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备回鹘,西进西域第一站-西夏十二军司之一的西平军司

 黑龙江波涛 2022-02-14

引言

公元1226年,立志灭西夏的蒙古大军在一代雄主成吉思汗的亲自统帅下南征。显然在蒙古西征花剌子模过程中拒绝出兵协助成吉思汗的西夏人触动了铁木真的逆鳞,这一次南下势必要灭亡西夏。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人,西夏人全无有效地应对之策,唯有依赖坚固的堡垒以图延缓蒙古人的攻势并迫使对方接受西夏人的求和。然而蒙古人会给西夏人这种机会吗?显然不会!

当年南下的蒙古大军再次攻克西夏北方的边防重镇-黑水城,接着蒙古大军兵分两路,成吉思汗亲率主力东向直指西夏国都-中兴府,另一路偏师由阿答赤攻略西夏统治下的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乃是西夏历经两代不断扩张获得的土地。为镇守这片土地,西夏特设了一个军司,而这个军司正是蒙古人最后攻克的堡垒-西平军司!

文章图片1

蒙古南征西夏

西平军司的先声:孤悬河西的归义军!

公元1035年,困守河西敦煌的归义军终于迎来了覆灭的时刻。当年已经击败吐蕃六谷部与河西回鹘势力的西夏政权在国主李元昊的亲率之下集结精锐计划一举消灭河西归义军势力彻底将河西走廊纳入西夏版图。可以说西夏十二军司之最西端的西平军司建立的背后是河西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归义军的血与泪。那么作为晚唐时期能够一举驱逐吐蕃击溃回鹘将河西走廊重新带回大唐版图的归义军是如何一步步沦落最终成为西夏人扩张的最后一个牺牲品的呢?显然这与归义军内部的争权夺利与未能有效安抚归附少数民族有着极大的因果关系!

既然无法降服投奔而来的少数民族,那么归义军的结局必然是被团结的少数民族所取代。事实的确如此,在大唐帝国被黄巢之乱折磨得分崩离析之际,位于河西走廊的归义军也在与各支少数民族的争斗中败下阵来。首先归义军辖内最大的城市-凉州被昔日手下败将-吐蕃人所占据。这些吐蕃人乃是吐蕃王朝崩溃后逃难至归义军辖地的吐蕃难民,自号六谷部,从占据凉州城开始便不断壮大,成为河西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再有便是内乱之下南逃的回鹘人。南逃的回鹘人分为多支,其中进入归义军辖地的被称为河西回鹘。落魄的河西回鹘本便是来寻觅一处能够安生立命的地方,但随着他们深入了解了归义军的情况后,他们的野心自然而然便膨胀了起来。唐亡时,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之孙张承奉利欲熏心,竟然学起中原地区的藩镇军阀自立为王建国“西汉金山国”。此僭越之举本就极易引起公愤,但张承奉却并不仅局限于此,他竟胆大妄为更进一步-主动攻击河西回鹘。彼时的河西回鹘在归义军内乱时早已据甘州自立,已经站稳的他们军力强悍,仅仅一个“回合”便击溃归义军迫使归义军节度使称子约盟。自此辉煌一时的归义军唯有龟缩在瓜、沙二州,成为河西三极势力之一。然而祸也福也,痛失甘、凉等东部大片辖地的归义军意外获得了免费的屏障(即河西回鹘与吐蕃六谷部),在即将到来的党项人征伐中似乎有归义军的一线生机!

文章图片2

河西回鹘统治下的甘州

‬西平军司的诞生:河西三极内讧下党项人的“渔翁得利”!

党项人,本是如归义军一般的西北割据藩镇,辖夏、银、绥、宥、静五州之地的定难军一直是党项人赖以生存的根本。不过自唐末开始割据一方的他们在宋初面临了决定其部落未来命运的重要抉择-入朝北宋彻底归附还是自立割据一方。在这场决定党项人未来命运的抉择中,当时的定难军节度使李继捧决定举族内附交出定难军大权,而其族弟李继迁则拉拢不愿内附的族人外结辽朝起兵反宋。李继迁的反叛自然惹来了北宋大军的镇压,只是可惜面临辽国随时南下的压力及不熟悉西北地方情况的宋军根本无法集合兵力一举抓住并歼灭李继迁军主力,最终李继迁通过十余年的“游击战”成功驱逐宋军并迫使北宋于1003年承认其独立地位,由此定难军再次独立。其实早在恢复定难军疆域之前,李继迁便已自称夏国王,然而纵使恢复了定难军五州之土,其面临的北宋军事压力依然巨大。如何才能缓解夏国的军事压力?拓土增边是一条路,于是李继迁将目光投向了河西三极(归义军、河西回鹘、吐蕃六谷部)之土。

公元1004年起,西夏正式拉开了对河西的征服进程。然而第一次却是以失败告终。当年,西征的李继迁便因盲目自信而中了吐蕃六谷部潘罗支诈降之计导致身受重伤而亡。失败并不意味着党项人就此会放弃,反而是杀父之仇让继任者李德明全身心地投入到征服河西地区的战争之中。李德明继父上位之后主动向宋辽称臣以获取东部边界的稳定,此后主动西出攻河西回鹘之大本营-甘州及吐蕃六谷部的核心-凉州。在党项人的经年累月攻击之下,甘州城率先于1028年告破,河西回鹘败军西逃瓜沙依附归义军,四年后的1032年吐蕃六谷部也最终不支凉州为党项人纳入西夏版图。那么河西回鹘于吐蕃六谷部先后败亡之下河西归义军又在做什么呢?无它,实力已经降格为河西垫底的归义军在最后的瓜沙豪强-曹氏一族手中勉强守土自保,因此根本无力支援河西回鹘与吐蕃六谷部。孤悬河西的这支汉族政权终究无法抵挡滚滚而来的历史车轮。公元1035年,在吐蕃人败亡的三年后,归义军终于在新任西夏皇帝李元昊的大军面前低下了头颅,自此归义军亡西夏西平军司兴!

文章图片3

最后的归义军

‬西平军司的存与亡:防备西域的桥头堡最后却在“背刺”中覆灭!

覆灭归义军之后,西夏后世之版图基本奠定。其实对于西夏而言,平定归义军之后继续向西拓展也是一个极其诱人的选择,毕竟归义军之西便是河西回鹘的兄弟部落-高昌回鹘。有了战胜河西回鹘的经验,西夏若要征服高昌回鹘其实并不困难,想必当时的西夏国主李元昊有动过这个念头。不过对于野心勃勃的李元昊而言还有一件事更能让他趋之若鹜,那便是称帝。公元1038年,在征服归义军建立西平军司后不久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大夏。李元昊称帝之举无疑是一件扇名义上的宗主国-北宋耳光的大逆不道的行径,于是北宋的讨伐自然接踵而至。面对北宋的讨伐,曾与宋军交过手的李元昊下意识地认为宋军依然是不堪一击的存在。三川口、好水川、定川寨三战,西夏名义上获胜但实则皆是惨胜。损失惨重的西夏不得不重新审视北宋的军事实力并在庆历议和后重新将重兵放置在东部宋夏边界。

西夏主力的东移让新生不久的西平军司从一座进军西域的桥头堡蜕变为防备西域势力的防火墙。毕竟宋夏交恶背景之下西夏人不得不防备对其颇具敌意的高昌回鹘(甚至是意图东进的中亚东喀喇汗国)突袭其背。西平军司这一军事任务的更改一变便是其“一生”。在这其中虽有宋辽灭亡等突发事件,但之后崛起的金国始终保持着对西夏的强大军事压力迫使其无暇西顾。作为西夏十二大军司之一的西平军司的默默无闻似乎让其显得“毫无价值”,但实则不然。正是西平军司在,西域势力才不敢越过玉门关一步。而在蒙古崛起西灭高昌回鹘之后,西平军司更是如同北方的黑水镇军司一般站在了抵抗蒙古入侵的第一线。只不过蒙古人的进攻方向并未选择自西向东,因此西平军司的“落日”便显得尤其无奈!

文章图片4

宋夏战争

尾声:无路可退中败亡却在明朝北伐后以另一个身份重生!

如文头所述,蒙夏战争的最后一年,西平军司是悲哀的。其防御的西域方向早已为蒙古所有,南向的戈壁犹如天堑绝无可能逾越,东向之西夏腹地当时已被蒙古大军践踏蹂躏,西平军司已然是一座孤城了。公元1227年,随着困守中兴府的夏末帝出城投降,西平军司等一干边陲重镇彻底丧失了存在意义,不久即被蒙古偏师阿答赤部攻破夷平。蒙古统治时期,由于其兼有漠北、西域的特点决定了西平军司毫无存在的价值,就此其彻底埋没于茫茫戈壁之中。那么何时河西走廊再生边防价值呢?那便是代元而起的大明。

明朝北伐驱逐鞑虏恢复中原,北伐中西征的明军是归义军覆灭后百年河西走廊上再次出现的汉军。然而终究河西之失已逾数百年,同时昔日西夏边城重地已彻底被夷平,因此新至的明军不得不重新选址建设。彼时光复河西的明军统帅、宋国公冯胜依据当时河西情况最终选择在嘉峪关建城设关。嘉峪关比起西夏昔日之西平军司内退有百里,但其承担的边防职责却与昔日之西平军司类似,因此明之嘉峪关某种意义上而言确是西平军司在新王朝的重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