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看我们的《世说新语》时,可能会注意到画面中经常出现的一件东西:香炉。至于为什么“一言不合甩熏香”,当然是为了画面好看嘛,“掩华终不发,含熏未肯然”,熏烟袅袅之下,自然会有一种梦幻般的唯美意境,也暗合了魏晋风度中所追求的超然物外,心神相冥的境界。 
当然,即使是为了好看,我们也不会随便甩香炉啦。在中国的香史上,魏晋本就承上启下。那一缕幽幽的暗香,熏染了整个时代。“同琼佩之晨照,共金炉之夕香。”“百和清夜吐,兰烟四面充。”“携佳人兮披重幄,援绮衾兮坐芳褥。燎熏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屈原笔下佩香以示秉性高洁的文化传统,到了魏晋已经完全发扬光大。比如大名鼎鼎的荀彧,就喜欢用浓香熏衣,所坐之处,香气三日不散,以至留下了“荀令香”、“令君香”这些形容男子风流倜傥的典故。(所以,帅哥一定是离不开香滴,嵇康那种天然萌,“龙章凤姿”、“土木形骸”除外,我相信浑身散发着汗液气息的嵇康也足可以颠覆众生~~)曹操曾经一次性给诸葛亮送去了五斤鸡舌香表示敬意。(见《香乘》卷二引《五色线》)曹丕还在宫中种植西域传进来的迷迭香,邀请曹植、王粲等人观赏,并各自以《迷迭香赋》为题做赋,被传为文士雅玩的佳话。更不用提《世说新语》中那段著名的王敦如厕的故事:石崇家中的厕所里就摆放着甲煎粉,沉香汁这样的香料,以供随意取用。后来成了大将军的谢玄,也喜欢在身上配个香囊……香与魏晋名士的缘分,自是不浅。 
青瓷炉 湖北鄂城三国墓出土 这件炉子,上器出烟,下器容炭火,附在炉间的小圆筒,很可能则用来盛放香料。(扬之水《香识》)此时的香料,极有可能被配成了香丸香饼。 

熏香、燃香的风气也就成了《世说新语》绘本中最好的装饰物,也是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器具(画不够,香炉凑,哈哈)。 但,肯定也不能乱用,对于魏晋的香炉,我们也有一个人认识的过程,在画面中,也有所体现。 魏晋时期,最多见的香炉器形,当属博山炉。虽不是中华文明最传统的香炉形制,却因迎合了香料的输入和香道的发展而成为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香炉形制。 
西汉 错金云纹青铜博山炉 1968年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 河北博物院 这件博山炉是镇国重器,也是博山炉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 四座且莫喧,愿听歌一言。 请说铜炉器,崔嵬象南山。 上枝以松柏,下根据铜盘。 雕文各异类,离娄自相聨。 谁能为此器,公输与鲁班。 朱火然其中,青烟颺其间。 从风入君怀,四座莫不欢。 香风难久居,空令蕙草残。 ——汉诗《四座且莫喧》 这首诗,写的就是博山炉啦~~ 
博山炉的造型实在太过经典,所以忍不住一甩就是一发博山炉啊~~ 
唐早期 博山炉 
西汉打通的丝绸之路,虽然当时已不再畅通,经由西域传来的龙脑、苏合香等树脂类香料却已取代了屈原时代中原本土的草本茅香(蕙、白芷、香茅、郁金、艾草、香蒲等等),以其馥郁悠长的香味,成为魏晋上层人物身份地位文化形象的象征。 在茅香占据主流的时代,草本植物的香味淡雅清新,持久温和,因此适宜做成香囊佩戴,或是直接燃烧。而树脂类的香料,直接燃烧就实在太浪费了。(而且味道会变得很刺激……),因此,它一般都采用炭火间接隔热的方式,让香味徐徐发散,更为持久清雅。为了适应新的香料,新的香炉也应运而生。 
乳香,在中国又名熏陆香,是橄榄科乳香属树种的油胶树脂,汉末中国就有了乳香。 
丁香,取自桃金娘科蒲桃属常绿乔木植物丁子香树的花蕾,南洋的丁香汉代传入内陆。在魏晋非常活跃的鸡舌香的主要成分是丁香。 
被称为冰片的龙脑香,是龙脑香科植物龙脑香树的树脂凝结形成的近白色的结晶体。西汉时,中国和南洋就有关于龙脑的贸易往来。 
檀香,为檀香科檀香属之常绿乔木的树脂。檀香的根、干、枝、果实都含有油脂,也都散发着香味。大约东晋年间,檀香开始引入中原。 相比起传统的豆式熏炉,博山炉的炉腹更深,热量发散更均匀。炉盖如耸立的山尖,重叠的山峦处是细小的出烟孔,足座处有时还有贮水的圆盘,润气蒸香,当袅袅香烟伴随着香味从围绕着瑞兽、灵禽的层叠山峦中缓缓散发时,会自然缭绕于炉体四周。部分香烟会氤氲在炉底,伴随着水面漂浮、环绕、便如云雾盘绕的蓬莱仙境一般。“苏合氤氲,非烟若云,时穠更薄,乍聚还分,火微难尽,风长易闻,孰云道力,慈悲所薰。”这种恍如神仙般超然洒脱的意象,也是那个时期人们精神生活的追求所在。 
汉 鎏金银竹节柄青铜博山炉 传为汉武帝赏赐给卫青及长公主的这件博山炉,奢华贵重,显示着皇家气派。 


钟会的品味应该是喜欢厚重款的古董类已经呈现出青色的青铜炉子吧,大气才是他追求的气场。 
大一点的博山炉依然适用于盛放草香(因为草香用量会更大,需要的容器也更大) 

汉 青铜博山炉 

汉 青铜博山炉 
官多代子猷大大一出场就闪亮亮,当然不能少香炉,而且最好是低调奢华限量版~~ 小一点的香炉则有可能置于案头席边,营造更私人的静谧芬芳世界。 
汉-铜错金连座博山炉 如仙山层叠的博山炉,寄予了当时人们“修仙成道”的时代梦想。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博山炉最新出现的特点就是和传入中国并在那个时代发扬光大的佛教结合在一起,出现了莲花和重叠花瓣意象的博山炉。“下刻蟠龙势,矫首半衔莲。”也成为这一时期典型的器物代表。 
南朝 河南邓县画像砖,仙女围绕的就是荷花花瓣状的熏香炉。 
初唐 铜莲花博山炉(百济故都扶余陵山里出土) 
绿釉博山炉 陕西长安县隋丰宁公主墓出土 
繁复的莲瓣,反映了新的精神世界——由修仙的“仙山”,转向了彼岸世界的莲香。 
谢安那沉稳的气质,觉得他很适合莲花。(谢安:人家本来就是白莲花好吗?) 
除了博山炉,魏晋还有很多不同款式形制的香炉,而且也都有自己的审美特征。魏晋虽然追求奢华,可是魏晋的“上流社会”由于被士族把控,因为喜好也偏向简约清淡,不少的香炉极富抽象的设计之美。 

青釉鏤空三獸足熏(西晋) 几何的图案显示着简约的设计之美 


南朝 青瓷莲花形博山炉 这件模仿莲花形状的博山炉甚至有了一些现代感 当然,传统的熏炉和豆式炉这一时期也并不少见,而且随着烧瓷技术的进步,白釉、黑釉、黄褐釉特别是青釉香炉也越来越多见。以青为美的传统,几乎在魏晋时就基本奠定。 
汉 熏炉 
东晋 青釉香薰 
气场强大的傲娇书法大家王献之,给他配个简单的青釉熏炉(人家喜欢的就是那股拙劲~~) 
青釉镂空褐彩香薰 

感觉刘伶家里比较穷,所以选了个比较寒酸的黑陶香炉(没香炉就不能好好玩耍啦) 
我们的嵇康巨神,大概也不需要依靠外物来展现自己的魅力,清淡,越清淡越好~~ 
在洗澡是件大事,洗了个澡晋武帝还欢欣鼓舞的写信给儿子表达自己愉悦轻松之情的时代,给衣服熏香也是贵族的身份证明。更何况服药的风气下,士人的皮肤往往十分脆弱,不洗澡不换衣服就是一时时尚潮流。“扪虱而谈”还能成为美事,身上散发着异臭想必谁都不能容忍。 熏衣也很讲究,绝不是随便倒扣在香炉上,首先要有一个“熏l笼”,材质在魏晋时以竹子为主,想香炉置于笼罩下,再将衣物等搭挂在上面,此前,还要让衣服均匀的湿润。“凡欲熏衣,置热汤于笼下,衣覆其上,使之沾润,取去,别以炉香。” 南北朝萧正德《咏竹火笼》:“桢干屈曲尽,兰麝氛氲销。欲知怀炭日,正是履冰朝。”才女沈满愿《咏五彩竹火笼》诗曰:“可怜润霜质,纤剖复毫分。织作回风缕,制为萦绮文。含芳出珠被,耀彩接湘裙。徒嗟今丽饰,岂念昔凌云。”说的都是当时的熏衣风气啦。 
汉代铜雁熏炉,当时典型而且被提起频率非常高的雁炉(其后演化为“香鸭”) 
汉代凤炉 焦作嘉禾屯窖藏 当然也有魏晋香炉错误的打开方式,例如—— 
子猷身边的三足敞口小炉,到了宋甚至是南宋才有。 
同理,这种有耳有足的敞口炉,几乎到元代才有类似器型。而古代的草香虽有一枝一枝的,但都比较粗,说一捆捆可能更合适,这么细长的香,大概要再过700年…… 
这种鼎式的炉子,在唐以前都很少见。鼎是用来吃饭滴,不是用来烧香的。明代仿造鼎彝,又取宋代仿古式样瓷炉的样式,铸造了著名的宣德炉。 
这些炉子都是稍不留神造成的穿越货色~~ 
这个最离谱……这种线香专用香炉,到了宋以后才有哦~~ “人鼻无不乐香,故流黄郁金、芝兰苏合、玄胆素胶、江离揭车、春蕙秋兰,价同琼瑶,而海上之女,逐酷臭之夫,随之不止。”(葛洪《抱朴子·内篇》)魏晋的香和香炉,构成了魏晋贵族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折射着时代的精神风气。翻开《世说新语》的绘卷,追忆那股暗香,伴随着魏晋的才情和智慧,依然让今天的我们感慨怀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