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北京大雪,一早还到机场送家人出行。干脆休息一天,借此机会将近日进行的新年首次骑行时拍摄的资料,做成一个视频。 车辆:大行K-ONE折叠车; 记录:Polar V800 + H10心率带; 踏频感应器:迈金; 速度感应器:迈金; 我一直鼓吹的交叉训练,其中骑行是常用的一种手段。 折叠车介于公路车和山地车之间,基本偏向于山地。但因为建议不用于越野,因此不装配山地车的那种减震系统,因而重量也就比山地车为轻。但是,与公路车相比,它体重大,轮胎宽(摩擦力大),所以,在骑行舒适性比公路车高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天然差点速度性。换句话说,如果张三骑折叠车和李四骑公路车一样快,那么张三换公路车时,李四就不要奢望同步了——自己与自己比,也是这个道理。 视频里有个最高的速度记录是34.9,虽然极速这种数值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是感觉还是很开心的。没有骑过公路车,不知道能在公路车上骑成什么样。 不过我很喜欢折叠。除了方便携带之外,尤其是小轮子在绿灯放行时的起步速度,以及在上坡路段超过公路车,都是很快乐的事情。 曾经用骑行做过Push to limit的间歇,即7分钟4-5区心率,间隔4分钟3区心率,重复6组的那个课表。 但是平时更多的,是用骑行来作为低强度的交叉训练,一般心率都比较低。 说起来我也觉得很不解,显然骑行的能力比跑步的能力要差一些,似乎心率应该更容易被拉高——从事熟练程度低的项目,身体的运动效率低,更容易以高强度(高心率)来达成。可是我总觉得在骑行中把心率拉高,反而比跑步还不容易。 去年刚开始骑行的时候,第一次出门,骑到离出发点10公里的地方,就开始各种担心——担心车况,担心到达郊区路段时路上大车会横冲直撞,担心会遇到成群的流浪狗…… 随着去年国庆骑行四环(78公里)结束,就再也没有这种担心了。 人总是要不断地突破自己,才会不断进步。无论这种突破是体能方面的,或者是心理承受方面的。 去年10月-11月间,是骑行最频繁的时期。因为当时感到小腿有点疲劳,有之前受伤的先例在,一旦感到明显不妥当了,就停止跑步。而骑行,不仅是很好的有氧训练的替代,还能很好地缓解小腿的不适感。效果非常好。 自从去年12月20日之后,因为天冷,就再也没有骑行了。 儿子赠送了一个运动摄影机,除了前一次下雪跑步拍摄过以外,一直没有机会让它施展。 前两天气温回到最高10度左右,而且无风,忍不住去骑了40公里。 这是10-11月间经常骑的路线,视频中有全程总结。沿途拍摄下来的资料中,有播报的途中情况(路段及当时的运动数据),剪成一个短片,存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