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读中医书?

 人老颠东 2022-02-14

如果有中医有兴趣,想读中医书,但不知道如何去读。那么,本文即是为此而写,希望能指条明路。

作为一个中医人,实在是非读书不可。我在《一个中医人谈读书》一文中谈到:“我之读书,纯粹是喜欢书。读书是一种享受,这种享受让人欲罢不能。自从开始学会识字以来,我的人生从来没有离开过书。寂寞时,书就是伴侣;愉悦时,书就是朋友。”

我相信,每个人都喜欢读书。因为书中有无穷无尽的美妙、思想和智慧,值得我们去欣赏、学习和领悟。

有读者朋友问,自己不是中医人,但对中医有兴趣,想读中医书,又当如何去读呢?希望我能提供些建议。

一、尽量读经典

作家王火说:“人的生命有限,而书的数量无限,不能用有限的生命来读无限的书,应当用有限的生命来选读有限的好书。”

想学中医,那就要学原汁原味的纯中医。哪里有原汁原味的纯中医呢?我的观点是,经典里有。

凡是经典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的洗刷,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被一代一代的读书人争相传阅过。这样的书当然是好书。中医经典亦是如此。

这里所讲的中医经典,不完全指四大经典,也包括历代医家的一些著述。比如,清代医家陈修园的著述就非常经典,其医理分析地非常透彻,且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文笔也非常优美。再如,《医宗金鉴》,亦属于此类的书。

我自己的体会是,越是读经典,越容易浸染和熏陶自己的中医修养。坚持读一下,慢慢地中医水平就提升了。

当代哲学家周国平劝勉读者要读经典书籍,并且要把功夫下在读原著上,直接向大师学习,少读甚至不读那些第二手、第三手的所谓心得、解读、教辅一类的书。“在名著的范围内,你会有一个尝试和选择的过程。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非最好的书不读,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周国平的话也完全可以应用于读中医经典,道理是相通的。

二、用恭敬的心去读中医书

为什么要读中医书?当然是想获得书中的关于生命和健康的知识,从而找到疾病康复的方法。那么,我们就要对中医有信心,对所读的书有信心。有了信心,才能生出恭敬心。然后才能用恭敬心去读中医书。

读中医书最忌带着挑刺的眼光,看着这也不对,那也不对。这样读书,其实很亏。不但自己心累,而且根本学不到任何东西。

何必如此呢?我的建议是,不妨对中医产生信心。有了信心,也才有读进去的动力,才会有所收获。周国平说:“要把自己的生活当作正文,把书籍当作注解……以一颗活跃的灵魂,为获得灵感而读书。”这个方法值得学习,简单来说,就是从书中找到灵感。而灵感源于信心。

有人说,正因为没有信心,所以才去读书的。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信心而读中医书,其收获远不如带着信心读更大。

三、多读古代医家著述的书

市面上可以找到的中医书很多,既有今人的,也有古人的。我的建议是,尽量多读古代医家的著述。为什么呢?

一则,读有水平的中医人的书。

什么样的中医人算是有水平呢?我的观点是,对经典掌握透彻,且有数十年临床经验的,一定是水平高的。要读就读这样的医家所著的书。比如,东汉的张仲景、唐代的孙思邈、宋代的许叔微、金代的刘完素、明代的李中梓、清代的叶天士等等,这些都是理论与实践双优的大家,其著述当然水平很高。

有人说,不喜欢读古文,看不懂。我的观点是,就中医书而言,如果用心去读,还是很容易看懂的。一方面,古人的书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是经过了一代又一代,被很善于读书的人选出来的。其书肯定是好书;另一方面,古人的书文笔优美,值得细细琢磨,反复体会。事实上古代医家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学功底,其写作时很注重文风,写得精练明白。

正如周国平所说,“你可能是因为没有去读所以觉得难,当你去读了就会发现其实并不是那么难。”这也愿意把这句话送给所有害怕读中医古书的朋友。

二则,今人的中医水平不如古人。

俗话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极言秀才学医易精。为什么呢?中医属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分支,掌握了传统文化,无形之中就为学习中医奠定了基础。况且,中医也是一门人文学科,并不需要多少理科的思维,更需要形而上及取类比象思维,而秀才恰好具备人文修养。

今时有秀才修养的中医人太少了。试想,人文修养尚且不及古人,其中医水平又如何能与古人比肩呢?

四、拒绝读平庸的书。

前不久我在当当上买了一本当代某医家的著述。看当当网页的宣传,似乎颇有水平,但买来一看,却是惨不忍睹。且不谈其临床水平,只就其写作的水平就差的不得了。

我好读书,我愿意读尽天下的好书。我总是想,天下有如此多的优秀的中医书,为什么要看这种写作水平极差的书呢?

进一步说,拒绝所有平庸的中医书。我们要读好书,好书有如圣贤,近朱者赤。人生时间短暂,为什么要把功夫浪费在读垃圾书呢?!

周国平说:“不走弯路,直奔大师。一个人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其实跟自己的精神成长关系非常大,可以说你吸取了什么样的营养,你的精神就会长成什么样的状态。”这话极有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就读中医书而言,建议尽量读那些历代医名显赫的中医人的著述。这样的中医人极多,事实上历史上的好的中医书多不可胜数,我们此生根本就读不完,又何必去读当代的一些垃圾中医书呢?!

四、边读边记录

为什么要记录呢?我的观点是,通过记录来帮助回忆。毕竟,读书是为什么将来有用。对于精彩的段落和文字,应该记录下来。或者,对于读某书的一些心得体会,也要记录下来,便于总结提高。

周国平说:“无论是引起我的痛苦还是快乐,都有价值的,都会让我的内心更丰富、更敏感,促使我去思考问题。通过写日记,把我的那些外部生活转化成内心的财富。写日记的人,生活中会更加细心、投入,他会知道哪些事情是更有价值和意义的。”

我的观点是,写日记即类似于读书笔记。坚持写读书笔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事实上我每天所写作的文章(包括微博、长微博和头条文章)都是我的读书笔记。我读而有所感,有所悟,就记录下来,稍微整理一下文意,使文笔连贯些,即成了一篇篇的文章。

在记录读书笔记时,我们是完全自由的,可以只写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当然也不用为我们不感兴趣的题目绞尽脑汁。如此记录读书笔记,既没有要求,也没有规范,只是想写就写,怎么写都行。

如何才能提高读书水平呢?我的建议是,坚持每读一本书,就写写读书笔记。可以多写,也可以少写。当然建议多写,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记录。这样坚持地久了,慢慢地形成了习惯。这样做的好处是,何日读了某书,有何种收获,对自己有哪些促进,都可以在笔记中找到答案。坚持下去,中医素养自然就提高了。

小结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人人都在生活,好像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但是实际上每个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只能按照他的内心世界的限度来看世界。”对于我们喜欢中医的人而言,我们的人文素养是丰富还是贫瘠,我们的内心是仁爱温柔还是粗鲁低俗,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是敬畏还是蔑视⋯⋯或许都能归结到一件事——你爱不爱阅读,你如何阅读。

我的观点是,阅读不但改变人生,亦改变我们中医人的人文素养。读好书,不但能提升我们的格调、气象、境界,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我们的中医素养,让我们更热爱中医,更有一颗仁爱慈悲之心,更愿意去做利他的事情。我认为,如果读书读到如此境地,即算是会读书了。

最好以周国平的一段话来结尾:“人生价值归根结底取决于精神生活的品质,即精神素质,而阅读是提高精神素质的主要途径。阅读让人充实、让人高贵、让人优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