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晓茜】雁过留声

 西岳文化 2022-02-14

文/高晓茜

雁过留声

雁雁摆绺绺,

十五黑了炒豆豆,

你一碗,我一碗;

把你憋死我不管。

这是八十多岁老妈孩提时的童谣,最后一句有点不雅,但雁阵的整齐排列,是留在人们心里永远不能忘掉记忆。

1

春节在忙碌中度过,今天有点空便约了孟秋姐一起去看望了王凌琴老师,在羌白南德村王老师的家里,我们相谈甚欢,吃了王老师精心准备的可口饭菜,我们便一起去了她家后院,忽然我看到天上几排鸟排着整齐的队伍,在空中飞过,人字排列,整齐好看,我说“看天上”,这时刚好从我们眼前经过,飞得很低,发出好听的叫声。“是大雁,多少年没见了,我的老朋友”王老师像个快乐的孩子欣喜地说。“我不认识”我说。“快拍照,我没带手机”孟秋姐催促着我。我匆忙掏出手机来,拍了几张,怎耐照相技术太差,加之大雁已逐渐离开视线远去,只留几张放大后才可看见大雁的照片,让人好生遗憾。

2

回到家,把照片放大,让老妈看了一下,老妈说,过去雁多得很,冬季天寒地冻时,她会和关系好的几个伙计去黄河滩拾雁屎,给猪当食吃。大雁的主要食物便是青小麦叶,拉出的雁屎的主要成份也是小麦叶,拾到的雁屎,用开水一烫,拌点麸皮,成为冬日养猪的主要食材。那段岁月里家家户户都养猪,二三月逮个小猪,进入腊月卖了补贴家用和过年用,一个猪养一年。

妈当时可能就是四十出头的年纪,她说当时都是老式飞鸽自行车,前面有横粱,她学骑自行车一直从后面上去骑,不会从前面上自行车,后面放上体积庞大的麻袋,她根本不会骑,也胆小,所以她一个人没去拾过,因为即使拾得了也带不回来,只有等到爸休假回来去。

春节时爸的假期多些,她都记得,好几年春节除掉初三家里待客不去外,她都和爸还有村上好几个人一起,去黄河滩拾雁屎。

3

早上四五点,天还没亮冷飕飕地,爸和妈便起床,一人骑一个加重自行车,用个布袋子装上几个馍,妈的自行车前面挂一个笼,爸的自行车挂一个笼,自行车后面用绳子把麻袋绑好,出门,叫上前一天约好的几个人,便出发了。

也不记得从哪里到哪里,妈只记得那是个土路,土路的方向是顺河而下,河转弯,路转弯,路也不平,疙疙瘩瘩地(我想的路线可能是伯士-吴王-辛庄-广济-朝邑-赵渡),妈记不住,只记到赵渡,过了赵渡的一个破城门,便到黄河滩了。

这时天已大亮,一望无际的麦田映入他们的眼帘,整个黄河滩就是他们几个人的天下,顺着麦田的方向,向前走着拾着,都是年纪相仿的,话题自然能聊到一起,说笑着,热热闹闹地拉着家常,早已忘掉了天气的寒冷。

4

黄河滩雁多,雁屎多得很,只拾干的雁屎,很轻也好拾,一堆堆地,一坨坨,一会会就拾满一笼,爸和妈就把笼里雁屎倒到麻袋里。大约到两三点的时候,三大麻袋的雁屎拾满,爸细心的用绳子分别绑到车后座上,妈把两个笼挂在自行车头前,叫上来时的伙伴们,相约回家去。

期间,和妈特好的伙计明霞也和妈一样,不会从前面上自行车,可她胆大些,后面绑上体积庞大的麻袋,让别人给她把车子先抓住,她骑到车上,脚踩上自行车脚踏,一使劲自行车便能骑着走,一路不敢停一下,因为停一下便要人再次帮忙上自行车。妈说原来人都心好,巷里人一路都随着她走,不离她的前后,怕她在路上有所闪失。快到家时,都会喊着,让她到家门口想下来时说声,他们好帮忙让明霞姨下自行车。

有时间便相约一起去拾雁屎,这份差事有时会持续到二月底。

5

曾听人说每年的秋冬季,大雁从寒冷的北方(西伯利亚)飞向我国,等第二年开春,天气转暖,他们又要飞回遥远的北方(西伯利亚)产卵。大雁虽然看起来有许多只,可他们是以家庭为单位的,通常都是一对一对的,落单的就叫孤雁,一只雁一辈子只会找一个伴侣,如果自己的另一半死了,这只雁将终生不会再找其它伴侣了,落了单的雁通常会在雁群休息的时候充当守卫…

老妈说,大雁聪明得很,在一往无际的黄河滩,虽然雁屎很多,但他们在拾雁屎的过程中,从没见大雁,听人说,雁怕人,也很有纪律,专门有个放哨的,这个放哨的,可能就是失去伴侣的孤雁了,雁群一排排地吃着麦苗,一旦放哨的雁发出有人来的信号,他们便很快飞起,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快得太太。

6

“大雁小燕不见面”,春暖花开的时候,大雁便一字排开,飞向远方去。“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一年一年地,就在这大雁归去小燕归来,大雁归来小燕归去中,年复一日地交替而过。

日子也在随着岁月的流逝,周而复始地,在人们的脸上刻下无数道皱纹,那点点滴滴的往事,在老妈的念叨中留下深深的痕迹。

嘠,响亮的雁声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荡,当然还有父母辈那些让人难忘的艰苦岁月,永需铭记。

作者简介高晓茜,渭南市作协会员、大荔县作协会员,偶有文章发表纸媒和网络平台。喜欢简单生活,想用简略小笔,书写世间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