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波螺油子:街道仪式感与文化符号

 阳光沐浴_77 2022-02-14

作者  米荆玉

碧海潮生是故乡——青岛100个故事连环话

第五部分 城市景观

在青岛,波螺油子与蛤蜊、扎啤等构成了最强烈的本土文化符号。游客在青岛,可以遇见以波螺油子命名的剧团、波螺油子为招牌的饭庄、波螺油子为标题的书籍;对于本地人来说,“波螺油子”跟港式菠萝油没有任何关系,它指的是一段九次弯折、落差十米的马牙石小路,这段路当年在落雪天让行人头疼不已,但是拆掉之后它在人们记忆里获得了永恒,成为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如今在市南老城区遇见残留的波螺油子路面,那种触感和痛惜也是本地人才有资格反复摩挲的。

《青岛往事(波螺油子)》金步松 画

城市本土的文化传说,模糊、含混本身就是其魅力的一部分。现存多个版本的解释中,“波螺油子”里的“波螺”公认为是本地人对海螺的称呼,“油子”是“肉”的谐音,“波螺油子”被认为是“海螺肉”的一种演化称呼,它指代的是道路曲折往复、螺旋上升的形态,酷似环状累叠的海螺肉。在比较宽泛的学者看来,“波螺油子”泛指老城区那些由马牙石铺设而成的老路,人们现在仍然能在浙江路天主教堂西侧、苏州路北段找到部分波螺油子路面;而在比较严格的本地学者看来,“波螺油子”指的就是老胶东路,它自西向东九次弯折,五米宽的路面在扭曲间将胶州路、热河路、莱芜路、莱芜二路等连接起来,所以也有说法认为,“波螺油子”最早应该写作“波螺扭子”。

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修筑了几十条马路,其中在热河路与莱芜一路之间的是一条自南而北的喇叭口大沟,即波螺油子的雏形。国民政府1922年收回青岛,大约两年后,以马牙石铺成的波螺油子出现在市民脚下。波螺油子由杵状马牙石“钉”成,马牙石多用于欧洲老街道,它表面上看是一个小方石头,实际上是一根长条锥型石条,越踩越实,坚固不开裂,经过多年踩踏后表面被磨得溜滑,雨天甚至能泛起“油彩”,月下则泛起淡淡的碎光。阴晴雨雪,波螺油子在本土孩子的记忆里别有一番意趣。

作为百年老路,波螺油子最为精彩的是它的仪式感。在研究者看来,地势落差最大的苏州路至热河路地段,是真正意义上的波螺油子。由低洼处的平民区到波螺油子顶端的商业区经历九次转折,上行途中屡屡经历反折,上坡的仰视,下行的俯瞰,路的尽头热河路上都市繁华扑面而来;而归途则一步步迤逦而行,坡势陡峭,石墙盘旋,弯弯曲曲归回万家灯火。波螺油子长度不过五百多米,上下却是两重天,这种属于百姓生活的仪式感,也让它成为青岛街道建筑文化的图腾。

波螺油子两侧散布着青岛最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红瓦老房子与马牙石路面构建了标准的老城街道美学。六中的老毕业生、医院的职工、外地赶来的写生者、小商小贩在这条街上摩肩擦踵。1996年,摄影家吴正中在波螺油子抓拍到了一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雨后的马牙石泛着苍老的柔光,与稚嫩活泼的女孩形成了鲜明对照。2001年,青岛快速路一期工程动工,胶东路的波螺油子一部分被拆除,一部分被迁移;老城区各处散落的波螺油子引发摄影家和老青岛人的幽思,这位“波螺油子女孩”成为老城极具代表意义的影像符号,多年来不断有摄影爱好者和热心网友追寻她的下落——她像是一段失落的传奇,把波螺油子这个珍贵的符号具象在人们眼前。

城市文化热潮兴起后,关于青岛文化符号的打捞、修复、重塑成为文化界的热门话题,《青岛符号》《青岛蓝调》等热门书籍也勾起了众多写作者关于青岛老城区的私人记忆。2013年,“波螺油子女孩”终于现身了,1996年被镜头抓拍到时她刚从幼儿园毕业,如今她已经是复旦大学的研究生了。保持原貌对人与物来说都很奢侈,老城里的波螺油子为海内星散的青岛人保留了追忆的暖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