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曹景行先生:兼忆“上海市黄山茶林场”

 舒溪河畔 2022-02-13

微太平 

2022-02-13 17:51


图片

我和曹景行先生不认识、素无交集,在地球上属于两不同的个体,写曹景行先生,是因我和曹先生有一个共同的青年寄托处——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

曹先生曾十年生活在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谭家桥镇的一块上海飞地,曹先生在此做十年的上海知青。

1968年到1978年,曹景行在安徽黄山区(原太平县)生活十年有余,我恰在曹先生艰苦在黄山期间出生,我比曹先生小二十几岁、不是一个频率,但我却想写文章纪念曹先生。

九十年代在深圳,看曹先生电视,那时不知道他在我老家待过,“锵锵三人行”,迥然于大陆的媒体资讯,年轻的激情高昂,一个黄金年代的“凤凰卫视”。

每天早上,打开电视、凤凰的图标蹦出来,规矩和模式和国内电视台不一样,迥异的风格、表情、主要是视角的报道,让凤凰卫视打开一个世界,我们喜欢,尤其和深圳的改革年轻新鲜风格相配。

看吴小莉、窦文涛、“凤凰早班车”,成为我们喝早茶必修。

曹景行先生是以“时事开讲”出来,那时曹先生是这个栏目的主持人,站在主持人的视线角度、在牵引嘉宾开讲,说得都很有见解、有深度,我们爱听。对我们这代看“地道战、董成瑞、牛堡的故事”长大的人来讲:新闻真实、切中本质是我们需要的,因为听到套路太多。

比看老新闻、我们更需要表象之下、真实探讨。

曹景行带着嘉宾和视角一起进来,时而探讨、进而解剖、再者重度分析,十分让人享受,好看的视野。曹老师面目清秀、彬彬有礼、十分风度,时而循循善诱、兼顾娓娓道来、还兼侃侃而谈、更能兼顾观众,是一十分好的主持人,当他拿着一支笔、对着纸、向屏幕指指点点,我就找到时事深度出路、找到时事之事实方向。

我当时不知道他是黄山人、在我老家待了青春十年,和我们黄山本地人一样。

慢慢喜欢他、他视角、他睿智、他广博、他人文、他关怀。。。的各角度,站在全球认知去认知全球。

1968年8月6日,上海市抽调各区各校1000多名1966届初高中毕业生、从人民广场出发,乘坐长途汽车奔赴黄山,21岁的大龄知青曹景行,第一次和这上千中学生一起奔赴未知,地处黄山,那时他是热血青年,到了这和上海对比、天地差异的安徽黄山大山里。

上海知青从上海十六铺码头,坐船到铜陵、再转大卡车闷帆布到太平县,需要两三天时间。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1966年-1968年,上海知青需要安置,1968年到1973年上海市总动员809966名青年下乡,安徽黄山成了重要安置点之一。

上海市找到就近的安徽,设置“上海市黄山茶林场”,这种种茶育林,开垦荒山的生活,主要是种“黄山毛峰”、还有种杉木砍伐。在壁陡的大山上炸石看草筑塝做成梯田茶园和砍山育林,曹先生做此整十年时间。

安徽历来是长三角人的乡下,从1667年康熙掰开“江南省”分置“安徽省”和“江苏省”,安徽作为长三角乡下可以安置上海知青。

“上海市黄山茶林场”前身是“安徽省地方国营黄山茶林场”,是省级劳改农场,落在箬岭脚下(箬岭是安徽黄山景区及原太平县今黄山区和徽州的一个分界线),从这里步行沿古道去徽州,也就一两天的时间。

山洼窝里的黄山茶林场,和外界隔离的山头叫“雀岭”,本地是连雀都飞不过去高峰的意思,曹景行坐汽车翻越雀岭,要经历好几道关、几个大U型回环,才能到山外芜湖去上海,遥遥之远。

但此地安置知青合适。

1965年,上海市农垦局承担此任务,上海给了安徽300万元(那个年代是巨款),安徽就给了上海这个箬岭脚下荒僻高山用于安置。

1965年10月,安徽将9.5万亩土地划给了上海,上海接管后,改为上海市农垦局国营农场,上海团市委协助建设,从长兴岛抽调“上海青年农业建设队”这个赫赫有名的青年组织,到黄山茶林场做急先锋开路的标兵。

曹景行就在谭家桥乡北面、这片叫“茶林场”的箬岭古道荒僻高山、开山十年,据曹景行先生自己对媒体回忆:1968-1978年,他十年在黄山茶林场,21岁去31岁考取复旦大学回上海,他经历的生活基本是:“扛过木头、挑过担子、种过水稻、下过车间,冬天还要到附近的山上去砍柴,天黑以后,再扛着百十斤重的柴火一步一步走下山。不仅肚子饿得难受,浑身的汗水也会变得冰凉,但是这一切教会了一个词叫“承受力””。在日日夜夜的劳作中,曹景行一直保持着阅读的习惯。虽然每天干活很累,但是如果不读书,精神上就会觉得空虚。曹景行说自己那段时间什么书都看,历史的、哲学的、科技的、自然科学的,为了工作甚至还学习了金相学。

曹景行及其战友,在黄山高坡上开山坡度很陡,高砌石塝、炸石砌为梯田,种好茶,“黄山毛峰茶”,“黄山茶林场”以茶林为主,因山下盆地好田归本地农民,知青必须开垦高山作茶林。

曹景行先生作为首批来到黄山茶林场的大批知青,对比巨大的黄山、差距上海太大予以惊叹,年轻岁月所历的劳动、所受苦不是言语可表,一个上海人。

1968年至1978年,上海共有一万多名知青来到黄山,奉献“黄山茶林场”,我的同学很多是知青父母、因为和本地人结婚(有男有女),而留在了黄山大山,成为山民的一部分。

曹景行在黄山农场十年好读书、读好书、读很多书,据其回忆,是那个封闭年代很辛苦、很难得、需要读书、刻苦读书,寻找知识和精神安慰,也为了未来准备、不安现状,这批做过真正知青、吃苦十年在荒僻大山的“本地人”,是经历过最苦、懂得生活、珍爱未来的知青。

曹景行、阮次山、何亮亮,这三个睿智而博谈的老辣男子,是我们这代城市男的知音。

1999年后,凤凰卫视最好时代,凤凰唯有角度和视角的新闻及评论,让我们在陆媒之外有视角、真的很喜欢,这几个深度的大叔男人不可分、让人不忘。

本世纪,因为商业社会疾速发展、我们早已不看电视,但偶尔看到曹景行先生,还是要看一看:曹先生手拿一支笔、在屏幕上慈目侃侃而谈、有时极其严肃、发声细水入流、颇不快哉,接着新闻其深刻含义,这就是新闻。

另外曹先生热爱做抗战节目,他对抗战作了整体考察、足迹遍布中国抗日站场旧址,曹先生每到一地、细心缅怀、更是深刻考察,带出现代人的思考之意。

曹先生对抗战遗骨、能够捧着当时颅骨质问、直入灵魂,人们对抗日忽略,先生以一个时代的思考和呼吁,作此事。

媒体界称呼曹先生为“新闻雷达”,是凤凰卫视另一个现象窦文涛说的,窦铁嘴说曹先生“早起眼睛看新闻屏幕、耳朵听收音机资讯、手拿七八份报纸搜罗新闻”,就是曹老师多视角、常角度、全时空搜集新闻资讯的意思,陷在新闻里的一个职业痴,这种敬业程度、颇令人敬佩,也可爱、形象之真。

从1968年-1978年十年在安徽黄山太平县的大山“黄山茶林场”,到九十年代香港凤凰卫视,曹老师经历颇多,到后来知名的媒体人、新闻大家,曹先生誉满天下、收获颇多、业界和读者尊重,人品和事业皆获丰收,这是黄山十年山水刻苦给其的一部分学养和坚毅品质。

在那段时空中、曹老师与我的童年有过几年交集,却未曾在黄山时遇见、那时我还是茶林场边深山农村的一个光屁股脏兮兮开裆裤小幼童。

黄山造物、造出了曹老师在新闻业界的成就,颇令我们后辈敬佩。

曹先生黄鹤而去,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山那地方,环黄山脚下原叫“太平县”、一千二百年的县,邓小平79年视察后改为“黄山市”、现在叫“黄山区”。

曹先生当了十年开荒山民,这一履历是先生积累底蕴的深厚基石,少有人具备。

曹先生说:那时从黄山回上海,要赶一天回上海的“三线车”,赶不到的话,就要到黄山区谭家桥(茶林场边的一个地方乡镇)车站等候每天只一班去芜湖或屯溪的老式东风客车去转,转到上海要两天。

我对家乡这种山区客车有深刻体会,出山一天就跟西天取经一样,到一百多公里的芜湖需要一天,中间翻山越岭。

曹先生工作的茶林场,是从徽州古道箬岭山脚、到徽州分界线的十万亩大山。

斯人已逝,致敬且怀念。

我们童年时代、从三口乡骑脚踏车到谭家桥、到茶林场,犹如爬坡类似,蹬得脚飞狗跳、浑身灰痒(那是公路是灰土做成的,车过满天飞扬沙尘),到了上海黄山茶林场,我们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在黄山大山中、我们穿开裆裤山里娃,普通话不会说,对着上海人的茶林场街真是叹为观止,兴奋于上海街的商业豪华,在山中“小上海”久久不愿离去。

却只一条沿着公路的商业街,其它是各知青点开荒的十万亩大山,原始荒凉。

上海黄山茶林场78届考入复旦大学有三个人,曹先生夫妇和现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这些熠熠闪光的人,都是我家乡四十多年前、长期生活的本地人。

曹先生在这里和一同的知青结婚生女、还是到谭家桥乡政府领的结婚证。

致敬曹景行先生,我作为黄山本地人,致敬您曾经在黄山的青春、对黄山所做的贡献。

感谢您离开多年后,常回黄山,对黄山故地的依依不舍情。

——2021年2月12日写于广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