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香文化的历史脉络

 一脉香传 2022-01-30

 香,伴随着中华文明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从发源到断代,见证了中华文明历史兴衰。本文将带大家梳理中国香文化的历史脉络。

一、起源(新石器时代-公元前207)

(一)新石器时代

  香很可能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远古时期并无文字记载,但是在辽河流域、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这些中华文明早期发源地的考古发现表明,中国的用香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约5000年前。比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就已经出土有原始的陶薰炉,这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用香的习惯了。

图片

灰陶豆形镂孔熏炉盖

辽西牛河梁红山文化晚期遗址出土,距今约5000多年)

(二)商周时期

  自商出现甲骨文,从甲骨文中的“香”字可看出,最早的香是指谷物之香。《说文解字》有言:“香,芳也,从黍作甘。”古人多用香来彰显德行,如《尚书·君陈》云:“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当时香料主要使用的是蒿、泽兰、蕙草等草本类植物,蕙质兰曦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香料最早的用途在祭祀。先秦文献中多次出现的“鬯”是以郁金和黑黍酿造的香酒(郁金是一种芳香草本植物,属姜科姜黄属植物,黑黍是当时的一种珍贵谷物),香气浓郁,品格贵重。鬯不仅用于社交宴饮,更用于祭祀丧葬。鬯酒是商周时期最重要的祭品之一,西周还设有“郁人”和“鬯人”,专职用鬯之事。《周礼》中有多处以鬯酒浴尸的记录,说明鬯酒有香气,涂在身上可以除臭。古人将鬯酒纳入祭祀丧葬和社交宴饮等重大活动中,可能也与鬯酒的香气所显示出的庄严、高贵的气质有关。除了鬯酒以外,与祭祀有关的香料还有“萧”。萧是一种蒿草,有清香气。《周礼》中记载的是萧作为贡品以祀神祖;《礼记》中记载的则是将萧加脂和黍稷一起点燃,从而散发出焦香气。人们认为香料燃烧产生的袅袅青烟可以通神,燃烧后的氤氲之气也能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

  人们认为这些植物燃烧产生的香烟能够从地面升到天上去沟通神灵,而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道教和佛教,在它们的宗教仪式当中,烟雾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信徒们通过它来传递崇拜的信仰。

(三)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这些草本类植物除了用于祭祀之外,更多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在《诗经》、《楚辞》当中都能看到有关人们佩戴各种各样香草的记载。

  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诗经》《楚辞》现在虽然被认为是文学作品,但是我们能从中蠡测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攻伐战争、礼仪规范、民众生活等历史状况。《诗经》中的香料种类更为丰富,涉及的香料有蘩、蘋、茅(荑:茅草芽)、蒲、艾、萧、兰、椒、蓍、蒿、蒌、鬯共计12余种。《楚辞》是一部文学作品,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香草’、'美人’意象群。”正是这种象征手法,使得楚辞得以包罗丰富的香料:一方面是以香草香木象征高洁;一方面诗人或美人佩戴香草以示美好。仅《离骚》一篇就多次出现诗人或美人佩戴香草的形象。《楚辞》中的香料也有用于祭祀的。《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据学者林家骊解释,“椒糈”是以椒香拌和的精米,类似粽子。《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这里更清晰地记录了香料与祭祀的关系。

(四)秦朝

  秦朝留下的极少数文献中,均不见有关香料的记载。不过,咸阳博物馆馆藏有一件铜熏炉,座上阴刻篆字“大吉”二字,其年代大致为秦。目前的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材料都没有表明秦朝就有外来香料,由此推测,秦朝的用香品种和范围与先秦类似。

  先秦至秦的香料品种多为本土香草,单一香使用多于合香;用香范围也多在祭祀领域,日用并不常见。大规模的“生活用香,迟至西汉才开始”。

二、汉代(公元前202-公元220)

  汉代疆域辽阔,很多蛮荒之地都成为汉朝的版图,除了可供燃烧的草本植物之外,南方热带雨林中出产的一些树脂类香料开始大量出现,比如檀香、沉香、龙脑等等。

  香料散发的芳香一方面使人从生理上产生美好的感觉;另一方面又作用于人的心理,从而拥有庄严、肃穆、安详的心境,久而久之,人们在祭祀和礼用时就自然地使用香料,香文化开始产生。从秦汉以后,香料的使用仍然没有超出先秦时期的礼用范围,但是香料的品种、产地来源和使用方法开始更加丰富起来。

  于是,随之而来用香的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其中焚香器具的变化最为深刻。比如汉代出现的博山炉,它在香炉中是非常有名的代表性器物,后人称其为“香炉之祖”。从博山炉的造型来看,它的炉体比以前更深,之所以要加深,就是因为要在炉内放置炭火去熏烧树脂类的香料。

  西汉时期,随着陆海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和南海诸地的香料开始输入中国。《史记·货殖列传》云:“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史记·集解》引韦昭曰:“果为龙眼、离支之属。”韩怀准指出,果布应为马来语K a p u r的对音,即龙脑。《后汉书·李恂列传》记载:“西域殷富,诸国侍子及督使贾胡数遗恂奴婢、宛马、金银、香罽之属,一无所受。”与此类似的记载还有《后汉书·贾琮传》:“旧交趾土多珍产,明玑、翠羽、犀象、瑇瑁、异香、美木之属,莫不自出。”从这些文献史料的记述中,可以得到汉代异域香料传入中国的信息,其中南海诸地为主要输出地。

  “汉唐以来,言香者,必取南海之产。”从广州发掘的400余座汉墓中,共出熏炉112件,而在洛阳烧沟发掘的220余座汉墓中,仅出熏炉3件,由此可以推断,不仅香料的来源地主要为南方,熏香之风也是由南向北逐步流传的。

  从汉代香具制作工艺和数量来看,熏香之风在汉代益盛。《汉官仪》记载:“女侍史挈被服,执香炉烧熏。”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香薰,就是用来熏香衣服被褥的物品。此墓出土的香料和香具,其中香料包括花椒、佩兰、茅香、辛夷、高良姜、姜、杜衡、蒿本、桂等香料,香具则包括香奁、香枕、香囊、熏炉。墓中出土的香料和香具数量多、品种齐全,说明香料的使用在汉初已经趋于成俗。而且汉代人已经意识到单品香的局限,转而使用多种香料配伍而成的合香。

三、魏晋时期(公元265-公元589)

  魏晋时期是异域香料的正式输入阶段,中国本土香料有逐渐退居其次的趋势。西晋代魏以后,一改曹操时俭朴的作风,皇族门阀阶层开始流行奢侈的生活,刺激着西域胡商的东行。从史实来看,这一时期有品种繁多的香料输入中国,见于记载的香料有鸡舌香、沉香、檀香、乳香、藿香、苏合香、迷迭香、龙脑香、甘松香、泽兰香等。

  《晋书·贾充传》中记载:“西域有贡奇香,一着人则经月不歇。”皇帝因此甚爱此香,将之赐给了贾充。贾充的女儿偷香赠给她的相好韩寿,贾充因此窥知女儿与韩寿私通,便将女儿嫁给了韩寿。这则故事暗示了即便在魏晋时期,虽然有香料输入中国,但是外来香料仍然不是寻常之物,所以韩寿偷香被贾充察知。贵族士大夫的青睐使得香料的使用范围扩大。一方面,香料继续发挥着香衣香室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外来香料的稀少,因此异香被视为士大夫竞奢斗富的特殊工具。《晋书·刘寔传》有这样的记载:“(刘寔少贫)及位望通显,每崇俭素,不尚华丽。尝诣石崇家,如厕,见有绦纹帐,裀褥甚丽,两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谓崇曰:'误入卿内。’崇曰:'是厕耳。’寔曰:'贫士未尝得此。’乃更如他厕。”刘寔的回答透露出香料在当时仍然极其名贵,只有少数皇族门阀士大夫才能享用。南朝著名医学家陶弘景认为沉香可以疗恶核毒肿。但由于沉香资源珍贵,市面上较为稀缺,所以一直没有作为药材大范围使用。

  汉代出现的合香配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曾将不同香料的不同特性类比当时的朝士,这说明他对这些香料的特性了然于心。这一时期合香配方的种类大为增长,用香风气在上层社会更为普遍,从王公贵族扩大到文人中间。如果说汉代香文化的整体风格是高贵与雅洁的话,那么这一时期的香文化则变得奢华和靡丽。祭祀用香仍然以营造庄严肃穆氛围和通神娱神为主,而世俗生活中的用香则由实用性、礼节性的香身净室演变为认同性的竞奢炫富。

四、隋唐时期(公元581-公元907)

  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更加通达的交通为中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有大量的外使和外商进入中国朝贡、经商,香料输入随之大兴。香文化开始有了一种从贵族文化向大众文化普及的趋势,而且也开始由较低层次的精神性追求(竞奢炫富)向较高层次的精神性需求(时尚审美)转变。经过大唐盛世的充分发展,香文化即将迎来它的鼎盛时期。

  在此期间,香料输入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庞大。据统计,葱岭以西地中海以东广大的西域地区输入唐代中国的香料有:旃檀香、郁金香、胡椒、荜拨、诃黎勒、豆蔻、阿魏、贝甘草、苏合香、安息香、龙脑香、龙涎香、乳香、没药等。《新唐书》里有洛郡望土、利州益昌郡、凤州河池郡、嶲州越嶲郡入贡麝香,台州临海郡贡干姜、甲香,永州零陵郡贡零陵香,广州南海郡贡沉香、甲香、詹糖香的记载。

  宗教的兴盛对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隋唐时期焚香之盛与宗教兴盛息息相关。道教斋蘸用香颇为讲究,蘸坛焚百合香、降真香等,不得烧檀香、安息香、乳香。道士使用的念珠也是用混合香料制成的。不止道教,佛教同样也有丰富的用香内涵。《旧唐书·懿宗本纪》记载:“上幸安国寺,赐讲经僧沉香高座。唐代法门寺地宫出土了为数不少的香料和香器,其中香料有乳香、檀香、丁香、沉香等,香器有香囊、香炉、香盒、香案以及手炉等。

  从汉代到唐代,人们的信仰与崇拜开始向理论完善的宗教方向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都已发展成熟,它们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深刻影响了人们用香的习惯。在当时人们逐渐发现,以沉香为代表的树脂类香料是如此美好,它们气味独特,来源稀缺。因此这类香料成为了皇家贵族的奢侈品,成为身份财富的象征。唐代的史料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建造沉香亭,用沉香做刀柄,打造车轿等等。

  从唐代开始,香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重要方面,在上层社会中,香的使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官员的升迁、比如上朝面君等等重要场合。有一种焚香的炉子叫先炉,它最早是用在佛教仪式中的,后来官员升迁之后都要手捧它在佛像前转圈敬拜。此外,大臣面君的时候,要口含积舌香,衣服要熏香,以表示臣下对君上的敬重。唐代的诰命出行,她们除了要在宽大袍袖的肘部放置香囊以外,在她们的步辇四周的柱子上也要悬挂香囊,所不同的是,这些香囊是金银制造的。比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球香囊,大小不一,外面是镂空雕花的球套,里面为一半圆形的装有香料的小香托,在行走的状态下,这个香球不管怎么晃动,里面的香托始终处于水平位置。根据当时的文字记载,街市中步辇行过,一路香烟。唐代这种繁盛、奢侈、高贵的用香方式,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也表明香从宗教领域转移到了人们日常的政治和生活领域。

  除了仪式之外,香料在日常生活中还被用来改善生活环境和空气质量,我们从唐代张萱的《捣练图》中就能很清晰地看到仕女手里拿着的香斗,正如同李商隐的诗句“金斗熨沉香”所描述的那样,当时在富贵人家,熨斗中已经开始燃烧香料了,用这样的熨斗去熨烫衣物,美妙的香气自然而然会留存在衣服之上。再如后世的熏笼,像一个倒扣的笼子,在里面煮上香汤,把衣服盖在笼上,用升腾的香气来给衣服熏香,我们从明代陈洪绶的《斜倚熏笼图》中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场景,所谓“斜倚熏笼坐到明”。

图片

斜倚熏笼图

  今天寺庙里面烧的线香,在唐代是没有的,当时人们把香磨成粉末状,用木质的阴纹的模具来压制香块,上面有美丽的花纹,在燃烧时点燃一端,顺序引燃,又称为香篆或香印。据考证这最初也是从寺院中发展起来的,后来进入百姓生活。当时又有百刻香,这种香体积巨大,上面压制有刻度,在燃烧时兼有计时的功能,能够全天候地燃烧,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用香方式。

图片

百刻香

(中国香都,彬达香文化创意园)

  同时,唐代的烧香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种更具有文化气息的隔火煎香,即在香炉里面点上炭火,再加上一个贵重材质做成的隔火,然后把香料放在上面,不用明火去烧,而用隔火去炙烤,如此一来没有烟气,只有香味,这是隋唐时代比较流行的品香方式,我们从很多史料、名人的诗句上都能看这样的记载,一般来讲是在文人的雅集和文人的书房内来进行的,是放在文人的鼻端去品鉴的。

五、宋元时期(公元960-1368)

  到了宋代,中国人的用香上升到了又一个高度。宋代是香料通过贸易传入我国的顶峰时期。宋代进贡的外来香料规模十分庞大。《宋史·太祖本纪》记载了泉州陈洪进贡“白金千两,乳香、茶药皆万计”,“吴越国王进郊祀礼金银、珠器、犀象、香药皆万计”。《宋史·陈氏世家》也有泉州陈洪入贡乳香万斤、龙脑香5斤的记载。《宋史·吴越钱氏世家》记有钱俶若干次进贡大量香料,如乾德元年进贡香药15万斤,又贡乳香两万斤,太宗即位贡香台、龙脑、檀香,又贡香药万斤、干姜5万斤。《宋史·外国列传五》记录了建隆二年,占城国王贡犀角、象牙、龙脑、香药、孔雀四、大食瓶二十;天禧二年,贡乳香50斤、丁香花80斤、豆蔻65斤、沉香百斤、笺香200斤。熙宁十年,注辇国王遣使贡乳香、瓶香、蔷薇水、木香、阿魏、丁香、龙脑。宋代入贡香料的品种和数量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宋香料的礼用范围也大致与前代相同,仍然是祭祀、宗教、葬礼以及宫用等方面。自唐宋始,宫廷生活中使用外来香料被作为礼制固定下来,在礼制规定的行为和场合中,必须使用香料,不能随意废弃。宋代百官赴景灵宫行香是朝廷的礼仪制度。《宋史·仪卫志二》记述宫中导从的仪仗队中就有“女冠二人,紫衣,执香炉、香盘”和“奉龙脑合二人,衣绯销金袍,并高脚幞头”等执事的介绍。

  宋时海上贸易极为繁荣,北宋于开宝四年(971年)在广州设市舶司,其中香料是市舶司的大宗贸易,也是朝廷经费的重要来源。《宋史·食货志下》云:“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为利博,故以官为市焉。”政府抽买香料以获利,甚至以此充作军饷。《宋史·张运列传》有记载:“户部所储三佛齐国所贡乳香九万一千五百斤,直可百二十余万缗,请分送江、浙、荆湖漕司卖之,以籴军饷。”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外贸易的畅通,香料开始普及至市井细民的生活。“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关扑香囊、画扇、涎花、珠佩。”关扑是宋代市民的一种赌博游戏,香囊用于关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香囊已成为宋代市民的常用之物。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记载,临安市民嫁娶迎亲时,男方送给女方的聘礼中就有“香球”。这表明香文化已经走下神坛,大众化意味明显。


  香文化已然渗透至宋人的日常生活,文人士大夫更是将用香、品香视为一件雅事,并开始出现了洪刍的《香谱》、陈敬的《新纂香谱》以及叶庭珪的《香录》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宋是中国古代香文化真正的成熟和鼎盛时期。

图片

曾氏众生香方

(中国香都,彬达香道博物馆)

  应该说自六朝以后,唐代文治武功强大,社会文化异常开放,传统文化中吸收了很多异域因素。但是到了宋代,我们又变成了一个文强武弱的社会。经过唐代大量物质文化的积淀,宋代这方面的积累已经非常丰富,因此必须对这些积淀进行自我吸收和消化。加之宋代的文人阶层迅速崛起,为这种消化与吸收提供了绝好的主体。就用香而言,宋人开始更多地接触到以前只在上层社会使用的香料,文人也更大范围地去使用这些高级香料,比如沉香等等。这从香文化的发展上来讲,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物质无论多么美好,它本身是没有精神和生命的,是使用物质的人群赋予了它精神和生命。在远古的时候,香被人们使用,仅仅是作为一种祭祀品;到了汉唐,香又是皇家的奢侈品;而到了宋代,因为文人的大规模使用,香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它同时兼具哲学性和思想性,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在宋代,中国的用香文化才真正得以成熟和完善。香席不再是贵族之间斗富的场景,而是文人在文房中鼻观参悟,感悟人生,修身养性的媒介,宋代奠定的这种文化基础后来一直影响中国上千年,直到现在,谈起我们中国文化还是这样一个层面:含蓄、深沉、内敛。就如同宋人的品香方式。

  从宋代开始,除了隔火熏香的方式,开始大量出现专为文人所使用的一些更完善的香器,其实唐代就已经有了一些圆形的装香的香盒,而宋代又出现了炉盒的搭配和炉瓶的搭配,开始出现了理香的香箸与香铲,宋人为品香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文人之间的雅集,比如传世宋画中的《西园雅集图》就有香的身影,苏轼、黄庭坚等人经常创作一些有关香的诗文偈子,比如苏东坡的四句焚香偈子:“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说的就是这个。宋代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富贵人家制香的职业,做香篆、做香丸、打香饼子。这也从侧面说明,香在社会上的普及。当时的文人阶层已经成为了民间的时尚风向标,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人们要追求风雅,向文人看齐,于是文人带动了用香的社会风气。宋人还开始了对香的高低进行品评,比如当时确定了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事实上真正使用的香料并不局限于此,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香料。

  元代,我国实现了大一统,与南亚、中亚的贸易往来,为元朝运回了大量的香料。《元史》中记载的香料并不多,目前已发现的有龙脑香、沉香、檀香、降真香、龙涎香和茅香。这些香料名称主要出现在《祭祀志》中,可见元代庙堂祭祀使用香料之丰富。

  元代基本上传承了宋代的香文化,只是在其中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粗犷元素,元代更加流行炉瓶等香具的配套使用。进入明代之后,香文化从广度上发展得更加广阔,经过短暂的异族统治之后,明代出现了一种强烈的汉文化回归的思潮,而它所能直接继承的就是宋,比如香器都在极力模仿宋代,出现了复古的鼎式炉、簋式炉、鬲式炉等等,甚至都要追求紫口铁足。但是由于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明代的用香文化还是和宋代有了显著的不同。它主要是在用香的深度与广度上有了发展。明代的用香贯穿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再像唐代用香专属于贵族、宋代用香专属于文人,明代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家家户户都在用香。我们根据明代留下来的大量画作和文字资料能够看到,几乎在任何的生活场景,都能在背景之中看到香炉出现,比如在官场的应酬中,在私宅的闺房里、花园里,任何地方都会有香炉出现。到明代,炉瓶盒成为固定搭配,明中期以后,被称为“炉瓶三式”,是家家户户都应该有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家就不像过日子的,可见,用香已经普及到了何种程度。香除了在这些正式场合出现之外,在人们的日常休闲生活包括一些很有情趣的事件中也能得到体现。比如说,对于读书的文人们来讲一个很香艳的场景就是“红袖添香夜伴读”。再有一些凄美的爱情故事,比如冒襄和董小宛,小宛早夭后,冒公子写诗祭奠,其中就提到很多两人一起品香的场景。

图片

红袖添香夜伴读

冒襄和董小宛

六、明清时期(公元1368-1911)

  明代是继宋代之后又一个香料朝贡的高峰时期。洪武三年,爪哇国王昔里八达剌遣使来朝,贡物中的香料有胡椒、荜拨、蔷薇露、奇南香、檀香、麻藤香、速香、降香、木香、乳香、龙脑、豆蔻、阿魏、没药、黄熟香、安息香共16种。洪武六年,三佛齐遣使贺正旦并贡方物,其中有肉豆蔻、胡椒诸香。洪武十年,淡巴国贡沉香、速香、檀香、胡椒。洪武十一年,百花国贡胡椒,彭亨国贡乳香、片脑、檀香、速香、胡椒。

  如果说明太祖拉开了明代诸番朝贡的序幕,那么明成祖则将诸番朝贡推向了高潮。明成祖时诸番朝贡的繁盛与郑和下西洋是密切相关的。永乐三年至宣德五年,郑和先后七下西洋,所到之处包括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旧称三佛齐)、浡泥、苏门答腊等三十余国。跟随郑和出洋的马欢等人著书说,郑和船队所到达的东南亚、印度洋沿岸诸国在历史上均是香料产地,香料是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支柱,它们非常欢迎郑和船队到来与之进行贸易。诸番国随使来明朝朝贡时,往往几个外国官员携带一点物品来华朝贡,随行的会有更多的商人、翻译官带着几船香料等番货,准备在民间交易。实际上,他们的主要目的就是朝贡之外的民间贸易。

  清代满族对于汉文化是崇尚的,他们在政治上大量地起用汉人,清代皇室对于汉文化的学习,对于汉文化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清代,从明代开始流行的“炉瓶三式”开始逐渐演化为一种纯粹的摆设和装饰品,甚至为了摆放的便利和美观而舍弃其本质的用途,比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的一套炉瓶盒香具,为了适合房间里贴墙的博古架摆放,它们被做成了半圆形,已经完全没有香具本身的实用价值,而成了纯粹的装饰品。用香在明清另一大革命性的改变,就是线香的发明,将香粉粘合起来,制作成棍的形状,使其运输、使用都变得极为方便,由此香更加大规模地进入百姓之家。

  中国在明清之际闭关锁国政策进一步确立,香料贸易也随之零落。而香料的使用范围仍然无出祭祀、宗教等礼用和日常使用之外,基本承前朝余绪。

七、最后的总结

(一)先秦

  祭祀用香与生活用香同时出现,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汤等做法已非常普遍。熏香风气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

(二)秦汉

  香文化初具规模,熏香风气在上层社会十分流行,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高规格香具,域外的沉香、苏合香、青木香等进入中土。早期道教也开始采用熏香、沐浴香汤的祭礼。

(三)六朝

  香料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合香得到普遍使用,熏香开始进入文人生活,道教和佛教也更普遍地使用熏香,形成了宫廷用香、文人用香与佛道用香三个发展线路。

(四)隋唐

  香文化长足发展,香品种类更加丰富,香成为礼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整个文人阶层普遍用香,香具也更加适于日常使用。

(五)宋元

  香文化进入鼎盛期,香已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香药大量进口,文人成为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文人不仅用香、制香,而且研究香药及合香之法。

(六)明清

  用香风气更加浓厚,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家家户户在用香,香具品种也更为丰富。

(七)当今

  香文化遭到断裂,香失去了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主要作为祭祀的仪式保留在庙宇中,香文化亟待匡正与振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