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
概念 | 指机体在致热原( ogen )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
发病机制 |
致热原性发热 | 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
外源性致热原 包括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产物、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某些类固醇物质、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外源性致热原多为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而是通过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原而致热。 |
内源性致热原 又称白细胞致热原,如白介素(IL-1 )、肿瘤坏死因子( TNF )和干扰素等。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上升,引起发热。 |
非致热原性发热 |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颅脑损伤、出血、炎症等。 |
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 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
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 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
病因 发热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以前者多见。 |
感染性发热 | 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 |
非感染性发热 | 如吸收热、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 |
临床表现 |
发热的分度 | 分低热(37.3~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 |
发热的临床过程及特点 | 发热的临床过程分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 |
热型及临床意义 |
热型 | 特点 | 临床意义 |
稽留热 | 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至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
弛张热 | 也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39℃,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 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
间歇热 |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至数天,如此高热期和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
波状热 | 体温逐渐上升至≥39℃,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 | 布氏杆菌病 |
回归热 | 也称周期性发热,体温骤升至≥39℃,持续数天后骤降至正常;高热期和无热期各持续数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 | 回归热、霍奇金病 |
不规则热 | 发热的体温曲线无规律 | 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
诊断思路 |
发热 | 病程 | 急性高热 | 感染性疾病、长期发热的早期 |
长期发热 | 感染性疾病、肿瘤、结缔组织病 |
慢性低热 | 器质性低热、功能性低热 |
热型 | 稽留热 | 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伤寒高热期 |
弛张热 | 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 |
间歇热 | 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
波状热 | 布氏杆菌病 |
回归热 | 回归热、霍奇金病 |
不规则热 | 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