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牛不见牛、画蛙不见蛙、画人不见人,这就是大师的过人之处

 泊木沐 2022-02-14

齐白石先生在近代中国画坛那是一代宗师,他的绘画构思都来自于人们的日常生活。通俗易懂,但特别有生活情趣。所以饱受人民的尊崇和爱戴,他的作品也是收藏界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他创作的《山水十二条屏》拍卖出9.3亿的天价,成为全球最贵中国艺术品。

一代宗师齐白石先生 1864-1957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位国画大师,在绘画创作上的过人之处。

画牛不见牛!真是牛!

齐白石《放牛图》2015北京匡时春拍,拍卖价:2012.5万

大师的这幅《放牛图》构思特别有意思,也很有意境。白石老人以独特的笔墨形式来表达这个绘画题材,上为桃花,下有板凳,凳上有牵牛绳。并没有直接将放牛的牛形象描绘于画面之中,而是通过栓牛用的绳子含蓄表达放牛归来,让人产生不尽的联想,韵味恰到好处,堪称绝妙之至的绘画构思。

画蛙不见蛙,但闻有蛙声

齐白石 《蛙声十里出山泉》1951年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先生91岁时,为中国文学泰斗老舍先生创作的一幅水墨画。画面题辞有蛙,但画面表现却没有蛙,但观者看后能有闻听蛙声之感,这是此幅画作的绝妙之处。《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后来收入《齐白石全集》中,而且被国家印成了邮票发行,名扬海内外。

此幅名画的创作渊源是,1951年夏天,老舍到齐白石家来做客,老舍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诗《次实君溪边步月韵》,有意从诗中选取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请白石老人用画去表现听觉感受的东西。

蛙声如何画出来?对于绘画造诣不深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难的课题。据说白石老人也整整想了两天两夜,后来从“出山泉”三字找到了灵感,于是就在“泉”上作文章。

白石老人并没有直接去画蛙,而是在长长的立轴上,画了两山之间的山涧,山涧中有泉水汩汩地流向方,几只活泼的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地向山下游动着。人们可以看到有鳃有尾巴的小蝌蚪告别了妈妈,去山下寻找新生活。小蝌蚪让人联想想到一片蛙声,似乎那蛙声随着水声由远而近,就在眼前……

画美人没有美人,如见美人

齐白石 《手摘红樱拜美人》

1950年代,老舍先生白石老人来往密切。再加上夫人胡絜青拜齐白石老先生为入室弟子,经常有机会亲眼目睹白石老人作画,或受赠或购买一些老人的佳作。在不断赏画之余,脑子里不断地酝酿有趣而大胆的想法:让白石老人接受命题作画。《手摘红樱拜美人》就是其中佳作之一。老舍先生专门挑选一些名人诗句让老人作画,挖掘这位大艺术家的智慧潜能,让大师的绘画创作构思更上一层楼。白石老人都91岁高龄了,但艺术创作还在巅峰时期。

在白石老人的笔下:一只带双耳的大花瓶,用枯墨在白瓷瓶上画了一条蛟龙,两枝红樱花插在瓶中,一枝直立,一枝下弯,瓶上之龙就像是在给美人作拜状,在品味花香。红樱似美女,蛟龙似少年,少年爱美人,美人爱英雄。

有时一个耄耋老人,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见着美人双眸凝视,不斜视。这让人想起晚年时的白石翁,初次见着唱《花为媒》的评剧皇后新凤霞,在旁人士提醒他:“不要老盯着人家看,这样不好……”老人家却像孩子一样生气说:“她生得好看,我就要看!”哈哈,只能一笑而过。

白石老人的画里充满了天真和童心,不被世俗所污浊。并且是越老越天真,越老越有童心,所谓返老返童的境界。今天的艺术家越来越缺少的这样筋骨,充满浊气和俗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