲜有再改行的。

让我们跟随真实职业捞尸人的故事,一同去探寻这个神秘的职业群体。

01 直面死亡的职业,不是谁都可以干

如果你问,职业捞尸人是从哪朝哪代开始出现的,或许没有人能够给予明确的回答。

因为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死亡、死尸、溺亡这种阴晦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忌讳,纷纷避而不谈,相关内容的史书记载更是极其稀少。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讲究“入土为安、落叶归根”的习俗。

人们认为,人死后,只有静卧于棺木、埋葬于地下,才可使躯体真正回归于自然,使人的灵魂真正实现升华。

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人因自杀、意外等原因坠河而亡。

据说,在我国有不少于5万人因溺水死亡,也就是说每天都有约上百人被河流吞噬生命。

死者家属在悲痛之余,都会想方设法寻找逝者的遗体,一方面是寻求思想上的一丝慰藉,另一方面是能让死者入土为安。

也正是基于这一传统文化,捞尸人的行当便随之出现。

在行内,人们常常叫捞尸人为“水鬼”,从字面上不难理解,这一职业对从业者的水性要求很高,潜水能力一定要足够强大,否则很难在打捞过程中保证自身安全。

同时对人的胆量、力气和耐受力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不难想象,每天面对着高度腐烂、散发着尸臭的尸体,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很难干下去。

由于这一职业每天都要和死尸打交道,社会对他们有着天然的排斥感。

所以,捞尸人大多是因为学历低、没手艺、年龄大、家境差,被迫干上这一行当。

但凡干上了,就不能“金盆洗手”,因为没有公司愿意录用干过捞尸人的人。

武汉阳逻长江段,有一位十分有名的捞尸人,他叫陈阳喜,也是当地唯一一个专职从事这一行业的人。

有记者采访问他做职业捞尸人有什么素质要求,他回答说:干捞尸人这一行,有三条要求:

一要有力气,因为要划船、牵拉尸体。

二要胆子大,不能畏首畏尾。

三要心肠好,这行就是一个做善事。

02 不成文的行规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规矩,在捞尸界也是如此。

为了缓解与死尸打交道的恐惧,挣脱阴森晦气的思想压力和精神负担,捞尸人给自己立下了各种各样不成文的行规。

首先是船头系红布、出船祭河神。

在道教的世界里,按照乾坤八卦类象,乾卦就是大赤,红色属于纯阳之色,阳气越盛,就越能激浊扬清,邪气自然就被消解。

正是基于此,人们将红色视为驱邪的秘钥。在曾经风靡一时的香港僵尸片中,道长们纷纷用桃木剑加红绳的方法,驱邪捉妖。

捞尸人就是看准了红色驱邪的价值,每当出船前,都会在船头上系上一条宽三寸、长一尺的红布或红头绳,希望借此驱逐邪气、保佑此行一路平安。

还有的捞尸人相信每一条大江大河里,都“住”着一位河神,所以每次收工时,都会将宰杀后的鸡、鸭投入河里,供奉河神,借此祈愿平安无事。

其次是提前备好白布、竹竿或铁钩、麻绳等专用器具。

每次捞尸时,先拿竹竿或铁钩清理干净尸体四周的水草、树枝、垃圾等各种杂物,然后轻轻勾住尸体的衣服,将其捞船边或岸边。

再立即用白布盖住尸身,再用事先准备好的黑狗毛制成的麻绳系住尸体腰部位置,悬挂在处在阴面的悬崖之上,等候尸体家属前来寻找和认领。

每天一大早,陈阳喜都会从床头的柜子里,拿出自己的谋生家当——麻绳、扁担,划船出发,抽着烟,耐心、细心打量着河面上的任何风吹草动。

他每次打捞尸体,为了不伤害尸体,尽量不使用铁钩等锐器,而会选用绳子去套尸体,就算在必须使用钩子时,他也会小心翼翼地用钩子勾住死者的衣服。

老一辈的捞尸人在捞尸过程中,还定下了“三不捞原则”:

一是不会捞处于站立状态、在河面上仅露出头的尸体,传说这样的尸体叫作“煞”,寓意十分的不吉利,如果捞起来,会惹来杀身之祸,所以自古以来,捞尸人都对这样的尸体远避三舍。

二是不会捞多次打捞未果的尸体,据说,这样的尸体已经与河水融为一体,不舍离去,一旦经过多次捞上来,会将引鬼上身。

三是不会选在在阴雨、狂风、雷暴等极端天气捞尸,这主要关乎捞尸人的安全,因为捞尸人的船只并非人们想象的专业渔船,而是十分简易的,而且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捞尸人行船都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更何况在极端恶劣天气情况下。

对于捞尸人而言,这些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并未产生多大的实际效应,更多地是带给捞尸人一种心理慰藉,让他们减少一些无谓的精神压力和恐惧负担。

尽管捞尸人整日都会与各种各样的死尸打交道,对于生生死死早已看破。

然而,对于花季少女的尸体,他们是避退三舍,原因在于,一方面,年轻女孩子的头发一般都很长,会与河面上的各种杂草杂物缠绕在一起,很难打捞。

一旦稍有不慎、打捞不力,很可能会把捞尸人拽到河下,存在较大风险隐患。

另一方面,这些女孩往往都是殉情投河而亡,心里有着怨气、怒气,导致打捞的人难免心有不忍。

有一次,陈阳喜打捞起两个尚未成年、正读初中的女孩子,俩女孩是一起投河自尽的,一个漂浮在水面上,一个已沉入河中。

打捞出来时,老陈的内心充满着惋惜与慨叹,此情此景,不禁流下了眼泪。

正是看到太多生命的无常,像陈阳喜这样的捞尸人对于生命更加心存敬畏,在他们看来,生命不会有重来的机会,只要好好活着,一切都有可能。

03 一个即将面临后继无人的职业

当今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环境和以前大不相同,岗位层出不穷,可以说行行出状元。

这种背景下,但凡能够养家糊口,人们都不会选择从事职业捞尸人这种收入低、口碑差、风险高、难度大的“冷行当”。

所以,职业捞尸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一个行业将就此消失、封存成为历史。

重庆市江北区朝阳河上有一位捞尸人陈松,他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常年在河面上从事着捞尸的工作。

他说,父亲做这行时,还是一个团队,互相帮助、彼此打气,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团队里的人纷纷离开,现在就只有他一个人仍在坚持。

他还表示,捞尸人常年都要与腐尸相伴,剧烈的尸臭整日熏染着身体周围,这种腐臭的味道在身上极难消除。

有的人更是直言:“尸臭,沾上了,就会跟随一辈子”。

在陈松看来,这样的冷门职业,很少有人再去做,接班人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职业捞尸人陈阳喜已经年过七旬,随着年龄越来越大,体格已经大不如前,因常年工作在河流之上,各种疾病随之而来,干这份工作越来越吃力。

而且租船捞尸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当地流传着“尸不沾船”的说法,因此愿意借船给他捞尸的人越来越少,租金也是水涨船高,捞尸的成本越来越高。

已经从业50年的他开始感叹找不到接班人,为了不让这个行当断在自己这一代,他苦心寻觅接班人。

庆幸的是,在老陈的一番努力下,终于找到了一个乐于从事这个职业的年轻人。

每次出船,老陈都会带着徒弟,从如何观察河面,到如何捞起尸体,再到如何做好善后工作,老陈都会手把手地进行传授。

除了讲授技艺,老陈还会经常向徒弟传递做好这份工作的道德意义,让徒弟带着一份仁爱之心去做好这份事业。

他盘算着,自己再干10年,就隐退江湖,让徒弟独自上马,传承好这番自己坚守了数十年的事业。

结语

纵然因“挟尸要价”等负面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职业捞尸人的负面评价。

但是公允地说,更多地职业捞尸人是怀着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之心和一种积善行德的心态,去从事这个行业的,他们将自己的职业看作是积德行善的好事。

正如职业捞尸人陈阳喜曾表示的:“年轻的时候师傅就教过我,干捞尸这个行业,就是做善事积德的。”

也正是职业捞尸人凭借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勇气、胆魄与力量,成功打捞起无数个逝去的躯体,让漂流在河中的逝者能够体面的安葬、实现了安息。

让一个又一个家庭能够再亲眼见自己的亲人最后一面,使他们得到了莫大的精神抚慰。

所以,社会各界应该公平、客观地看待这个特殊的职业,不应该片面、硬性地给职业捞尸人冠以负面的身份标签。

他们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精神负担、生活压力,他们给别人送去了内心炙热的温暖,却给自己留下了恐惧、凄冷与酸楚。

参考文献:

1. 吕洋、陈靖姝:《揭秘职业捞尸人》,载《晚报文萃》2013年第24期。

2. 钟雯杨、抒怀:《黄河鬼峡上的捞尸人》,载《环球人文地理》 2013年第17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