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统一思想模式之下官修书籍是文化专制的另一种表现。官修书籍是为统治者的政治服务的,专制条件下的官修书籍则必然服务于专制政治。 明代官修书籍始于太祖建国之初,太祖以推崇文治而颇重书籍的修纂,洪武中官修的书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完善统治及开创一代制度而作,这主要包括由官方颁行的儒家经典和官方公布的各种制度的政书。另一类则为总结历史教训的前朝史及各类史鉴书。这一时期由于文禁甚严,私人著述相对较少。 洪武元年(1368年),中书省、御史台修成《大明律令》,同年四月,命学士朱升等修《女诫》,从而开始了明初政书与史鉴书的修纂。与此同时,学士宋濂奉敕开始组织修纂《元史》。后朝为前朝修史固然出于中国历代修史的传统,但是明初亟修元史的目的之一还在于要证明太祖得天下之为天命,为正统,且可为史鉴。当时宋濂代丞相李善长所撰的《进元史表》中说道:“苟善恶了然在目,庶劝惩有益于人。”又说:“因以往之废兴,用作将来之法戒。”其用意是十分明确的。二年(1369年)八月书成,其后又修成《大明集礼》《大明志书》,以及“搜萃历代奸臣之迹”的《辩奸录》等。(彭孙贻:《明史纪事本末补编》卷一《秘书告成》)不过,明朝修史之重点并不在前朝史,而在国史。洪武朝虽未有实录之修纂,却不乏官修国史之举。 ![]() ▲宋濂 洪武六年(1373年),吏部尚书兼学士承旨詹同请修《大明日历》。明人记述说:“又以渡江以来,征讨平定之迹,礼乐治道之详,虽有记载,尚未成书,请编《日历》。帝从之。命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吴伯宗等为纂修官。”(《明史·詹同传》)书成于七年五月,詹同、宋濂率诸儒进上,命藏于秘书监。全书共一百卷,载太祖起兵临濠,至六年十二月之间的史事,凡征伐次第、礼乐沿革、刑政施设、群臣功过、四方朝贡之类,莫不具备,为后修纂实录的主要依据。此外复有《皇明宝训》,分类辑录太祖言行。八年,宋濂等以太祖所行关乎政要之事修成《洪武圣政记》,后来均成为修纂《太祖实录》之本。 实录之修纂在明朝最为大事,凡新皇帝登极,即诏修先帝实录,敕命监修、总裁、副总裁、纂修官及誊录官等。礼部行文中外官署,采辑史事上报,各地以布政司正官及知府为纂修官,遣进士或国子生等分赴各地,搜访遗事,上报史馆。实录修竣,誊录为正本、副本,底稿则予焚毁,以示禁密。焚稿处为宫中椒园。史记:玉河桥东岸,再南曰五雷殿,即椒园也。凡修实录成,于此焚草。(刘若愚:《酌中志》卷一七《大内规制纪略》) 然此为成祖迁都北京后之制,《太祖实录》修时尚都南京,焚稿之处,史无明载。 《明太祖实录》凡三修,《明史·艺文志》记:《明太祖实录》二百五十七卷。建文元年(1399年)董伦等修。永乐元年(1403年)解缙等重修。九年,胡广等复修。起元至正辛卯(十一年,1351年)讫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年),首尾四十八年。万历时允科臣杨天民请,附建文帝元、二、三、四年事迹于后。 ![]() ▲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八月,即征召修纂人员,作开局修书的准备,时距太祖去世仅三个月。至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正式开修,书成于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前后凡三年。 洪武晚年,太子朱标病故,太孙朱允炆年幼,诸王觊觎皇位,藩衅已萌。朱允炆即位后,以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参与机务,定计削藩。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命李景隆突执周王,废为庶人,与其征召纂修官之令仅数日之隔。至建文元年(1399年)正月,正式开局修书,则同月又废代王。四月,湘王自焚死,五月废齐王,六月废岷王,七月,燕王起兵于北平(今北京),“靖难之役”起。建文三年(1401年)十二月,书成上呈时,则燕师南下,战局已定。半年后,燕师入南京,燕王夺得皇位,是为成祖(原庙号为太宗)。由此可知,建文之修《太祖实录》始于“靖难”变起之前夕,竣于燕王夺位之前夕,大略与“靖难之役”相始终。 鉴于如此历史背景,建文所修《太祖实录》中对燕王及诸藩王,必多有不利之言辞。燕王夺位后,这部由其政敌所修订的正史,势必为其深忌而必予改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