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曹卫东

 昵称37581541 2022-02-14

图片

曹卫东,1968年出生,安徽人。1990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2001—2003年日本筑波大学博士后。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二级),兼任山西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现任海淀区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人大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海淀区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

十四五”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2021/01-2025/12)“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型绿肥产品创制与产业化”项目负责人(2021/05-2025/1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1/01-2024/12)、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绿肥效应与机制”(2018-)等项目。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1990年开始绿肥工作。2008-2010年、2011-2015年担任公益性行业专项绿肥项目首席专家。2017-2020年、2021年至今担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图片
多年来,在绿肥生产与利用技术、绿肥作用与理论解析、绿肥平台与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恢复和发展绿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做出突出贡献,把我国绿肥科研工作推向了新高度。
系统创新、优化绿肥高效生产和提质增效技术体系。组织研发了绿肥新品种以及绿肥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装置;完善了主要农区绿肥种植与化肥减施增效技术体系;入选2019、2021农业主推技术和2020农业农村十大新技术各1项。牵头完成整体水平达国际领先的成果1项。创新提出“绿肥+”产业机制,推动基于绿肥的健康农产品产业化发展,新机制是耕地质量提升、化肥减施、乡村振兴的多赢路径,是实现绿肥生态价值转化的重要理论支撑。
扎实推进绿肥科学研究。长期、多点证明了绿肥培育耕地效应,首次量化提出稻田绿肥的节肥与培肥能力,阐明了稻田紫云英调控土壤硝化作用进而影响氮转化、与稻秸联合利用调控土壤碳循环的作用机制,在国内外主流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论文。以绿肥科研为抓手,组织搭建了绿肥全国联网定位研究平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绿肥后备力量。
未来,将主要着眼并牵头组织绿肥调控农田养分循环与节肥减排机制、“绿肥+”生态效应强化机制及调控产品创制、“绿肥+”高品质农产品路径与产业化、绿肥修复农田生态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等任务。

图片

曾获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以及甘肃、湖南、湖北、河南等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发明人专利授权4项,主编著作6部,以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100多篇(含SCI论文40多篇)。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绿肥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指导专家组成员,《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应用生态学报编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