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圣沙蒙”坦克 提起一战坦克,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总是英国的马克Ⅰ型坦克系列和法国的“雷诺”FT-17坦克。尤其是法国的“雷诺”FT-17坦克,由于其首次采用了战舰上广泛使用的旋转炮塔,开创了坦克设计的伟大先河而被载入坦克发展史册。 也因为“雷诺”FT-17坦克的成功,一直到到1940年德军发动法国战役入侵法国时,法军还装备着大量的“雷诺”FT-17坦克,数量足有1560辆之多。 但是,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法国“雷诺”FT-17坦克,而是“雷诺”FT-17坦克的先辈,拖拉机底盘配意大利炮、不像坦克更像自行火炮的法国奇葩坦克:圣沙蒙坦克。 ![]() 拖拉机被广泛应用在火炮牵引上,为坦克诞生提供了灵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内燃机技术、装甲和履带推进技术和火炮技术等都已基本成熟,因此在1903年法军就已经开始捣鼓如何将火炮装上移动车辆和拖拉机了。 1903年,法国第6炮兵营的几个军官就搞出了一个新玩意儿:一辆装载一门75毫米野战炮和3名成员的炮车,并将其命名为“自行式火炮”,有了它,就可以为前线步兵提供强大的伴随火力支援,必将战无不胜。 可惜想法太过超前,法国将军和军事专家们并不认为这玩意儿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将其直接否决,他们的脑子里依然坚持传统陈旧的炮兵轰、骑兵冲、步兵扫尾这样的制胜之道,有那闲工夫折腾新玩意儿,不如多生产几门大炮。 ![]() 火炮长在左脸的“施耐德”坦克,清晰可见车头铁丝网切割器 但一战狠狠地抽了这些军事专家和将军们一耳光,堑壕、机枪和铁丝网组成的血肉磨坊不断吞噬着交战双方的有生力量,令西线的法军每前进一步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惨烈的画面不断警醒着法军中的有识之士,最终在第6步兵师的炮兵指挥官艾斯丁尼主导下、法军总司令霞飞支持下,1916年1月5日,以美制“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为底盘、配备1门37毫米火炮和2挺机枪的“艾斯丁尼拖拉机”正式面世。 因为得到霞飞支持,“艾斯丁尼拖拉机”很快投入施耐德工厂进行量产并得到400辆的订单。量产后被正式命名为“施耐德”CA-1坦克,其37毫米火炮也被更换为更强劲的75毫米9.5倍径短身管火炮。 ![]() 越野中的“施耐德”,莫名萌感 但“施耐德”的问世却得罪了法国政府部门“汽车技术服务部(TAS)”,因为“施耐德”的研发和量产直接绕过了他们,TAS负责人莫雷特将军大为光火。1916年2月2日,莫雷特将军决定由TAS出面研制一种更大更强的坦克。 在莫雷特的巨大压力下,负责设计的福谢中尉在当月16日便制成了新式坦克的样车,并很快获得肯定投入量产。与“施耐德”坦克一样,新式坦克也获得了400辆的订单,计划到1917年11月完成交付。 新式坦克投产后,军方以坦克生产厂家:施耐德子公司FAMH铁厂所在圣沙蒙市为其命名,将其正式命名为“圣沙蒙”突击坦克。 ![]() “圣沙蒙”剖视图 “圣沙蒙”外观呈船型,车体为箱式铆接结构,车身长7.91米,加炮管总长8.83米,宽2.67米,高2.34米,重23.4吨,采用加长版“霍尔特”履带式拖拉机底盘,履带宽500毫米,接地长3.01米。 动力系统首次采用克罗切特-考拉度电传动系统,由装在车体中央的一台90马力的潘哈德四缸汽油机驱动的发电机提供电力,驱动两台电机带动履带,最大公路速度8.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59千米,最大越壕宽度1.8米。 车体后部和两侧各开一门方便乘员上下,车组乘员9人,车长、驾驶员、炮手、装填手和机械师各1人,机枪手4人,比“施耐德”多3人,其中机械师还兼副驾驶员和预备乘员。 驾驶员在坦克前部左边,炮手和装填手在中部,1名机枪手在右边,驾驶员右后方是车长,其他几名成员分布在发动机和左、右、后三个机枪阵位上。 为了获得更好的驾驶视野,驾驶员位置被布置得很高,可以直接从2.34米高的车身上探出身子驾驶,因此很多军迷戏称,要是遇到手持钢刀的凶猛敌军,“圣沙蒙”的驾驶员恐怕要被敌人斩首。 ![]() 行进中的“圣沙蒙” “圣沙蒙”正面装甲11毫米,后增加一层8.5毫米间隙装甲,达到19.5毫米,侧面装甲17毫米,后部装甲8毫米,顶部5毫米;主武器是一门L-12型75毫米速射炮,后改为1897型75毫米野战炮,36倍径身管,射程可达6900米,备弹106发,在熟练的装填手和炮手操作下,射速可达每分钟30发。 这门1897型75毫米速射炮采用当时先进的液气式驻退-复进机构,后坐力相比同类产品小得惊人,就是装上坦克后火炮仰角小了点,只有上下20度,左右摇摆角度基本没有,不过因为炮好,所以开上斜坡就能当野战炮用。因此“圣沙蒙”突击坦克也被称为最早的自行火炮。 另外,这门炮因为炮身刻有意大利文,又因为《亮剑》电视剧的广泛传播,从而被广大军迷亲切称为“意大利炮”。 辅助武器为4挺8毫米霍奇基斯机枪,前后左右各配置一挺,备弹总共为7500发。 由于“圣沙蒙”直接对标“施耐德”,因此无论火力、装甲、亦或是防护力、速度、最大行程,还是坦克内部空间,都要优于先其一步诞生的“施耐德”,尤其是火力配置相当强大,既有大口径火炮又有多挺机枪,前后左右都可以发扬火力形成密集火力网,堪称“移动堡垒”。 ![]() 车体前部实心轮特写 但圣沙蒙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 其装备的电传动系统绝对是世界首创,但又大又沉。而为了塞进这套动力系统,“圣沙蒙”车体前部伸出到履带之外1米多,如果算上火炮延伸出车体的0.92米,整个车体前部延伸有2米多;再加上布置在车体前部的火炮的重量,导致“圣沙蒙”出现了严重的头重脚轻的问题。 而过短的履带导致其越壕能力只有可怜的1.8米,一条2米宽的壕沟就能让其吃瘪。 头重脚轻和只有1.8米的越壕能力,加上23.4吨的庞大自重,“圣沙蒙”越野能力堪忧,在越壕时经常一头栽进去动弹不得,为解决这一问题,车头下方装有实心轮,但并没有什么效果。 ![]() “圣沙蒙”坦克和坦克兵面罩 该型战车的另一严重问题是由于车体较长,主炮左右摇摆角度几乎没有,这就大大限制了主炮的旋转,使战车的战术用途极为有限,更像自行火炮了。 此外,由于采用的是在当时来说还很新潮的电传动系统,因此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存在很大问题,故障频发。 另外“圣沙蒙”采用的是铆接车身,在遭遇敌方密集火力射击的时候,铆钉很有可能会脱落变成车体内到处横飞的“子弹”,对坦克乘员造成伤害。 而坦克内部工作环境同样恶劣,发动机产生的热量、噪音、废气、电机的嗡嗡声以及射击时产生的火药气体等,使得车内坦克乘员需要像英军马克型坦克乘员一样佩戴头盔、护目镜和锁链式面罩,必要的时候还要佩戴防毒面具,让每一位乘员在战斗中都备受煎熬,严重影响战斗力。 ![]() 集结中的“圣沙蒙” “圣沙蒙”问题颇多,只是前线吃紧,留给法国军工部门改进的时间已经不多。为尽快打破僵局,在1916年4月,“圣沙蒙”和“施耐德”还在生产当中,法国已经开始坦克部队的整编工作,这里着重介绍“圣沙蒙”。 其基本作战单位为中队,每个中队有4辆坦克;4个中队组成1个大队,拥有18名军官、18名士官和108名士兵。后期随着产量不断增加,法军开始编成坦克集群,每个集群下辖3-4个大队和1个保障连,另配1个补给排,装备1-2辆拆除武器的坦克、1辆拖拉机和数辆卡车。 到战争结束,法军总共编制4个“圣沙蒙”坦克集群,共12个“圣沙蒙”坦克大队。 不过光有坦克没有坦克兵也不成。在坦克兵的招募上,因为堑壕、机枪和铁丝网使得大批骑兵失去了用武之地,但骑兵天生的骄傲使得他们不愿意下马与步兵一起在泥潭里打滚冲锋,因此大批骑兵参与了坦克部队,希望能够跨乘“铁马”继续冲锋陷阵。 在坦克使用上,与英军强调步坦协同、坦克掩护步兵冲锋不同,法国坦克部队指挥官艾斯丁尼采用的是集中大量坦克进行纵深突击,突破、粉碎敌军防线的作战思路,强调坦克运动作战。 ![]() “尼维尔攻势”中的圣沙蒙 1917年2月,法军开始将坦克投入战场,不过一直到4月份法军发动“尼维尔攻势”,坦克才得到表现的机会。 但法军坦克的表现堪称“灾难”,“施耐德”因其糟糕的机动性、防护力和不合理的布局使其成为“移动火葬场”,仅4月16日这一天就损失了78辆、180人,战损率达到了57%和25%。倒是“圣沙蒙”因为在后面进行火力支援,反而毫发无损。 到了5月5日,“尼维尔攻势”接近尾声,由于付出重大伤亡却仍无进展,不甘心失败的法军再次发动进攻,其中“圣沙蒙”与“施耐德”一起参与了对拉福克斯村的进攻。 尽管参与战斗的16辆“圣沙蒙”用火炮给予德军大量杀伤,但由于头重脚轻和糟糕的越壕能力,有15辆在攻入德军阵地时陷入堑壕里。更糟糕的是坦克陷入堑壕后,由于车体受挤压变形,车门无法顺利打开,导致乘员无法顺利进出,使得坦克和乘员的损失都相当惨重。 ![]() 掉进沟里的“圣沙蒙” 战役结束后,法军对“圣沙蒙”恶评如潮:坦克军官称其无法驾驭,除火力强大外一无是处;补充的新兵声称没有人愿意在这种坦克上作战;甚至还有军官根据其突出的炮管和糟糕的机动能力起了个极富想象力的绰号“长着羚羊腿的大象”。 另外,根据“施耐德”和“圣沙蒙”的使用经验研发的“雷诺”FT-17坦克也在9月份量产面世。 好在部队的如潮恶评和新坦克的面世并不妨碍“圣沙蒙”的继续使用。1917年10月23日,法军动用了2个大队的“圣沙蒙”和3个大队的改进型“施耐德”共63辆坦克,向德军马尔迈松要塞发动进攻。 此战法军吸取了“尼维尔攻势”的教训,坦克不再集中使用,而是效仿英军步坦混合,由坦克支援步兵作战,最终赢得胜利,以伤亡8000人的代价,打死打伤德军3.8万人,俘虏近1.2万人,缴获迫击炮220门,火炮200门,机枪700挺,成功消除了“马尔迈松突出部”的威胁。 通过此战,“圣沙蒙”算是为自己正名,装备量也在不断增加,到1918年3月已经装备了222辆,不过相比原先计划1917年11月装备400辆的目标还是相差甚远。另外,此时“雷诺”FT-17坦克也开始大规模装备法军部队。 ![]() 行进中的“圣沙蒙” 1918年5月27日,不甘心失败的鲁登道夫再次发动进攻,并在28日占领苏瓦松,将战线推进到马恩河一带,不过攻势被33万美军所阻,到6月3日,损失惨重的德军不得不进行休整。 趁此机会,1918年6月11日,法军投入第10、11、12这3个“圣沙蒙”集群96辆坦克,连同1个“施耐德”集群48辆坦克以及4个步兵师,在圣马尔和默特梅尔方向对德军发起反击,尽管坦克部队损失惨重,但还是在当天下午便成功完成了任务。 7月,法军第10集团军再次发动攻势,试图夺回被德军占领的苏瓦松,这一次投入了法军历史上创纪录的490辆坦克,包括131辆“圣沙蒙”,其余为“施耐德”和“雷诺”FT-17。 ![]() 苏瓦松之战 此时的战场主力依然是“圣沙蒙”和“施耐德”。在战斗中,依靠207辆坦克强大的伴随火力支援,法军利用大雾天气迅速突破德军阵地,第一天就获得了俘虏过万、缴获火炮200余门的重大战果,但坦克部队自身也付出了损失超过一半的代价。 到战役结束,“圣沙蒙”和“施耐德”几乎损失殆尽,但法军借此全面掌握了战场主动权,损失和战果比起来也就显得无关紧要了。 此战结束后,已经无法适应战场新环境的“圣沙蒙”的主力位置开始被更轻便、更廉价、更易制造且更符合法国坦克指挥官艾斯丁尼所倡导的“蜂群理论”的“雷诺”FT-17代替。 “圣沙蒙”开始逐渐退出一线,装备数量也遭到大幅削减,仅剩40辆,许多“圣沙蒙”被卸掉火炮,改装成补给车或弹药输送车,自此沦为辅助车辆。 ![]() 表演中的“圣沙蒙”,真品,不是复制品 一战结束后,所有“圣沙蒙”连同“施耐德”一起被集中堆放到布伦的露天仓库,然后拆解回炉。有一辆62770号代号“花之恋”的“圣沙蒙”因为在1919年送往美国参加胜利展览并留在美国而得以保存。 1987年,美国政府将其赠送给法国,成为索缪尔坦克博物馆的馆藏。2015-2017年,法国Nexter系统公司对这辆“圣沙蒙”进行修复,恢复了它的行动能力,并且让它参与了法国国庆阅兵。 除了法国自己,使用过“圣沙蒙”坦克的国家还有俄国、意大利和美国。 ![]() 参与阅兵式彩排的“圣沙蒙” 总体来说,“圣沙蒙”有点奇葩,从其外形和战场定位来看,不像坦克,更像是一款自行火炮。 但就是这样一款更像自行火炮的坦克,却让法国积累了丰富的装甲作战经验,充实和完善了法军的战术体系,为法军赢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只是一战结束之后,尽管也出现了戴高乐这样法军机械化作战理论的集大成者,但法军却完全放弃了一战中得到的宝贵经验。与英军一样,他们将坦克部队化整为零分散给步兵部队使用,片面强调“步坦协同”,不再重视坦克的突击能力,使得坦克成为彻头彻尾的步兵支援兵器。 反倒是一战战败国德国吸收了一战中法军成功的作战经验和戴高乐的作战理论,然后结合本国实际发展出了著名的“闪电战理论”,在1940年给了法国这“半个老师”迎头痛击,真是莫大的讽刺。 |
|
来自: 新用户96678911 > 《一二战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