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哈萨克的《燕子》是如何变成汉语歌的

 六零后声乐往事 2022-02-13

唱歌的人,无论是洋还是中,都唱过这首叫《燕子》的歌吧?它的乐谱,是段平泰和李㭠一起记写的,这首像诗一样的歌词,是李㭠译配的,这首歌,也是李㭠首先唱出来的。那么,知道这首歌的人,也会对她不觉得很陌生了吧。

1955年,她和段平泰先生(她的丈夫)听说有一位新疆来的歌手艾图瓦尔夫唱的民歌很好听,他们就去找到那位艺人,听他唱,记下谱来,又问他唱的是什么意思,根据他的叙述,李㭠为曲子配上了汉语的词句。

能敏锐地发现好的民歌,并能够把它介绍出来,这需要对民族音乐的感情和歌唱的能力。李㭠,就是这样一位喜爱民族音乐、唱得又非常好的歌唱家。

孙玄龄:歌唱的燕子——忆女高音歌唱家李㭠

《声响年华》[M],中华书局,2009-03

我稍晚会发一篇有关李㭠女士录音的图文,由于这首《燕子》太过著名,且她编写的歌词兼具字韵的流畅与优雅,我便拿出来单独论论。应该说,哈萨克语言的《燕子》如何有了汉语歌词,孙玄龄先生这篇文章说的最清楚。这基于他对当事人段平泰、李㭠夫妇的了解。


青年时代的李㭠与段平泰,感谢蒲方老师供图

我搜了一下文库,段平泰先生编曲的歌谱曾在《广播歌选  一九五四年合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辑,新知识出版社,1955   )刊出。书影如下: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辑,《广播歌选  一九五四年合集》,新知识出版社,1955   

一般而言,“广播歌选”往往收录在广播电台播放过的歌曲曲谱。这本歌曲集既然记录了《燕子》,1954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就应该播放过它,但演唱形式是怎样的?我没查到。2011年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段平泰作品选 第2集》刊登的《燕子》是这样的:

这应该是李㭠女士录制唱片时用的谱子,不过对照谱面我发现第 39页第二次出现“眼睛亮”“头发长”那地方,乍一看以为时印刷时排列“串行”了,不过这与54版简谱一致,应该不是笔误而是编曲者的设计。这样的歌者与钢琴之间的“对话”很有灵气,但如果不是现场聆听而是听录音大约是有些别扭,故而李㭠并未依照谱子来。不知道我猜的对不对。

1957年中国唱片厂出品的《燕子》唱片以及附带歌片

李㭠演唱,赵启雄钢琴伴奏,片号 1-1650

钢琴伴奏 : 赵启雄

有文献解说《燕子》是吴祖强 1953年在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立音乐学院作曲理论系学习时编写的独唱与钢琴伴奏版本,次年于莫斯科首演,1957年由苏联国家音乐出版社出版乐谱。我过去发过一篇图文,依据的是这个观点(点击右标题前往旧文  →  吴祖强带来的那支哈萨克《燕子》)。

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创作编辑部编. 音乐创作 第2集[M]. 1955

首先说,吴祖强创作的《燕子》,1955年国内出版物就刊登了歌谱(上图),苏联不是歌谱刊出的第一站。最近在扒这个歌旧料时,我感觉的“疑点”是:段平泰与吴祖强先生的谱子虽然曲调有差异,但歌词统一。若如有些文章所言,吴先生在苏联听到哈萨克民歌后进行了编曲,那他使用的汉语歌词与段先生夫人编的词儿如此统一就不太合理。请看上面吴老这个谱面,“译词”的艾图瓦尔夫,就是为段平泰夫妇演唱哈萨克语《燕子》的歌手。

我猜测,段先生夫妇的初稿可能是吴祖强先生编曲的参考。彼时,业界并未出台编曲、记谱、编词等工序的署名规范,而且吴先生也许并不了解段先生和夫人在整理此歌中的作为,且未在歌谱发表前后与段先生夫妇核对记谱编词的详尽过程,因此,段先生夫妇在此歌整理过程中的工作便没有通过吴先生的曲谱公之于众。吴祖强先生编配的《燕子》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被收入多款出版物扩散,而李㭠女士的录音以及她与丈夫共同整理的曲谱却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

吴祖强先生编配的《燕子》在中国声乐圈的地位不低,大约是学院派必唱。喻宜萱先生与钢琴师合作的《燕子》应该是五十年代录音,但出处我不记得了。这录音降噪软件处理得比较狠,伤害了些真实性。

钢琴伴奏 :大卫·马科斯基林

《燕子》有很多重新编配的版本,声部不局限在女高音,更不局限在美声歌者。不过,我感觉没人动过歌词。上面于吉星先生在澳大利亚录制的《燕子》也用的是吴祖强先生的谱子。

由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相对闭塞的学术交流环境,《燕子》被称作哈萨克民歌好多年。随着互联网汇聚信息的便捷,这支《燕子》的出身也被人考据得越来越仔细。

“ It is not folk song. It was written in 1941 by Kazakh composer Akhmet Zhubanov and poet I.Matakov. There was a cultural tour of Kasakh musicians to Xinjiang in 1950 and local people liked this song very much. But later names were forgotten there. ”

Y1o2u3tube,up主 Turar Zhubanov

而某国外百科上,也有人说Zhubanov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开始致力于收集民歌,这么看这首《燕子》是 Zhubanov 原创还是编曲也不一定了。

中国民歌学者在本世纪就《燕子》的来路也进行了研究。通过知网,我查询到一些涉及此话题的文章,此处仅转述《哈萨克歌曲跨界传播的历史追溯与当代解读》(作者:徐欣,单位: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 2018年5期 )的部分观点:

在哈萨克斯坦,《燕子》广为人知的身份是阿合麦提 ·居拜诺夫( 1906-1968)于 20世纪 40年代的创作。20世纪 20年代以来,整个苏维埃联邦的文艺创作都以统一的国家认同之下的“民族艺术”为目标,欧洲艺术体裁与民间传统音乐相融合,出现了民族管弦乐队、民族歌剧等新的当代艺术形式。居拜诺夫的音乐活动和创作与这一时代背景相呼应,他作为哈萨克斯坦专业音乐的奠基人,于 1934年创办了哈萨克斯坦民族管弦乐团,并创作了大量歌曲、乐曲和歌剧,享有盛誉。其作品《燕子》根据诗人依巴迪 ·马塔科夫的诗作谱曲,最早以合唱与舞蹈的形式用在歌剧《阿拜》当中。在当代哈萨克斯坦,《燕子》在学院派声乐艺术和流行音乐领域都得到了广泛演绎,不同领域之间的旋律基本一致,只有伴奏、编曲和演唱方法的区别。......尽管哈萨克斯坦《燕子》的由来非常清晰,我们也不能排除居拜在创作时引用了民间旋律的可能性。但在目前无法寻找到中国或哈萨克斯坦原初的“民间版本”或者是可靠记录的情况下,笔者还是倾向于将其视为专业音乐创作跨境传播的产物。

唯恐输入法差别导致内容错误,上述引文中的外语字符被我删去了,拷屏注释如下:

1、阿合麦提 ·居拜诺夫
2、《燕子》
3、依巴迪 ·马塔科 
4、《阿拜》

“徐文”就《燕子》在哈萨克斯坦的身份鉴定,没有列出依据,定性描述引自什么文献还是从某著作中析出的,不详。
2019年4月22日,一位网友在新浪微博发布了哈萨克女高音演唱《燕子》的录音。

由于自信原因,大陆网民无法访问国外很多网点,ID名“昆山玉碎凤凰鸣”的网友来自台湾,他从哪儿搬运的视频up到weibo,我没问过,更不可能自行查证首发网址。好在,这与段平泰以及吴祖强先生的谱本关联不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