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家尽枕河

 苏迷 2022-02-14
《姑苏晚报》2022年02月14日 B07版

  林国熙

  一条小河,波光粼粼,粉墙黛瓦,鳞次栉比,倒映水中。岸边台阶,门前码头。座座拱桥,横跨小河。乌篷船满载着各色货物,柴米油盐酱醋茶,应有尽有,叫卖声此起彼伏,买主推开窗户,把吊篮下垂到船上采购。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小桥,流水,人家,这就是苏州人的生活写照。

  苏州水系发达,河湖密布。清代乾隆年间的名画《姑苏繁华图》,展示了当时阊门至枫桥依水而建的十里长街万商云集的盛况。

  乌篷船是古代苏州人的重要交通工具。每户人家都临河而居,都有一个码头,都有一条船,而富贵人家更有私家码头。同里陈御史府有一个码头,在私家庭院内河里,用木栅栏与外面河道隔离,内河中间还造有一座精美的小拱桥。

  这些水系、乌篷船、古老的房子,均积淀成为文化。

  如今,徜徉在苏州古城区的街道,可以重温古老的画面,可以聆听历史的声音。

  到苏州园林,你会发现,苏州园林都有假山和池沼。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中写道:“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也得益于水。

  踏着古老的石板路,在平江历史街区漫步。小河两岸的石拱桥诉说着久远的年代,桥头古香古色的小楼,传出慢条斯理的苏州评弹。我是特地过来喝茶听评弹的,在街上图书馆旁边的一家评弹剧场,买了一个中间三排的状元雅座。刚开始苏州弹词有字幕,腔调缓慢,但往往尾字干脆利索。旁边的老头老太眯着眼睛,似乎在闭目养神。之后,苏州评话没有字幕,老苏州人时不时附和着,而游客们却逐渐散去。

  在同里,景区H型分布的小河上,拱桥密布,乌篷船载着游客,船夫一手扶着系在船桨与船沿之间的绳子,一手上下轻快地摇着船桨,灵活穿过船与船之间的缝隙。饭店在三叉河旁依次排开,桌子摆到了河岸上,这样就餐自然是赏心悦目。一只小船上,两侧船沿站着两排鸬鹚,课本上《鸬鹚》一文描写鸬鹚捕鱼的桥段,令几代人印象深刻,精明的船家打着这个噱头招揽生意。同里有过三桥的结婚习俗。在婚礼上,新郎背着新娘过第一座桥,然后抱着新娘过第二座桥,最后牵着新娘的手过第三座桥。

  七里山塘,临河咖啡馆,小伙子姑娘们,坐在河边的座席上玩着手机,享受悠闲。横七竖八分布的15座拱桥把星罗棋布的河道联通起来。七里山塘,起于阊门,终于虎丘。唐时山塘的路况很差,路面狭窄,缺少桥梁,百姓往往不得不蹚水过河,去虎丘的路迂回曲折,艰涩难行,沿途河道多有淤塞,常有水涝发生。时任刺史的白居易下令凿河修路,葑土筑岸,间植“桃李莲荷数千株”。自此,苏州就有了这条美丽的水街——山塘街,人们从阊门到虎丘,不仅可以步行、骑马、坐轿,还可以乘船,非常方便。

  寒山寺因张继的诗而名声大噪,枫桥夜泊成为一个亮点。寒山寺旁的京杭大运河上南来北往的大船,续写着昔日漕运的繁华。

  金鸡湖畔的苏州工业园区,临湖矗立着“大裤衩”,枕河人家在这里嬗变为环湖的工作生活,续写苏州千年的繁荣昌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