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晚的N种“出圈”方式:河南卫视、竖屏春晚、《只此青绿》……

 谭天论道 2022-02-15

谁还看春晚?我在各群问了一圈,还是有不少人看的,但已大不如前。2022年的春晚有哪些亮点?春晚能否持续"出圈"?对此,我做了一些考察。

河南卫视借助春晚再次“出圈”

国足又输了,春晚还有人看吗?我问了一圈,虽然看的人不多,但还是有的。互联网时代娱乐形式非常丰富,春晚这种传统娱乐方式早已不那么吃香,但农村在北方仍然有广泛的观众群。我的视频号跳出竖屏春晚的视窗,觉得蛮新鲜的,还可以抢红包。但我总觉得不得劲,竖屏很难展开春晚所特有的宏大场景。

听说河南卫视的春晚还不错,于是我打开它的视频界面。继“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天工开万物”等爆火节目之后,2022河南卫视春晚“虎虎生威中国潮”再次刷屏“出圈”。河南卫视的综艺和春晚在近年已成为行业的标杆,音乐与舞蹈,传统与现代,眼花缭乱的场景特效,深厚丰盈的文化底蕴,巧夺天工的节目策划……视频、话题、词条在网上交织刮起一阵阵中原娱乐风。

说实话,河南今年很不易,在暴雨和疫情的双重打击下,河南卫视春晚还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应该很值得赞扬。我把其成功归结为三点:形式创新、文化融合、创意拉满。电视春晚原是一种基于舞台表演艺术的视觉呈现,但河南卫视早已跳出舞台的局限,从前些年置景上独具匠心到如今全方位创新,简直令人目不暇接。众所周知,河南卫视植根于中原传统文化,但如何让年轻人也喜欢,他们做了大量的积极探索。文化融合须跨界,文化“出圈”靠创意。此外,河南台还推出少儿春晚,他们是打造春晚套餐吗?

创意的不仅在节目,还有对“唐宫”等系列IP的持续延展。当今电视已不能靠收视率存活,不知河南卫视的文创产业开发如何。2018年,笔者在《后春晚:互联网时代的电视新形态》(获中国高校影视协会第十届“学会奖”评论一等奖)一文中提出“后春晚”的五大发展趋势,“名牌节目只是一个流量入口,起到导流作用,更多的文章还是导流之后做。”功夫还在节目外,希望河南卫视在这方面有更大的作为,这也是传统电视转型的出路所在。

电视媒体转型不是几台晚会就能解决的,河南卫视春晚不仅要做优秀作品,还要做优质产品和开发系列产品,传统主流媒体还需要更多的融媒体建设和传媒产业布局,期待头部卫视能够真正成为互联网的顶流。

竖屏做春晚真的合适吗?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春晚有了新玩法——正式入驻微信视频号,首次采用竖屏直播春晚,开启大屏小屏同步直播春晚、互动抢红包封面、点赞打call精彩节目、发表情包送祝福等有趣玩法。据统计,竖屏观看累计人次超 2 亿,竖屏用户中 30 岁以下占比超 50%,总点赞数 3.6 亿。

这一积极尝试是值得肯定的,竖屏春晚在互动上也大做文章,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我认为用竖屏做春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春晚即春节联欢晚会的简称,它是一个大型文艺晚会,竖屏在聚焦上有特点,但对春晚这类主打华丽大场面的宏观呈现不足。比如两百多号人群舞,大型的光影表演,都不好表现。

“竖屏看春晚”总导演 孙滨在专访中谈到:横屏的景别能交代人物关系,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另一个人的反应,在一屏里一目了然。可是对于竖屏来讲这就非常困难,比如贾玲在说话,张小斐的反应就看不到,因为竖屏只框了一个人,所以我们要频繁地调动其他机位,随时切换到对手演员的反应。对此,央视运用了5个机位专门服务于竖屏直播,竖屏后期的技术人员非常不容易,每一帧图像调出来,裁剪之后运用特技把它们进行有机连接。这哪里是直播呀?所以说,我的看法是春晚直播用横屏效果会更好一些,您说呢?

抛开竖屏横屏不说,竖屏直播春晚在互动社交上的创新值得称道,央视借助微信和视频号生态把春晚做成了全民狂欢。视频号在运营方面准备了4种玩法:强势引流、红包封面、虎年朋友圈、专属评论区,盘活了私域流量,取得长尾效应,可以说实现了网台融合。但我还是认为竖屏直播并不是最适合表现春晚的,它更适合做其他类型的节目。

虎年春晚央视,《只此青绿》

如今吐槽春晚一年不如一年似乎成了新常态,春晚央视毕竟是国家队,往年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亮点,但今年《只此青绿》。其实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去年已在B站爆红,但只有在春晚央视上才彻底“出圈”。由于时间限制,虎年春晚上展示的是《只此青绿》的一段群舞,但足已征服观众。有网友说,“当下就看哭了,像一幅流动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而你我皆是展卷人。”

《只此青绿》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千里江山图》 ,它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由北宋画家王希孟在18岁时用半年时间画成。《千里江山图》属于中国画中的文人画,但中国舞中没有文人舞,《只此青绿》算吗?但有类似的神韵,但它比文人画大气。《只此青绿》有一种满满的高级感,对美的呈现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弦。

春晚《只此青绿》火了,至少说明两点:一是国风歌舞仍然处于爆发期,借助XR、VR、CG制作等技术国风歌舞如虎添翼。去年河南卫视春晚凭借《唐宫夜宴》走红,又接连在清明、元宵、端午、中秋等节日推出“奇妙游”系列,水下舞《祈》、《鹤归来兮》古典舞作品纷纷“出圈”,让网友直呼“河南卫视杀疯了”。

另一点也说明观众和网民的欣赏水平普遍提高了,他们不一定能看懂文人画,不一定能领悟《千里江山图》的深远意境,但一定会被《只此青绿》的诗意舞蹈所震撼。《只此青绿》的成功表明高雅艺术在当今中国也是大有市场的,具有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具有巨大的创作空间。春晚央视饮誉《只此青绿》,但不希望它只此亮点。

"后春晚"创新的全面发力

内容创新:国风节目成为流量密码;技术创新:春晚正在重新被定义;传播创新:春晚总台:首次推出全程竖屏直播。文艺创作上的“美”和“巧”,在技术上的“新”和“奇”的加持下,促使今年的春晚“越来越不像春晚”,或者说越来越不像传统晚会。河南卫视导演春晚陈雷说:“我们的春晚可能最不像春晚。你可以说它是微电影、微纪录片、网剧、舞台剧……什么都可以。”笔者认为,越不像春晚越有出路。

在广电深度融合的背景下,除了内容创新和技术深度加持,播放渠道以及宣推互联网化也在虎年春晚传播中表现突出。春晚央视首次在央视频App和微信视频号推出全程竖屏直播,光是除夕当晚就有超1.2亿人在微信视频号看春晚,直播间点赞数超3.5亿次。截至2月1日,2022年春晚央视电视端直播平均收视率达21.93%,新媒体用户触达71.33亿次,较上一年大幅增加。

流量为王,各台春晚也十分重视在社交媒体上打造话题和热搜。河南春晚在微博获得20次热搜,全网阅读量超过80亿。东方卫视春晚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61亿。辽宁卫视春晚抖音话题播放量破30.2亿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5亿。广东卫视春晚在全网创下了超26亿的舆情传播总量,多个湾区节目IP显现互联网基因,斩获抖音“全国热点榜”“全国娱乐榜”、快手“全国热榜”、微博“广东21地市同城热搜榜”、微信指数等高含金量的榜单第1,全网累计登榜454次。

"后春晚"出圈的五大路径

尽管春晚不断尝试出圈,但形势仍不容乐观。有人说,春晚好不好,横竖都得看。我认为,也有不少人,横竖都不看。一位年年都看春晚的朋友第一次没看完,十点左右就睡着了。可见,春晚有了催眠功效。由此可见,“后春晚”的日子并不好过,要想真正出圈还须在融合创新上多发力。此前笔者归纳出“后春晚”五大特点和趋势:一、电视的伴随性出现了,它将形成新的收视行为;二、名牌节目只是一个流量入口,起到导流作用,更多的文章还是导流之后做;三、改变需要更大的价值认同,文艺为政治服务不能简单化;四、家庭媒体与个人媒体的结合,媒体融合是全方位的;五、去中心化和再中心化并存、去仪式化和再仪式化同在。

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春晚的创新性,而要创新还是要保持较高的开放度。少些说教,多些娱乐;既不要高级黑,也不要低级红。春晚创新不只是做加法,还可以做减法,河南卫视春晚恐怕是唯一没有主持人的春晚,少了令人生厌的说教,少了画蛇添足的主持,观众会看得更尽兴。让大家都开心,春晚才有出路。“出圈”是一项跨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的系统工程,为什么B站跨年晚会能够实现“反向融合”,春晚或后春晚为什么做不好“正向融合”呢?这需要我们反思:“出圈”须持续,“出圈”靠什么?国风歌舞?竖屏直播?还是不好笑的相声?

在此基础上,笔者再次提出"后春晚"出圈的五大路径:一、春晚不只是宣传品和作品,还要做产品,既要做内容产品和服务产品,还要做关系产品;二、春晚不只是信息产品,还是文化产品,要大力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要推动IP开发和文创产业;三、春晚不只是产品,还要做渠道,内容分发与内容生产同样重要,借助平台做大春晚;四、春晚不只是做产品和渠道,还要构建春晚生态圈,连接更多的社会资本;五、以“后春晚”为抓手,全面推动融媒体建设和传统媒体转型。展望未来,“后春晚”将不再只是电视春晚,而是一个网台融合的节目,一个全网运营的产品,一个全新的“年宇宙”。

关于春晚的研究,在知网上能查到6,534篇文章,2010——201年年产500篇左右,但最近两年降到300篇左右。当今春晚已没那么重要,因为春节期间有更多好看的节目好玩的东西;当今春晚还很重要,因为它是媒体融合的试验场,是传统主流媒体“出圈”的试金石。

主要参考文章:
后春晚:互联网时代的电视新形态
今年春晚“太卷了”!为什么说它们越来越“不像春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