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话day117:读书摘录

 亘心为上 2022-02-13

1.科学结论是不是正确,是不能靠人多势众的,科研不是搞选举、搞投票,不是谁的数量多就听谁的,也不存在“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这种哲理。它最需要看的,是理论背后的验证过程,是不是有众多的、独立的、多角度的研究,并且得到了高度致性的结论。

2.全世界的科学家们从各种各样的角度,分别独立地完成了自己的研究,其中97%都得到了高度一致的结论, 那就是“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导致的"。

这个分享来自卓老板聊科学思维,面对一些结论,对不对,有的时候不能看多数人还是少数人,因为不管是多数人坚持的还是少数人信奉的,它都是参半的。就好比这全球变暖这样的结论,到底是怎么引起的,即便是现在也还是问题(在某些人眼中)。

Part 2:读书读到几条关于童年问题的分享:

1.从心理学角度上说,这些奇怪的思考、情感和行为模式都源自儿童时期的“内部工作模型”,简单点说,就是儿童对自我、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性认知。这种模型是儿童在早期与母亲等重要抚养人的互动中建立起来的。如果建立的是安全型工作模型,即儿童在互动中感受到爱、安全与信任,他们就会主动去探索周围环境,与他人玩耍以及进行其他交际行为。如果儿童觉察到自己与母亲分离,不被关注或接受,他们就会产生焦虑情绪。初期儿童会反抗,行为表现为号啕大哭、又踢又闹;但当他们长时间与母亲分离时,他们会开始绝望,并处在无法言语的痛苦之中。这个阶段的儿童虽然从外表上看不再哭闹,但是其内心会长期处于这种无助、失望和抑郁的状态,并常常会产生许多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三种依恋模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

2.过去十几年来,在进化生物学领域有一个有趣的发现:不同的物种,未成熟期越长、大脑越大,成年后就越聪明、越灵活、越善于学习。

3.人类之所以有童年,尤其是这么长的童年,就是为了让我们的大脑获得最充分的发育,让人类更善于学习,应对环境变化。但代价之一,就是这个阶段的小小人类非常脆弱,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

4.成年人喜欢美化和浪漫化童年——快乐的孩子生活在无忧的国度,阳光永远灿烂。但就像美国童书作家桑达克说的,童年其实是人生最没有安全感的一个阶段,不仅你自己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父母也并不总是能指望得上。即使一根槲寄生的嫩枝,也有可能留下伤口。而且,当孩子们受了伤,他们会理所当然地以为是自己的错。

5.如果不是因为养育下一代,很多人可能并不情愿去触碰自己童年的伤口。如果童年的痛苦太过强烈,遗忘或许才是一种美德。

6.养育一个孩子的过程,必然也是一场自我探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是一面明镜,忠实地折射出我们童年时曾经得到过的爱,或者遭遇过的创伤,以及那些我们未曾意识到或者不愿面对的关于自我的真相。你或许有过这样的经验:有多少次,你对孩子脱口而出的话,让你猛然想起,这是小时候父母对你说过的?

7.访问童年”其实是访问一个人的精神故乡,这不仅是因为童年决定一生,更因为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人的一生看似是走向遥远的终点,本质上却是迈向生命的原点。通往童年之路,就是通向内心和自我之路。

8.留存在我们记忆里的事件,一定是人的情感和心灵经过化学反应后的产物。

9.勇敢地面对真实的自己,回望你人生的出发点,尽最大可能与自己、与生活、与命运和解,以获得内心的平和与安然——这是一条值得我们花一生去走的路。

Part 3:读书读到4条有意义的语句:

1.如果文学能教给孩子一个真实的世界,那么不仅是文学,其他的艺术也可以让每个人的灵魂在这个并不美好的、失落的、充满了缺陷的世界里,得到弥补,也让我们的灵魂得以栖居。

2.德国作家黑塞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人人都在奔向自己的目的地,试图跃出深渊。我们可以彼此理解,然而能解读自己的人只有自己。

3.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有时候,办事越是坚持原则,越是出于大义和公心,越不溜须拍马,反而越容易得到别人尊重。

4.这个童话告诉我们,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做聪明人无疑是好事;但在一个过于复杂的世界里,如果你的天赋、性格实在不适合做聪明人,那么不要勉强去做,做一个笨人或许也是不坏的选择。

好了今天分享就到这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