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医学自《黄帝内经》开始有了理论框架,人与自然万物一样是有阴阳之气构成的,同样的也与万物一样阴阳各自有分。而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讲到所谓的“三阴”“三阳”,真实地与人体的病理机制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 《伤寒论》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的各种病症,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病。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所谓的“三阳”是指太阳、阳明、少阳;“三阴”是指太阴、少阴、厥阴。 太阳是指阳气最强大,阳明次之,少阳最弱;太阴是指阴气量最大,少阴次之,厥阴最甚。 《黄帝内经》所提到的,自然界中“昼为阳,夜为阴”,阴阳可以各自候主相应的时辰和自然变化。 1.太阳病,病位最浅,在人体表。与人体的足太阳膀胱经、膀胱、体表营卫有所涉及。主要的证候变化就是风寒伤及体表,阳气奋起抵抗,但是也会出现邪气循经入里,出现气化不利的蓄水证和血热互结的蓄血证。 2.阳明病,病位在胃经、胃肠,这时候邪气开始入里化热,会出现两阳相争的大热、大实证。 3.少阳病,病位在胆经、胆和三焦,邪气在经脉会转寒,在脏腑会化热,如果邪气再往里传的话,就会化为阴证。 4.太阴病,病位在脾经、脾脏,是阴证初起,主要表现为虚寒证。 5.少阴病,病位在心、肾经及心、肾脏,这时候疾病已经涉及到人体的阴阳根本,是阴证的危重期。 6.厥阴病,病位在肝经,肝及心包,如果病邪传至此处,已经是阴证的终末期,最终会出现阴盛阳绝的死证。 总结【六经】👇 三阴:太阴脾,少阴肾,厥阴肝 三阳:少阳胆,阳明胃,太阳体表 👉 三阴寒症: 【癌症】即 寒入脾肾 已达厥阴肝经…… 👉 寒入少阴:即寒已进入肾 1⃣️ 人体的第一层防御系统:太阳经(小肠经-膀胱经) 2⃣️ 人体的第二层防御系统:阳明经(大肠经-胃经) 3⃣️ 人体的第三层防御系统:少阳经(三焦经-胆经) 这就是张仲景划分三阴和三阳的依据。太阳-阳明-少阳是人体积极防御的三个正面战略。 下面的太阴-少阴-厥阴是人体体质不良,能量下降,反应无力,病情层层深入的消极防御战略。 4⃣️ 人体的第四层防御系统:太阴经(肺经-脾经) 5⃣️ 人体的第五层防御系统:少阴经(心经-肾经) 6⃣️ 人体的最后一层防御系统:厥阴经(心包经-肝经) 通过以六经辨证为指导观念,结合现代人的生活工作环境、生活习惯、饮食起居习惯,总结出现代人有三大体质:脾肾湿寒、胆胃上逆、气血亏虚!这三大体质影响着99%以上的人群健康。 体质不是病,但可以引发成百上千种病,防未病是中医的核心和精髓!调理好体质,就可以预防多种疾病的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