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124)武则天时期,中国整体安全形势在走下坡路。 当然这个走下坡路从高宗后期已经开始,不能全算到武则天头上。当时的情况:北方突厥重新崛起,西边吐蕃继续扩张,东北还冒出个契丹,也惹出不小的麻烦。 在处理边境安全方面,武则天犯错不小:第一杀了不该杀的,包括程务挺、王方翼、黑齿常之,这些人都是打出来的名将,不死的话,突厥、吐蕃会得到更严密的压制;第二用了不该用的,怀义、武懿宗、武攸宜,这些人全凭和武则天的关系,当上几十万大军的统帅,结果兴师动众,半点功劳也没有,属于典型的公权力滥用,尤其契丹入侵那次,差点酿成大祸。 契丹是北方游牧民族'东胡’的一支。为什么叫'东胡’,因为最初他们在匈奴东边,而匈奴又被称作胡人。'东胡’向来是很猛的,之前最出名的是鲜卑,把匈奴人都打跑了。契丹、包括后来打遍欧亚大陆的蒙古,都是东胡的一种。 契丹的核心地盘,在现今内蒙东部赤峰、通辽市和辽宁、吉林西部一带。太宗时他们归顺唐朝,和突厥一样,酋长封官、部落安置边境居住,日常联络管理由营州(辽宁朝阳)都督负责。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契丹发生饥荒。当时的营州都督叫赵文翙(huì),此人不知怎么安排到这个岗位,处理民族问题水平极差,本事不大又喜欢牛逼哄哄,不及时救济就算了,连好话也没有一句,'视酋长如奴仆’,屡屡侮辱其酋长李尽忠和孙万荣。这两人一怒之下,起兵攻占营州,杀赵文翙,进而入侵河北,这就是著名的'营州之乱’。 ![]()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河北人多粮多,经济、军事上都很重要,武则天很重视,先后三次派兵。第一次用武三思做'安抚大使’,后又分别派武攸宜、武懿宗做'行军大总管’,结果次次吃败仗,尤其武懿宗,率军驻扎赵州(河北赵县),听说敌人要来,吓得城也不要了、东西也不要了,'退据相州(河南安阳),委弃军资器仗甚众。契丹遂屠赵州。’坐拥二十万大军,眼睁睁看着老百姓被敌人屠杀。 营州之乱最后平息,主要靠的是运气。当时突厥可汗叫阿史那默啜,先后两次趁契丹出兵从背后掏其老巢,这就像游戏里多人混战,精髓就在'偷屁股’。老巢被端,契丹军心涣散,没多久便溃不成军,李尽忠先前已死,孙万荣被部下所杀。 ![]() 营州事件中,武则天派了三个侄子出马,本意想让他们露脸,没想到却露了个屁股,这算她一个不好好用人的例子吧。宰相吉顼怎么得罪武则天的?就因为当她的面狠批武懿宗,惹得她恼羞成怒。甚至有人认为,这个事让武则天下决心把皇位传给李显,因为武家人实在撑不起场面。 契丹方面惹出乱子,突厥、吐蕃也差不多,武则天刚上台时,都出现一个防线退缩的局面。 北方,东突厥部落在遭受裴行俭两次打击后,消停了一阵子。之后冒出阿史那骨咄禄和阿史那默啜兄弟俩,趁着唐朝和吐蕃大战,纠集力量重新崛起,成立新的突厥汗国(后突厥)。游牧民族起起落落很正常,但武则天杀程务挺、黑齿常之,这种自毁长城的行为,客观上助长了突厥的发展壮大。 尤其默啜帮着打败契丹,武则天决定奖赏他,把原内附的突厥部民赶回草原,还赠送铁器、农具、种子等等,'默啜由是益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北方大患。 吐蕃方面,她上台后第一个重大决策,是垂拱二年(686)的'拔弃安西四镇’。 当时刚平定徐敬业之乱,武则天有意笼络人心,提出要广施仁义不要开疆拓土,要休养生息不要严刑滥杀('务在仁不在广,务在养不在杀,将以息边鄙,休甲兵。’)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作出裁撤四镇的决定。 当然撤四镇不是丢掉西域不要,而是撤回兵将,把防务交给当地酋长土著,这样也可以减轻负担省点钱。这个想法虽好,但在吐蕃强大的压力下,后果是严重的: '其后吐蕃果骄,大入西域,焉耆以西所在城堡无不降下。遂长驱东向,逾高昌壁,历车师庭,侵常乐县界,断莫贺延碛以临我敦煌。’ 没了西域这个屏障,吐蕃长驱直入,很快打到河西走廊,开始威胁中国本土安全。 所以国家安全这东西,其实是没有固定边界的,势力到哪儿,边界就到哪儿。你指望有一个真空地带,对手不碰、不扩张,那是不现实的。 第一波收缩之后,边境形势出现了一些分化。 东突厥方面,终武则天之世就是一个办法:死扛。 其实中国对付游牧民族入侵,历史上绝大多数时间就是这个办法。《旧唐书·吐蕃传》总结得好:'戎狄之为患也久矣!盛则侵我郊圻,衰则服我声教。怀柔之道,备预之方,儒臣多议于和亲,武将唯期于战胜,此其大较也。’ 国家和人一样,有生老病死,只不过相对而言,农业文明比游牧文明生命周期更长,所以中国只要扛住,大概率能把对手熬死。扛的办法无非两手,一手谈判和亲,一手出兵征讨。武则天也是这两手,一边给默啜好处、谈和亲,一边也派兵抵抗、打反击。但总体而言,中国处于防守一方,突厥处于进攻态势。只不过这时,中国仍然保持了强大的国力,突厥也打不进来,只能隔一阵子骚扰一下、捞一把就走。 相对东突厥方面的僵持,和吐蕃的对抗,则出现不少戏剧性的场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