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圭,字禹玉, 钱塘 (今浙江杭州) 人, 生卒年不确定。 夏圭与李唐、刘松年、马远, 并称“南宋四大画家”。 宋宁宗时为画院待诏,赐金带。 夏圭与马远同期而稍晚, 大体活跃在南宋宁宗 (1195-1224)、 理宗(1225-1264) 年间, 所以后人把他与马远并称“马夏”。
夏圭早年画人物,后来以山水画著称。 他的山水画师法李唐, 又汲取了范宽、米芾父子的技法, 形成自家风格。 他师李唐而更加简率, 趋向笔简意远,遗貌取神, 体现了文人画“平淡天真”的追求;
画雪景则是学习范宽, 夏圭与马远同属水墨苍劲一派, 但夏圭更善于用墨和驾驭水分, 取得更为淋漓滋润的效果。 他将水墨技法提升到, “淋漓苍劲,墨气袭人”的境界, 使画面笔墨交融,变化多端。 夏圭《雪溪放牧图页》故宫博物院藏 他喜用秃笔,下笔较重, 用秃笔带水作大斧劈皴, 被称作拖泥带水皴,更显苍老豪放。 对山石的皴染,夏圭常先用水笔淡墨扫染, 然后趁湿用浓墨皴, 造成水墨浑融的特殊效果。 他往往用寥寥数笔, 就能表现出一个异常广阔、旷远的空间。
夏圭在构图时常取半边,独具一格, 人称“夏半边”: 焦点集中,空间旷大, 近景突出,远景清淡,清雅俏丽。 夏圭尤其擅长布置铺排长卷构图, 善于剪裁和美化自然景物, 对长卷画用概括的笔墨、写实的物形、 巧妙的结构、大胆的剪裁, 这是他有别于其他画家的新创造。
他边景构图的特点是: 取景剪裁极为精炼,主体形象少, 画面简洁洗练,留白面积较大, 多以“计白当黑”的绘画智慧, 营造虚实对比强烈的效果。 在题材上, 夏圭偏好江南水乡以及西湖景色, 并善于表现烟雨迷蒙的气象。 在提炼景物时,他求劲求少, 以很少的景物来衬托意境,引人遐思。
在构图上,马远刻意将近景置前, 所画人物五官清晰,姿态生动, 楼阁则以界画之法刻画精细; 夏圭则将景物远置, 画人物仅圈脸勾衣、点簇而成, 楼阁随手勾画,笔简而形具,气韵颇高。 马远的造境倾向于奇险, 而夏圭则比较朴素、自然,富于现实感。
夏圭 《梧竹溪堂图页》 故宫博物院藏 夏圭最负盛名的还是《溪山清远图》, 那是他的典范之作。 该画以叙事诗的形式, 描绘了江南江湖两岸的秀美景色。 作品为纸本长卷,由十张纸拼接而成; 除第一段二十五公分外, 后九段皆约九十六公分左右。 徐徐拉开长卷, 一个个流动的画面便这样铺陈开来, 犹如漫步江南,人在画中游。
夏圭以上虚下实的构图形式来布置景物, 所描绘的山坡、巨石、江岸、 树木、桥梁等都集中在画面下部, 显得扎实开阔。 画面上半部,或以清淡的笔墨表现远山, 或巧设大片留白呈现水天一色。
画卷开篇从雾景开始, 近景的巨石、松林清晰硬朗, 远山和天际线烟雾缭绕。 在一片茂密的松林过后是浩荡的江水, 岸边有停泊的渔舟, 远处似有村舍依稀。 顺流而下,最后消失在茂林村舍之中。 统揽长卷,可见夏圭布景是极其周密的。 高远与平远、深山与阔水紧密相接, 相互交织,气脉相连。 3丈长卷,无堆砌拼凑之感, 自然而然,使人觉得空灵毓秀。 请横屏欣赏
《图绘宝鉴》评夏圭: “院中人画山水, 自李唐以下无出其右者也。” 为南宋四大家之一。 明代王履赞曰: “粗而不流于俗,细而不流于媚。 有清旷超凡之远韵, 无猥暗蒙晨之鄙格。” 夏圭 《山腰楼观图页》 总的说来, 夏圭以其笔精墨妙、苍古简淡的独创风格, 和马远一起把南宋山水画, ( 亮宝楼文博 | 南宋四家之“马一角” ) 推向李唐以后的另一个高峰, 使南宋院画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其贡献是巨大的。 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变革, 在技巧上有着重大的发展, 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方法, 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
|
来自: liangdatushu > 《唐、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