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州发展之面面观丨一个企业为何走向没落?

 颖瑞生活馆 2022-02-15

德州经济怎么样?可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有人感觉不错,有人却感觉不咋地。

我们若是与江浙广地区比,确实还是有不少差距的,这一点是肯定,但与全国所有293个地级市相比较的话,排名90位左右,当然不同排名略有差异,但基本在这个水平上。由此可见,我们总体感觉还是不咋地,但实际上在更大的范围内来讲还是不错的,这是一个整体认知。

今天我们就曾经德州最有名的企业之一德州国棉一厂的兴衰来看德州发展。

德州国棉一厂始建于1958年开工建设,到1960年正式投产,历时两年,这两年恰恰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非常不容易,而且从全国各地纺织企业调来部分熟练工人以及技术人员,其中青岛国棉厂,调来很大一部分人员,和一位90多岁的退休老爷爷聊天,讲述了那一段历史,他是在建厂初期就从青岛调过来的,参加了国棉一厂的初期建设,这位老爷爷可能是国棉一厂年纪最大的一位职工了。

从此德州有了第一座纺织企业,纺织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需要的工人数量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那个年代城市青年就业问题。

就这样国棉一厂一步步壮大起来,从几百人的小厂,慢慢变成数千人的超大企业。

尤其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本世纪初期几年,国棉一厂德州人心里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单位,当时如果没有相当硬的关系根本就不可能进的去,工作稳定,工资也是很不错的,那个时代若能找个国棉一厂的媳妇也是一种荣耀。即使2000年后的几年,国棉厂工资水平也是属于上等的,有的员工能拿到1500左右的工资,高的有可能到了近2000元,那时这个工资水平是非常不错的。

每到下班时间,国棉厂大门工人人山人海,车水马龙,路边的小吃也是比比皆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大家虽说辛苦一点,但个个脸上带着笑容,满满的幸福感溢于言表。

然而到了2010年以后,本来经营非常好的企业,却慢慢走向了下坡路,别的企业的工资都在不同程度的上涨,国棉一厂工资涨的很少,甚至下降,这样的情况让工人们无所适从,辞职不干吧,出去也不知道能干什么,干吧,这点工资真的很难养家糊口。国棉一厂俨然成了工人们眼中的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当时正赶上楼房商品化,没有了职工福利房,通过贷款买房,生活压力实在太大,有些工人承受不了,就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辞职另谋出路。

如今国棉一厂已经变成了新的公司,德州兴德棉织造有限公司,这个名字起得非常有寓意,有让德棉再次兴旺的意思。


国棉一厂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10年左右,30年的光辉历史,留下了美好的记忆。那么国棉一厂如何从一个德州最好的企业之一,逐渐变为最后这种地步了呢?

首先,从企业制度上讲,国棉一厂属于大型国有企业,资产属于国家全民所有。国企在计划经济时代是有优势的,资源上,资金上都能得到很大的支持,同时政府部门也是全力支持的,这样的情况下,国棉一厂发展自然没有太大生存压力,可以说是效益很好,这样天然的优势,所以活的相对滋润。不过一旦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适应能力差,灵活度不够,同时船大不好掉头,这也是大背景下的国棉一厂走向没落的原因。

其次,从管理上讲,企业规模大,管理制度完善,相对应的管理人员数量也多,臃肿的管理人员数量,却不能够产生更多的效益,就如企业员工讲的,干活的没几个人,领工资的确一大批。然而这种情况却很难去改观,这多人怎么消减,哪一个管理人员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哪一个都很难动得了,没办法,只有维持着现状,现状维持了,企业效益结果就下来了。

再次,职工退休金,当年的工人职工退休,是由企业自己支付养老金的, 当初引以为豪的靠工人数量产生效益,不过随着一批批职工退休,这一部分人成了企业的负担,(这里仅从企业角度讲,不是对退休金的否定)说难听点成了企业的累赘,据有人讲,当年退休职工退休金占了国棉一厂效益的50%以上,不知这话是真是假,但占比肯定不小。这种情况下企业负重前行,哪有那么多资金再去发展?这或许是另一方面原因。

这里提个话外题,退休金本身属于企业应尽义务,职工的应得福利。这里就有个问题,企业应该每年预留足够的资金给予未来退休职工。那为什么到后来却造成退休金成了企业一大负担了呢?这些本应该预留的钱去了哪里?是不是以税收的形式交给国家了呢还是其他用途?

从国棉一厂上市开始,彻底走向了下坡路,上市是原罪

  2006年10月18募资2.27亿元,以德棉股份名称登陆深交所。募资主要有两大类:投资17899万元引进特宽幅电子大提花喷气织机技术改造项目,剩余募集资金则收购特宽幅色织交织面料技术改造项目中织造设备及相关资产。招股说明书显示,公司上市前的2003-2006年,净利润分别为2144.71万元、2241.32万元、2359.69万元。 不仅成长性有限,其资产负债情况也不低,招股书显示,德棉股份上市前三年的净资产负债率分别达69.5%、69.06%和69.92%.融资数亿元上市后,德棉股份负债率仍维持在65%以上,2009年中期已达到70%以上。公司盈利能力则每况愈下。2007年,德棉股份实现净利润2551.70万元,较上年下降6%。上市第三年,便告亏损。2008年,德棉股份营收同比下降20.99%,净利润为-5320.19万元。公司的解释是,“人工、能源成本上升及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导致毛利率水平下降”,以及“财务、管理、销售等期间费用增加较多”。2009年半年报显示,德棉股份亏损4961.39万元,同比下降764.75%.短短一年半,德棉股份巨亏近1.03亿元,几乎将上市前五年的盈利一笔勾销。

作为德州有相当实力的国有大型纺织企业,实际多年来经营还是非常不错的,能够上市这一点上讲也能够看得出来,不过,上市募集资金没有让国棉一厂成为更强大的更有实力的公司,却年年亏损,一步步走向下坡之路。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如果不上市的话,国棉一厂或许比现在要好,但历史不能重演,这只不过是一种揣测罢了。

国棉一厂还在,但已非昨日的国棉一厂。

 国棉一厂的没落,是国有企业发展的的一个缩影,全国的国有纺织企业,都出现了这种类似的情况,或许这是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

然而随着一批批国有纺织企业的倒闭,而一批批的私人纺织企业却逐渐壮大起来,像德州二棉没落,造就了陵城区恒丰纺织有限公司兴起,国有企业不能生存,私人企业却能发展壮大,那有说明什么问题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