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乐读吧」神界·诗界·人界——海子《秋》试析

 置身于宁静 2022-02-14

杜洪莲 晚上八点

杜洪莲

文章图片1

《秋》

试析

神界·诗界·人界

编者按:这篇小文,算作对于海子,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个高扬理想主义旗帜的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悼念。

1

文章图片2

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其质朴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了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和博爱的胸怀,可谓脍炙人口 。然而对于他的另一首曾被收入高二语文教材的小诗《秋》,许多人可能就比较陌生了。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的通俗明快相反,本诗体现了先锋派诗人的典型特点——玄奥、简洁、锐利而又晦涩。对于不太了解海子创作思想的读者来说,阅读此诗也许会“如聆天外之音,感觉深沉悠远令人击节,却又扑逆迷离曲终忘其所去”。

那么,本诗到底该如何解读呢?笔者认为,还是要“知人论世”,从诗人本人及其诗学理想入手来解读。

2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于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孤寂的环境中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王》,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话剧《弑》以及大约200首抒情短诗。他杰出的、天才的创造力在中国二十世纪后半叶的诗坛留下了独特的光芒。

文章图片3

作为一个先锋派诗人,海子的创作深受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荷尔德林的生命诗学的影响。“诗人何为?”,海德格尔曾如此拷问诗人所担负的全人类的历史使命。海德格尔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贫瘠的时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众神已离开了这个世界,上帝也已“缺席”。而诸神的消隐并非不留踪迹,诗人的使命就在有在这样的时代去寻求这些踪迹。当海子从海德格尔这里认识到诗人在这个时代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在这个多元化价值观和追随物质利益的程度高于对人的精神关怀的时代,唯有真正的诗人才可能不计世俗的功利得失而把思考转向超越世俗表象,去思索时间、思索死亡、思索存在,思索人类的出路,海子便选择了诗歌。海子试图通过诗歌的方式来拯救这个欲望化、精神家园荒芜的时代。因此,其诗学理想的核心是追求人的自我价值与人的自我完满。他在《伟大的诗歌》里写道:“伟大的诗歌,不是感情的诗歌,也不是抒情的诗歌,不是原始材料的片断流动,而是主体人类在某一瞬间突入自身的宏伟——是主体人类在原始力量中的一次性诗歌行为。”可见,通过他的诗歌,诗人所要追求的是主体精神融入其心灵的栖息地,即达到他所要追求的理想——人性与诗性的统一。

3

来看这首诗,笔者认为,根据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节奏的回环(三个“秋天深了”构成本诗的主旋律),本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

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文章图片4

此为第一层次。在这里,诗人描绘了一幅“神界”的场景。在这幅图景中,“神”与“鹰”是两个核心意象,使人联想到海子的神话性长诗《太阳·七部书》中的“太阳”与“鲲、鹏”意象。“神的家中”、“神的故乡”,正是诗人理想中型的诗的天国,诗的乌托邦;而“鹰”则是朝圣者的形象,是自由了的实现了超越的诗人的理想的象征。诗人在这里将人性与诗性、人性与神性的界线拂乱了:“神性入座,诗性入座”。神界,正是诗人追求的终极理想。

第二层次: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

诗人从神界回到了自我的象牙塔之中,回到了处于神界与人界之间的诗界之中。在诗歌的象牙之塔中,独守清高的诗人自封为王(海子也称他所热爱的诗人为“王子、太阳神之子”)。孤独寂寞的“王者”形象即为诗人的形象,这在海子的诗中反复出现。如《黎明和黄昏》中:“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司仪(盲诗人)》中:“人,给我血迹,给我空虚/我是擦亮灯火的第一位诗歌皇帝/至今仍悲惨地活在世上/在这无边的黑夜里……”《诗歌皇帝》中:“当众人齐集河畔/高声歌唱生活/我定会孤独返回/空无一人的山峦。”

“秋天深了,王在写诗”,遗世独立的诗人也许只有沉浸在诗歌王国之中,灵魂才能如鹰般飞翔,到达他所向往的崇高之地——神的故乡,去寻求海德格尔所谓的早已消失于世界的“神性光辉”。

第三个层次: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

该得到的尚未得到

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文章图片5

“在这个世界上秋天深了”,站在诗歌象牙之塔中的诗人向人界(尘世)瞥了一眼,又一次感到“秋天深了”。“春华秋实”,在这个本是收获的季节,诗人却深感“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那么,诗人“丧失”的是什么呢?“尚未得到”的又是什么呢?据海子的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甚至他在离开大学的六、七年间只看过一次电影。”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写作和读书上。孤独的生活使他只能与诗为伍,把诗歌作为自已的情人和朋友。可以说,献身于诗歌,海子是以牺牲尘世生活的幸福为代价的。正如王家心所说:“可以按自己的内心写作,却不能按自己的内心生活。”在《明天醒来我会在哪一只鞋子里》,他写道:“我不能放弃幸福/或相反/我以痛苦为生……”在《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他说:“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矛盾的诗人虽然肯定了尘世生活,但又不甘堕入尘世,因为沉溺于诗歌王国中的他已不能适应尘世生活,也得不到世俗之人的理解,因而尘世生活对他来说是“该丧失的早已丧失”。如此,该得到页尚未得到的应指诗人的理想,即诗人的终极追求。

诗歌就是通过这样三个层次,表现了沉醉于“诗界”的诗人对“人界”的摒弃,对“神界”的向往。

4

秘鲁先锋派诗人塞萨尔·巴列霍说:“我只有本领表达死亡,却无法表达生命。”美国作家西尔维亚·普拉说:“死是一门艺术,诗人的死实际上等于诗人的再生。”海子的自杀,也许只能形而上地解释为:为了逃逸“人界”,从“诗界”向“神界”过渡,达到诗性与神性的完美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说:死亡是诗人海子的宿命,同时意味着诗人形象的最后完成——诗人终于成了一只“鹰”,从诗的王国飞向理想中的“神的故乡”。

文章图片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