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吉, 王健 3. 1 5条或然证条文联系 《伤寒论》 中共计112首方, 但只有上述5条条文涉及或然证, 并且在方后给出相应的用药加减, 可想而知这5条条文之间必然存在某种联系或规律。 3. 1. 1水气为病, 或证丛生第40条日: “伤寒表不解, 心下有水气, 干呕发热而咳, 或渴, 或利, 或噎,或小便不利、 少腹满, 或喘者, 小青龙汤主之。 ” 第316条日: “少阴病⋯⋯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自下利者, 此为有水气, 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呕者, 真武汤主之。 ” 小青龙汤条文及真武汤条文中均明确指出水气为其根本病因, 不同的是小青龙汤证属外寒内饮, 真武汤证属阳虚水泛。 仲景所谓之水气与今所说之痰饮类似, 水气致病广泛,变动不居, 停留在不同病位便会产生不同的症状, 从而导致或然证的产生。 3. 1. 2枢机不利。 病邪进退第96条日: “伤寒五六日中风⋯⋯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渴, 或腹中痛, 或胁下痞硬, 或心下悸、 小便不利, 或不渴、 身有微热,或咳者, 小柴胡汤主之。 ” 属少阳病。 少阳属三阳经之枢机, 居半表半里, 邪进则人里为阳明病, 邪退则出表为太阳病, 病邪或进或退, 故见或然证。 第317条日: “少阴病⋯⋯或腹痛, 或干呕, 或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 ” 第318条日: “少阴病, 四逆, 其人或咳, 或悸, 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 或泄利下重者, 四逆散主之。 ” 均属少阴病。 尤在泾说: “少阴为三阴之枢⋯⋯其进而人则在阴, 退而出则就阳, 邪气居之, 有可进可退时上时下之势071。 ”邪在少阴, 阳气郁遏, 气机不宣, 发为四逆散证, 阳气郁遏在不同位置便可见不同症状, 故见或然证; 阴寒内盛, 格阳于外, 发为通脉四逆汤证, 阴寒结于内外上下不同病位则见不同症状。 3. 1. 3辨别病位而加减用药由以上可知, 此5条或然证条文之病邪或病位均有易变的特性, 故在辨别主证给出相应的方证后, 再根据不同或然证辨别病邪之所在不同而调整用药。 3. 2统计分析小青龙汤证条文中有5个或然证,小柴胡汤证条文中有7个或然证, 真武汤证条文中有4个或然证, 通脉四逆汤证条文中有5个或然证,四逆散证条文中有5个或然证, 总计5条条文中共有26次或然证。 其中重复出现3次或咳、 3次或利(包括微利、 下利、 泄利下重) 、 3次或腹中痛、 3次或小便不利、 2次或悸(包括悸及心下悸, 小便不利) 、 2次或呕、 2次或渴, 除此尚单独出现或噎、 或喘、 或胸中烦而不呕、 或胁下痞硬、 或小便利等共9次。 3. 3继承《本经》 之辨症用药而加减 3. 3. 1治咳用五味子、 细辛、 干姜小柴胡汤证加减谓: “若咳者, 加五味子半升、 干姜二两。 ” 真武汤证加减谓: “若咳者, 加五味子半升, 细辛一两, 干姜一两。 ” 四逆散证加减谓: “咳者, 加五味子、 干姜各五分。 ” 《本经》 谓: “细辛: 主咳逆⋯⋯久服明目, 利九窍。 ” “五味子: 主益气, 咳逆上气⋯⋯强阴。 ” “干姜: 主胸满咳逆上气, 温中止血⋯⋯下利。 ” 《本经》中五味子、 细辛、 干姜均有止咳逆之功效, 且仲景之治咳名方小青龙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中均包含以上三者。 可知仲景治咳喜用五味子、 干姜、 细辛。 3. 3. 2治小便不利用茯苓小青龙汤证加减谓:“若小便不利、 少腹满者, 加茯苓四两。 ” 小柴胡汤证加减谓: “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四两” 。 四逆散证加减谓: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五分。 ” 真武汤证条文谓: “少阴病⋯⋯腹痛, 小便不利⋯⋯其人或咳, 或小便利, 或下利, 或呕者, 真武汤主之。 ” 真武汤证条文主证中有小便不利这一症状, 方中药物便包含茯苓, 而或然证中有小便利, 故方后加减谓:“若小便利者, 去茯苓。 ” 《本经》 谓: “茯苓: 主胸胁逆气, 忧恚, 惊邪, 恐悸⋯⋯利小便。 ” 仲景治小便不利喜用茯苓, 其小便通利者则不用茯苓。 3. 3. 3治渴用栝楼根 小青龙汤证加减谓: “若渴, 加栝楼根三两。 ” 小柴胡汤证加减谓: “若渴, 加栝楼根四两。 ” 《本经》 谓: “栝楼根: 主消渴, 身热, 烦满。 ” 仲景方之柴胡桂枝干姜汤、 栝楼牡蛎散、 栝楼瞿麦丸中均用栝楼根治渴, 可见仲景对栝楼根治渴这一功效十分认可。 3. 3. 4治腹痛用芍药小柴胡汤证加减谓: “若腹中痛者, 加芍药三两。 ” 通脉四逆汤证加减谓: “腹中痛者, 加芍药二两。 ” 《本经》 谓: “芍药: 主邪气腹痛,除血痹⋯⋯止痛。 ” 第279条日: “本太阳病, 医反下之, 因而腹满时痛者, 属太阴也, 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 可知仲景喜用芍药治腹痛。 以上均体现了仲景对《本经》 辨症用药的继承,但若仅凭一症而不辨证便确立用药未免落人下乘。治咳属寒者非五味子、 细辛、 干姜莫属, 但若治悬饮之咳喘则须用十枣汤泄肺逐饮; 治小便不利属湿热者则用茵陈蒿、 栀子等, 如第260条日: “伤寒七八日, 身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 腹微满者, 茵陈蒿汤主之。 ” 治渴亦有用人参者, 如第26条日: “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 治腹痛属脾阴瘀滞者则用芍药除血痹、 破阴结, 若兼虚寒者则须加用附子温里, 如四逆散(方中有芍药) 证加减谓: “腹中痛者, 加附子一枚。 ” 可见仲景对《本经》 之辨症用药并非按图索骥, 而是“辨证” 看待。 3. 4对《本经》 用药之发展 3. 4. 1 治利因病性、 病位、 病因有不同5条或然证条文中共出现3次或利, 包括小青龙汤证的或微 利、 真武汤证的或下利、 四逆汤证的或泄利下重, 分别用了荛花、 干姜、 薤白。 小青龙汤证加减谓: “若微利, 加荛花。 ” 须特别指出荛花与芫花并不一样,因现代中药学教材中只有芫花而无荛花, 现代中医学子多误以为“荛” 字为“芫” 之繁体字, 不可不辨旧J。 真武汤证加减谓: “若下利者, 加干姜二两。 ” 小青龙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水气致病, 皆有或利, 何以用药不同?小青龙汤证属外寒内饮, 《本经》 谓:“荛花: 味苦平寒, 下十二水⋯⋯荡涤肠胃中留癖饮食。 ” 故仲景以荛花泄肠中之饮而治利, 取通因通用之意; 真武汤证属阳虚水泛, 《本经》 谓: “干姜: 味辛温, 温中⋯⋯肠游下痢。 ” 故取干姜温中化饮以治利, 所谓: “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 ” 四逆汤证加减谓: “泄利下重者, 先以水五升, 煮薤白三升。 ” 四逆散汤证属少阴病, 邪进而人厥阴, 厥阴肝经受阻,肝气失于疏泄, 大肠失于传导, 故见泄利下重。 《本经》 谓: “薤: 主金疮疮败, 轻身不饥耐老。 ” 并未提到薤白有治利之功效, 但《金匮要略》 以瓜蒌薤白白酒汤、 瓜蒌薤白半夏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治胸痹病, 可知仲景用薤白取其通阳散结、 行气导滞之意。 故亦可用薤白疏泄肝气、 通调大肠以治泄利下重。 如《本草纲目》 谓: “薤白治少阴病厥逆泄利及胸痹刺痛, 下气散血。 ” 小青龙汤证之利病性属实、 病位在肠、 病因为饮; 真武汤证之利病性属虚、 病位在脾、 病因为饮; 四逆散证之利病性属实、 病位在肝、 病因为郁。 三者之利病性、 病位、 病因皆不同, 故用药不同。 3. 4. 2喘去麻黄、 加杏仁因病势已入里关于小青龙汤证加减: “若喘, 去麻黄, 加杏仁半升。 ” 一直留有“疑非仲景意” 的讨论, 有学者专门就此写出文章, 认为去麻黄为表邪已解之故一J, 笔者十分同意此观点。 《本经》 谓: “麻黄⋯⋯发表出汗⋯⋯止咳逆上气。 ” “杏仁⋯⋯主咳逆上气⋯⋯喉痹下气。 ” 仲景麻黄、 杏仁均用以治咳喘, 且常同用, 何以此处要去麻黄而加杏仁。 麻黄除治喘外尚有发汗之力, 小青龙汤解表蠲饮, 表里同治, 但若表解后仍用麻黄就恐发汗而徒伤阳气, 阳气伤则水饮难消。 其方后加减有4个或然证均去麻黄, 表明此时其表邪已解而水饮之邪人里致病, 其在肠则致利, 在肾经则致噎(足少阴肾经循喉咙) , 在下焦则小便不利少腹满,在肺则为喘。 虽麻黄亦主喘, 但表解后阳气虚, 故宜去之以防耗伤阳气, 遂以杏仁代之。 3. 4. 3茯苓、 桂枝治悸有不同 小柴胡汤证加减谓: “若心下悸, 小便不利者, 加茯苓四两。 ” 四逆散证加减谓: “悸者, 加桂枝五分。 ” 《本经》 谓: “茯苓:主胸胁逆气⋯⋯恐悸⋯⋯利小便。 ” 桂枝却并未提及有治悸之效, 但仲景之桂枝加桂汤、 桂枝甘草汤均用桂枝以治悸。 仲景取茯苓治悸因其有利小便渗水饮之效, 取桂枝治悸因其有温通心阳之力, 故若心阳虚而水饮泛者仲景则茯苓、 桂枝同用, 如茯桂甘枣汤。 3. 4. 4栝楼根治渴。 栝楼实宽胸除烦上面已经说到仲景喜用栝楼根治渴, 而小柴胡汤证加减谓: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 加瓜蒌实一枚。 ” 《本经》 中并无瓜蒌实, 只有“栝楼根: 主消渴, 身热, 烦满。 ” 但仲景方之小陷胸汤、 瓜蒌薤白白酒汤等均用瓜蒌实以宽胸除烦。 栝楼根、 瓜蒌实分别为葫芦科藤本植物栝楼的根及果实, 仲景一物两用, 以根治渴, 以实宽胸。 3. 4. 5治呕用生姜真武汤证加减谓: “若呕者,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 通脉四逆汤证加减谓: “呕者,加生姜二两。 ” 仲景治呕名方小半夏汤及治“食谷欲呕” 之吴茱萸汤均用大量生姜。 《本经》 中只有干姜而无生姜, 虽不知仲景是否为第一个用生姜治呕之人, 但后世知晓生姜可止呕应源于仲景无疑。由以上知, 仲景依据自身用药经验, 启用了薤白治利、 瓜蒌实宽胸、 生姜止呕、 桂枝定悸, 为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除此之外尚可看出, 仲景用药加减不仅辨症, 尚辨病位、 病性、 病因、 病势, 开“辨证用药” 之先河。 |
|
来自: 新用户9977551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