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岷山晴雪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岷山晴雪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岷山晴雪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岷山晴雪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岷山晴雪图 局部 岷山晴雪图,相传这是郭熙弟子所作。冬日,大雪封山,此画同样通过变化各种视点描绘自然。北宋的很多山水画都受到郭熙的影响。似蟹爪般弯曲的树枝,此为郭熙独特的画法。与早春图一样,画中同样点缀有人物。因郭熙之手山水画达到了一个顶点,作为一幅足不出户便可通达天地真理的绘画受到了士大夫们极大的赞同。 (画中树木枝干虯qiu曲,枝丫像伸指布掌的样子,称为“蟹爪枝”) (岷山晴雪图:不知何人所作,但与郭熙的《早春图》山石画法完全一样,并符合其创作理念) 相传,北宋的宫殿填满了郭熙的绘画 (注:元丰【公元1078-1085年】年间改革管制,新建的中书省、门下省、枢密院、学士院的屏壁皆为郭熙所画) 12世纪,北宋灭亡,逃到南方的人们建立了南宋,定都于西湖之畔的杭州。这个时代山水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郭熙重组自然的技法更受人们喜爱。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 溪山清远图 局部 溪山清远图。被认为是确立了南宋画风的夏圭的作品,江南的风景绘于洋洋洒洒的9米长的画卷中。画中无限绵延的山石,不久,山峦穷尽之后,广袤的空间蔓延开来,画面中央所绘的物件与此前的绘画相比,充足的余白映入眼帘,余白在给观者简洁印象的同时也使人对未画的风景产生了无限遐想。雨已停,被水淋湿的岩石,夏圭先蘸淡墨绘出岩石,在墨未干之际笔蘸浓墨反复涂画,使淋湿的岩石表现得极为鲜活。据说这是夏圭在游遍江南名胜后将多处美景融合而作之画,这是精美的技法所表现的自然。 南宋时绘画的变化也反映了士大夫的想法,从北宋时士大夫之间就颇为流行随画赋诗,因为他们认为诗画本一律,画家们亦随诗将四季时令之景绘于画上。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麟 芳春雨霁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麟 芳春雨霁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麟 芳春雨霁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麟 芳春雨霁 局部 马麟所作的芳春雨霁,这是早春时节雨停之后的林中景色,远处的树木被春霞笼罩。此画源自一首诗: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桃花已经开放,最先得知初春江水回暖的便是野鸭。小池塘初看上去还留有冬季的肃杀光景,可是此处已然春色满溢,岸边芦苇叶下有一对野鸭,池塘中小野鸭成群戏水。枯萎的桃树今年又开始发芽了,似不经意间想展现的春之到访。南宋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勾起了观者无穷的想象。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 观瀑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 观瀑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 观瀑图 局部 季节轮转,这是夏圭描写夏日的观瀑图,绘于宽30厘米的小小团扇之上。松下的树荫、为观看瀑布建于水上的小屋……虽然名为观瀑图,但是瀑布仅绘于画中一隅。苍松的树干中途虯曲,使画面留有余白,风似乎从此处可以穿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 雪滩双鹭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 雪滩双鹭图 局部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马远 雪滩双鹭图 局部 描绘冬日的雪滩双鹭图,是南宋画院的巨匠马远的作品。冬日里被雪覆盖的岸边,远景简洁明快,突出了眼前的树枝;白鹭绘于画面下方,树下有三只白鹭,为了故意不凸显白鹭,使用了和雪一样的白色。南宋时,士大夫所喜爱的山水画逐渐变为颇具情趣情感洋溢的风景。 从北宋至南宋,各色的山水画,铭刻于画家心中的是如何把握自然的本质,以及如何使其跃然纸上。奠定了山水画世界的郭熙的早春图并不仅仅是早春的山峦,同时也栩栩如生地绘出了春之气息,人们游巡于画中的山谷与山峰感受水之温暖,目睹树木发芽,享受春色。以早春图为代表的宋代山水画就此达到了一个顶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