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同意王叔和搜集整理《伤寒论》是“欲明其意,反紊其真”吗?

 经方传承01 2022-02-13

日本人吉益南涯认为:然至于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加以己之说,欲明其意,反紊其真。

文章图片1

然至于西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是说《伤寒论》这本书最初可能是写在竹简上的,成书以后由于战乱很快就散失了。到了西晋,太医令王叔和通过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了重新编辑。其实王叔和(公元201—280 年)与张仲景(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从生卒年龄上看其实算是同时代的人,至少有十余年的时间二人都同时在世,所以王叔和搜集整理张仲景的学术很有优势。王叔和当太医令的时候,借助掌管国家医书的的机会,逐渐搜集到了伤寒论的全部内容。我们现在看到的《伤寒论》都是一条条相对简短同时又相对独立的条文,这很可能是张仲景刻竹简的时候有意为之。因为如果是长篇大论的大文章,将来竹简一旦散失,再偶然找到一两根就根本没有用。相反如果用相对独立且简短的条文刻在竹简上的话,那么即使散失,只要偶然找到一两根也能得到相对完整的一段信息。果然,《伤寒论》问世不久后就散失了,再等到王叔和重新搜集起来的时候,怎么给这一条一条独立的条文确定顺序就成了大问题。所以说,所谓王叔和撰次,就是给搜集到的《伤寒论》竹简重新确定顺序。确定顺序之后,还希望能给《伤寒论》建立一个理论体系,所以王叔和在自己编撰的《伤寒论》条文前面,增加了《辨脉法第一》、《平脉法第二》、《伤寒例第三》三篇文章。这就是王叔和“加以己之说”的所指。但这样做的效果就见仁见智了,吉益南涯就认为这是“欲明其意,反紊其真”,就是说王叔和本来是让《伤寒论》更加简单明晰,但结果却是把伤寒论真正的义理搞乱了。这什么意思呢?假如王叔和把自己搜集到的《伤寒论》竹简不加任何整理,原样传下来,也没有撰写前面的那三篇文章,后人一看这玩意没法看懂,就可以留待将来更高水平的人对它进行加工复原。但若是王叔和已经编了顺序,就会作为一个版本流传下去,大部分人甚至于认为《伤寒论》原本就是那样。这就是“欲明其意,反紊其真”的意思。

不过我倒是这样想,王叔和离张仲景时代那么近,如果他都不能恢复张仲景《伤寒论》的原貌的话,后人凭什么能做得比他更好,凭什么质疑他的工作。无论从医学水平的高低,对张仲景时代社会文化的理解,开展工作的便利程度,还是手头研究资料的数量和质量,后人都无法和王叔和相比。在这种情况下,若是王叔和的工作要受到质疑的话,质疑王叔和的人我们又凭什么相信他。

所以说这个事情我们要辩证地看,历史上对王叔和编撰的《伤寒论》次序提出质疑,并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编辑顺序的医家层出不穷,多如过江之鲫,甚至还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术流派,叫错简派。

实事求是地说,错简派医家我们并不能说谁的观点就更符合仲景的原意,他们虽然打着恢复仲景《伤寒论》原意的旗号,但其实只是相当于自己创立了一个学术流派,把自己的学术观点通过到整理错简的思辨过程表达出来。所以说对错简派而言,不存在谁比谁更符合张仲景的原意,而是每个人都通过他的整理过程凝练了自己的学术。

文章图片2

我们看吉益南涯也是这样,他也是阐释了他自己的学术思想,只是他认为自己更符合张仲景的意思,并不等于说从真正考古的意义上说他比王叔和更正确。从考古的角度上说,王叔和应该是最接近张仲景的,毕竟人家是同时代的人嘛!

举个例子,儿子是妈生的,妈是姥姥生的,姥姥是太姥姥生的。若是有一天太姥姥和妈妈说“我给你讲你姥爷的故事”,然后巴拉巴拉讲了一段。这时候,儿子说了“我经过多方考证,你讲得不对,应该是如何如何”,还列出了若干考证依据。但是这些考证能比得过它太姥姥讲的更可靠吗?那是她自己朝夕相处的丈夫的故事啊!

所以说后人再怎么指摘王叔和编纂错误,本质上也没有任何说服力。王叔和能见到的与张仲景和《伤寒论》有关的大量原生态的东西,后人压根就不可能见到了,你的考证能比他的更可靠吗?不可能。但错简派本身是有意义的,他们把自己钻研《伤寒论》的心得体会灌注进自己的研究工作中去,我们学他的心得体会就好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