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后返工偷偷离家:为何打工人总是害怕直面离别?

 苍木先生 2022-02-13

在一些老人眼里,不到元宵还是年。年味不仅仅是自己春节的换新装,也是走亲访友的一次大聚会。过年是一年最开始的日子,也是最开心的日子,过完年后又是一年开始奔波的日子。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口流动越来越频繁,年味虽然还有,但在无形中也慢慢变得淡了。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很长的年假都已经成为奢望,越来越少的人对过年变得没有原来那么期望。

特别是在农村和中小城市,人口的流出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外出打工是他们改善生活或向往美好生活的最重要方式。外出,就有改变生活的机会;留守,可能一辈子也改变不了生活。

所以,经常在春节还没过几天,许多打工人就开始要离开家乡,告别亲人,踏上了打工的征途。春节的气氛,也还在元宵没到,就只留下结构性意味。毕竟初七八上班,是很多打工人的常态。

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就是在青壮年回到城市打拼的日子留下的后遗症。年后返工,对老年人来说,儿女始终需要打拼,需要更好的生活,他们理解,也能坚持,或者说不得不坚持。

对那些儿童来说,父母又要离开自己外出打拼,留下自己和老一辈,多少有一些伤感。春节几天的温存,不管是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父母都会是孩子更喜欢依靠的。父母再次离开,不舍和哭泣是必然的。

许多年轻的父母,其实也是万般的不舍,但又害怕小孩子哭闹,于是便在凌晨偷偷离家。这样的事情并非个例,在中小城市和农村频发。这可能重要的不是离别有多难,而是离别背后存在漫长守望的岁月。

很多情况下,即便是父母晚上偷偷溜走,早上起来不见父母的孩子,还是会哭闹一番,但是在老一辈的安抚和哭闹一阵还是看不到父母后,也会渐渐平息下来,知道又是一段时间的等待,即便不愿,也知道改变不了。

对于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来说,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生活就是这样的。想要更好的生活,就必须承受一些别离。没有外出的拼搏,孩子的教育、将来有期盼的生活,还有不断加固的生活物质基础,就难有着落。

对于现代人来说,社会是趋利的,也是现实的。不是不想要家庭的温情,而是在面对在面对将来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做的选择。“上有老、下有小”的当事人,如果不是为了改变生活,谁愿意背井离乡?

孩子的天真,可以只考虑父母依偎的温暖,但是父母不同,他们必须考虑整个家庭的生活。孩子需要教育,孩子需要成长,老人需要生活,这都是压在他们身上的重担,他们无法逃避。

或许,他们能选择的,就是在直面哭闹和回避哭闹中选择一个。有些人选择直面哭闹,他们认为孩子和老人能理解他们,也能走出来。有些人选择回避哭闹,因为他们不想在孩子的哭闹中崩溃。

离别很难,但对许多打工人来说,更难的是生活的艰难。留守,并非是自愿;空巢,并非是无情。面对生活的艰难,如果不迈出艰难的一步,那后续的日子该如何改变。

生活的本身,命运的流转,从来都是不容易的。农村和中小城市,有着天然的欠缺,他们的起点本就比大城市低很多,然而他们同样需要物质生活,更希望改变未来,所以他们只能舍弃一些“温情”。

为了全家人的未来更好,打工人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命运的博弈,是保留现在的平淡,让未来的希望渺茫;还是奉献现在,承受离别的痛苦,去博取和享受微的美好,大多数人选择了美好的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