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香」中国香文化的历史脉络

 老刘tdrhg 2016-03-20

香伴随着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成长再到发展,一路走来,中华文明发展的道路上,香烟不断,甚至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化的骨子里。


蕙质兰曦 沟通神灵


香是怎么在中国出现的?追溯历史会发现,早在四五千年以前,比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就已经出土有原始的陶薰炉,这证明当时的先民已经有用香的习惯了。当时香料主要使用的是蒿、泽兰、蕙草等草本类植物,蕙质兰曦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据考古研究,当时香更多的是用于祭祀、供奉天地、敬奉鬼神等等神圣的仪式上。因为人们认为这些植物燃烧产生的香烟能够从地面升到天上去沟通神灵,而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道教和佛教,在它们的宗教仪式当中,烟雾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信徒们通过它来传递崇拜的信仰。
春秋战国时期,这些草本类植物除了用于祭祀之外,更多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在《诗经》、《楚辞》当中都能看到有关人们佩戴各种各样香草的记载。但是这种情况发展到汉代出现了改变。汉代疆域辽阔,很多蛮荒之地都成为汉朝的版图,除了可供燃烧的草本植物之外,南方热带雨林中出产的一些树脂类香料开始大量出现,比如檀香、沉香、龙脑等等。于是,随之而来用香的方式开始发生改变,其中焚香器具的变化最为深刻。比如汉代出现的博山炉,它在香炉中是非常有名的代表性器物,后人称其为“香炉之祖”。从博山炉的造型来看,它的炉体比以前更深,之所以要加深,就是因为要在炉内放置炭火去熏烧树脂类的香料。


皇家的奢侈品


从汉代到唐代,人们的信仰与崇拜开始向理论完善的宗教方向发展。这一时期,佛教和道教都已发展成熟,它们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深刻影响了人们用香的习惯。在当时人们逐渐发现,以沉香为代表的树脂类香料是如此美好,它们气味独特,来源稀缺。因此这类香料成为了皇家贵族的奢侈品,成为身份财富的象征。唐代的史料中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载,比如建造沉香亭,用沉香做刀柄,打造车轿等等。
从唐代开始,香渗透进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重要方面,在上层社会中,香的使用形式多种多样。比如官员的升迁、比如上朝面君等等重要场合。有一种焚香的炉子叫先炉,它最早是用在佛教仪式中的,后来官员升迁之后都要手捧它在佛像前转圈敬拜。此外,大臣面君的时候,要口含积舌香,衣服要熏香,以表示臣下对君上的敬重。唐代的诰命出行,她们除了要在宽大袍袖的肘部放置香囊以外,在她们的步辇四周的柱子上也要悬挂香囊,所不同的是,这些香囊是金银制造的。比如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银球香囊,大小不一,外面是镂空雕花的球套,里面为一半圆形的装有香料的小香托,在行走的状态下,这个香球不管怎么晃动,里面的香托始终处于水平位置。根据当时的文字记载,街市中步辇行过,一路香烟。唐代这种繁盛、奢侈、高贵的用香方式,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象,这也表明香从宗教领域转移到了人们日常的政治和生活领域。
除了仪式之外,香料在日常生活中还被用来改善生活环境和空气质量,我们从唐代张萱的《捣练图》中就能很清晰地看到仕女手里拿着的香斗,正如同李商隐的诗句“金斗熨沉香”所描述的那样,当时在富贵人家,熨斗中已经开始燃烧香料了,用这样的熨斗去熨烫衣物,美妙的香气自然而然会留存在衣服之上。再如后世的熏笼,像一个倒扣的笼子,在里面煮上香汤,把衣服盖在笼上,用升腾的香气来给衣服熏香,我们从明代陈洪绶的《斜倚熏笼图》中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场景,所谓“斜倚熏笼坐到明”。
今天寺庙里面烧的线香,在唐代是没有的,当时人们把香磨成粉末状,用木质的阴纹的模具来压制香块,上面有美丽的花纹,在燃烧时点燃一端,顺序引燃,又称为香篆或香印。据考证这最初也是从寺院中发展起来的,后来进入百姓生活。当时又有百刻香,这种香体积巨大,上面压制有刻度,在燃烧时兼有计时的功能,能够全天候地燃烧,这在当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用香方式。
同时,唐代的烧香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种更具有文化气息的隔火煎香,即在香炉里面点上炭火,再加上一个贵重材质做成的隔火,然后把香料放在上面,不用明火去烧,而用隔火去炙烤,如此一来没有烟气,只有香味,这是隋唐时代比较流行的品香方式,我们从很多史料、名人的诗句上都能看这样的记载,一般来讲是在文人的雅集和文人的书房内来进行的,是放在文人的鼻端去品鉴的。


鼻观先参 修身养性


到了宋代,中国人的用香上升到了又一个高度。应该说自六朝以后,唐代文治武功强大,社会文化异常开放,传统文化中吸收了很多异域因素。但是到了宋代,我们又变成了一个文强武弱的社会。经过唐代大量物质文化的积淀,宋代这方面的积累已经非常丰富,因此必须对这些积淀进行自我吸收和消化。加之宋代的文人阶层迅速崛起,为这种消化与吸收提供了绝好的主体。就用香而言,宋人开始更多地接触到以前只在上层社会使用的香料,文人也更大范围地去使用这些高级香料,比如沉香等等。这从香文化的发展上来讲,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为物质无论多么美好,它本身是没有精神和生命的,是使用物质的人群赋予了它精神和生命。在远古的时候,香被人们使用,仅仅是作为一种祭祀品;到了汉唐,香又是皇家的奢侈品;而到了宋代,因为文人的大规模使用,香被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它同时兼具哲学性和思想性,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说在宋代,中国的用香文化才真正得以成熟和完善。香席不再是贵族之间斗富的场景,而是文人在文房中鼻观参悟,感悟人生,修身养性的媒介,宋代奠定的这种文化基础后来一直影响中国上千年,直到现在,谈起我们中国文化还是这样一个层面:含蓄、深沉、内敛。就如同宋人的品香方式。
从宋代开始,除了隔火熏香的方式,开始大量出现专为文人所使用的一些更完善的香器,其实唐代就已经有了一些圆形的装香的香盒,而宋代又出现了炉盒的搭配和炉瓶的搭配,开始出现了理香的香箸与香铲,宋人为品香赋予了更多的内容,文人之间的雅集,比如传世宋画中的《西园雅集图》就有香的身影,苏轼、黄庭坚等人经常创作一些有关香的诗文偈子,比如苏东坡的四句焚香偈子:“四句烧香偈子,随风遍满东南。不是文思所及,且令鼻观先参。”说的就是这个。宋代甚至出现了专门为富贵人家制香的职业,做香篆、做香丸、打香饼子。这也从侧面说明,香在社会上的普及。当时的文人阶层已经成为了民间的时尚风向标,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人们要追求风雅,向文人看齐,于是文人带动了用香的社会风气。宋人还开始了对香的高低进行品评,比如当时确定了四大名香——沉檀龙麝,事实上真正使用的香料并不局限于此,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香料。


红袖添香夜伴读


元代基本上传承了宋代的香文化,只是在其中融入了一些少数民族的粗犷元素,元代更加流行炉瓶等香具的配套使用。进入明代之后,香文化从广度上发展得更加广阔,经过短暂的异族统治之后,明代出现了一种强烈的汉文化回归的思潮,而它所能直接继承的就是宋,比如香器都在极力模仿宋代,出现了复古的鼎式炉、簋式炉、鬲式炉等等,甚至都要追求紫口铁足。但是由于历史时期和社会环境的不同,明代的用香文化还是和宋代有了显著的不同。它主要是在用香的深度与广度上有了发展。明代的用香贯穿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再像唐代用香专属于贵族、宋代用香专属于文人,明代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家家户户都在用香。我们根据明代留下来的大量画作和文字资料能够看到,几乎在任何的生活场景,都能在背景之中看到香炉出现,比如在官场的应酬中,在私宅的闺房里、花园里,任何地方都会有香炉出现。到明代,炉瓶盒成为固定搭配,明中期以后,被称为“炉瓶三式”,是家家户户都应该有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家就不像过日子的,可见,用香已经普及到了何种程度。香除了在这些正式场合出现之外,在人们的日常休闲生活包括一些很有情趣的事件中也能得到体现。比如说,对于读书的文人们来讲一个很香艳的场景就是“红袖添香夜伴读”。再有一些凄美的爱情故事,比如冒襄和董小宛,小宛早夭后,冒公子写诗祭奠,其中就提到很多两人一起品香的场景。
清代满族对于汉文化是崇尚的,他们在政治上大量地起用汉人,清代皇室对于汉文化的学习,对于汉文化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清代,从明代开始流行的“炉瓶三式”开始逐渐演化为一种纯粹的摆设和装饰品,甚至为了摆放的便利和美观而舍弃其本质的用途,比如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宫旧藏的一套炉瓶盒香具,为了适合房间里贴墙的博古架摆放,它们被做成了半圆形,已经完全没有香具本身的实用价值,而成了纯粹的装饰品。用香在明清另一大革命性的改变,就是线香的发明,将香粉粘合起来,制作成棍的形状,使其运输、使用都变得极为方便,由此香更加大规模地进入百姓之家。
我们回顾历史会发现,香伴随着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成长再到发展,一路走来,中华文明发展的道路上,香烟不断,甚至已经渗透到民族文化的骨子里。这种情况直到西方的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出现式微。


先秦
祭祀用香与生活用香同时出现,佩戴香囊、插戴香草、沐浴香汤等做法已非常普遍。熏香风气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开来。


秦汉
香文化初具规模,熏香风气在上层社会十分流行,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高规格香具,域外的沉香、苏合香、青木香等进入中土。早期道教也开始采用熏香、沐浴香汤的祭礼。


六朝
香料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合香得到普遍使用,熏香开始进入文人生活,道教和佛教也更普遍地使用熏香,形成了宫廷用香、文人用香与佛道用香三个发展线路。


隋唐
香文化长足发展,香品种类更加丰富,香成为礼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整个文人阶层普遍用香,香具也更加适于日常使用。


宋元
香文化进入鼎盛期,香已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香药大量进口,文人成为香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文人不仅用香、制香,而且研究香药及合香之法。


明清
用香风气更加浓厚,上至达官显贵,下至普通百姓,家家户户在用香,香具品种也更为丰富。


当今
香文化遭到断裂,香失去了美化生活、陶冶性灵的内涵,主要作为祭祀的仪式保留在庙宇中,香文化亟待匡正与振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