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衡阳日报:文采自能照千秋

 稼穑居 2022-02-14

传檄未必定千里,文采自能照千秋

王兆贵

  陈琳以文笔立身,在东汉文坛赫赫有名,荣膺“建安七子”之列。除诗词歌赋外,陈琳尤为擅长章表书檄,文气贯通,笔力遒劲,风格雄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一再予以肯定,称陈琳的檄文“壮有骨鲠”。

作为古代文书,檄本来是刻写在长条竹木简上的公文,后来专用于声讨类文告。司马迁在《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有云:“诚听臣之计,可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定。”这说明,檄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在精神层面的作用不可低估。所以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前有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后有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亦称《讨武瞾檄》),都是古代优秀檄文的范例。难能可贵的是,这两篇檄文,都得到了传檄对象的赏识。可见,文采的魅力有时能超越阵营的敌对。

阵营是特定时局分化的结果,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文采是个体才华的突出展现,天下公认,历久弥新。传檄未必定千里,文采自能照千秋。历史上那些开明的王者,通常是胸怀大格局的智者。在他们眼中,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唯恐对手不能为我所用,不恨对手曾经对我不恭。曹操麾下人才济济,诸如郭嘉、荀彧、荀攸、司马懿、程昱、张辽、曹仁、夏侯渊、于禁、徐晃等,个顶个都是谋士和将才中的高手,这同他辨才、猎才、敬才、惜才、用才的胸襟密不可分。正如他先后发布的“求贤令”以及在《短歌行》击节而叹的那样,“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汉灵帝末年,陈琳曾任大将军何进主簿。何进为诛宦官而召边将入京城洛阳,陈琳谏阻,何进不纳,终致动乱,事败被杀。董卓进京后,自恃救驾有功专断朝政,肆虐洛阳。袁绍与其不和,遂奔冀州,另立门户,成为讨伐董卓联盟的盟主,一时间名声大噪,众豪杰纷纷依附。当其时,避难冀州的陈琳,走进袁绍幕府。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官渡之战爆发前夕,陈琳为袁绍撰写文告,传檄天下,意在晓谕时任豫州刺史的刘备,齐心协力,共同讨伐曹操。这篇被后世冠为《为袁绍檄豫州》的文告,语多骈偶,文采斐然,颇有呼风唤雨、推波逐浪之气势。裴松之在《三国志》的注解中说,曹操患有偏头痛之疾,这天正好发作,卧读陈琳檄文,忽然坐了起来,头也不痛了。后来,“檄愈头风”遂成典故,有诗赞曰:我爱陈琳工草檄,居然解愈头风疾。这篇檄文在把握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与士大夫心理方面,还算比较准确,能够引起共鸣,但在措辞上,却多有人身攻击,什么刺耳说什么,哪壶不开提哪壶。陈琳在指斥曹操不仁不义的同时,连同曹操的祖先都不放过。

  陈琳原以为袁绍是明主,跟他干能成气候,孰料袁绍前期风头尚劲,后期渐趋下风。建安九年(公元204年),袁氏终因内讧而致邺城兵败,陈琳为曹军所俘。曹操一见,劈头就问:“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你当初为袁绍起草书檄,只需开列我的罪状就可以了,为何还要株连我的父辈祖辈?陈琳呢,连忙躬身请罪,无可奈何地说,形势所逼,形势所逼,就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曹操深爱其才而不咎,让他与阮瑀共同掌管记室。自此,军国书檄多为陈琳和阮瑀所作。曹操批阅陈琳的书檄,有时竟不能为之增减一字。

在我国古代,真正有磁场的能量,应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实力雄厚让人宾服,位高权重让人臣服,文韬武略让人佩服,高风亮节让人信服,真才实学让人诚服。曹操爱才若渴,能够不计前嫌接纳陈琳的胸襟,历来为人称道。

附注:本文发表在《衡阳日报20222132文苑,责编胡建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