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吟诵采录在淄博

 苏荷漫堤 2022-02-15
点开视频,一睹为快!

杏花开时幸事来,当春风把花朵的甜香酝酿好,一些快乐的事就发生了……

我们的主人公孙宏业老先生(中)

蒲先和老师(左)、赵玉霞老师(右)

张涛老师为我们拍合影留念

张涛老师是默默无闻的幕后摄影和制片人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就是韩品玉老师

盛建东老师是访谈记者

全神贯注的录制需要聆听和思考

认真的赵洋小姑娘是韩品玉老师的得意门生

采录对象:87岁的孙宏业老先生

蒲先和老师谈吟诵以及对教育现状的思考

赵玉霞老师谈吟诵和自己的创作

韩品玉老师把吟诵普查用书《蒙学元典》送给三位老先生,唤起老人许多回忆

蒲先和、赵玉霞两位老师挥毫留墨

韩品玉老师为孙宏业老先生颁发荣誉证书

采录现场

这是省吟诵普查办采录小组第一次来到淄博进行实地采录,齐地古风甚久,应有韶乐之声。

果然是稛载而归的一天,成功的采录离不开热心人的辗转帮助。巩武威先生熟识的朋友赵玉霞老师在老年大学任教,推荐了诗社好友蒲先和老师,蒲老师是有心人,早就用手机录了一段孙宏业老先生的诗文读书声,山师大古籍研究所所长、省传统吟诵田野调查办负责人韩品玉老师闻声就带着他的团队赶了过来。

寻找老先生居住的小区颇费周折,最后我们在蒲先和老师家里见到了孙宏业老先生,老先生回忆了自己念私塾的基本情况。

一、延请老师有规矩。私塾极讲规矩,比如延请老师要举行仪式,类似我们现在的开学典礼。家长们会隆重地出一作豆腐(作,量词,大小一般同压制豆腐所用的工具),请厨师做成酒席,老师坐上席,家长代表和年龄大的学生陪同。宴罢有剩余,再做给低年级的娃娃吃,名曰“打破罗”,老先生还形象地解释说:就是吃老师的下巴骨汤。

二、生书带书熟读背在私塾读书上课,主题是背书,第一次学的称为“生书”,学过了的内容称为“带书”。生书由老师一对一指正后,再用指尖大小的红纸贴在结尾处,以标注今日之所学,接下来学生便开始熟读成诵。第二天老师挨个检查,稍有磕绊就要挨打。若是背不出,老师会把板子侧过来打,这种打法刀劈一般,非常疼。生书、带书都要随身带至私塾,偶或老师问书,没带的学生会被呵斥立刻回家取来,背诵不下来更是被重重惩罚。

三、一笔一画学做人。老先生在私塾,读书之余还要学写大字。老师先写下范本,学生用白纸蒙在老师的范本上,小心翼翼用毛笔临摹。起先用格子纸,年龄大点、写字也熟练些的时候,就用白纸了。每张范本要练习到老师满意,才能换下一张。写到一定程度后,再临摹法帖。从来学习都有次第,就在临摹老师一笔一画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学习老师的一言一行。老先生说,做人的道理就在一点一滴的教育里。老师正书,也在纵横捭阖地匡正文字之外的是非。

四、戒尺底下出俊才。孙老先生回忆说,当时经济条件有限,有机会读书的,也多是几家共同出资请先生,再选一两个有学识、会办事的家长做管理,负责老师的饮食住宿等一应杂事。老先生说,那个时候,家长出钱出粮食请老师来管教自己的孩子,或打或骂,全由老师处理,心甘情愿。老先生不断回忆给自己上过课的老师,依次告诉我们哪些老师会打人、哪些老师打人疼,哪些老师打人最疼。还撇嘴模仿受骂挨打的孩子的样子。不得不承认,那个年代,那些严师的棍棒下,造就出了那么多栋梁之才。孙老先生也说,跟随打人的老师,我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直到现在老先生仍能出口成诵,《千家诗》《笠翁对韵》《论说精华》《日用杂字》……老人不歇气地背下来,着实令人叹服。

五、一日昼夜常念书。那时,孙老先生在私塾一呆就是一天,上午学文章、下午学《千家诗》。文章的读法就是念,而诗词则用吟诵。每天接近黄昏,日光变暗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学生就开始拖长音背诵诗文,因为背诵不需要看书,也就不用点灯了。从《千家诗》开始,再吟《论说精华》《笠翁对韵》,私塾里的吟诵声随黄昏的晚风悠扬。我在心里想象着这样的场景,那些美丽的辞藻,在斜阳轻辉里,是怎样柔缓地滋养着少不更事的孩子呢!

介绍完私塾情况,老先生拿出自己的《千家诗》给我们看,书页中间夹着一张张粉红纸片,原来那是老先生小时候在私塾里养成的习惯:“老师检查完昨天给你正的书,背过了,便给你贴上一张红纸条。”

老先生端正了身板,放下手中的书,神态放松,脱口吟哦幼时背过的《论说精华》:“学校者,制造人才之所也,无论何人,苟不入校,其才何由成乎……”老先生的吟诵一气呵成,声调起伏顿挫随着文章的语言而自然流淌,身体不自觉随之晃动。文章内容随着吟诵调渗透进了老先生的一生,他郑重地告诉我们:“念书就是要好生地念,把心放在学校里,不然还不如不念。”《论说精华》的吟诵在采录中比较少见,对于文的吟诵往往比诗歌要复杂,老先生吟诵的《论说精华》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老先生印象更深刻是《千家诗》。“因为诗有韵,所以那时候读诗就很感兴趣。”老先生憨厚地笑道。是啊,声音和音乐的启蒙对孩子们来说是美妙而有魅力的。老先生端坐在摄像镜头前,一口气吟出《春日偶成》《春日》《春宵》《城东早春》《寒食》等七言诗,恰逢草长莺飞,诗中之言诗外之调,听着老先生气息平稳,声音洪亮的吟诵,只觉那些诗词在旋律里活色生香。吟诵调子有着浓厚的乡音,与以前采录到的淄博读书调有成体系的相似度,这是属于我们齐地的儒风雅韵。除了七言诗,老先生还吟了《笠翁对韵》,五言诗《春晓》《洛中访袁拾遗不遇》,果真是“春眠不觉晓”,此时采录不知不觉竟已进行了三个小时,我们如坐春风里。

在孙老先生吟诵的过程中,赵老师和蒲老师也在一旁轻轻晃动着身体浅声应和,这就是吟诵的魅力吧,能够让人应声而和,不自觉投入其中。蒲老师听了老先生的吟诵调,根据他掌握的声律知识,总结出这一吟诵调的整体“规则”:凡句中拖长的,都是平声字。以七言诗而论,仄起句拖长音都在第四字,平起句拖长音在第二字和第六字。

吟诵的读书生涯给老先生带来了诗意生活与人生思考。老先生谈起初读《题临安邸》的感受和当时想象里的人间天堂,以及后来亲历杭州看到的实景,是书籍和诗词为自己打开了想象,参加工作以来能一帆风顺,也是年少时所受的教育奠定了知书达礼的基础。

坐在一旁倾听的蒲老师感叹说:都说快乐学习,学习的过程从来都不快乐,只有学成之后的体会才是快乐的,也只有学有所成才是令人快乐的事情。看到这样的老先生总是让人感动,这种感动有敬仰、有尊重、有震撼感慨,也有些许遗憾,采录工作毕竟是行迟了!

蒲老师居住的小区旁有很多书法和国学培训机构,采录专家盛建东老师感慨济南都没有这样密集。赵玉霞老师颇为自豪:淄博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啊!

赵玉霞老师在老年大学教诗词朗读,吟诵和中国文学史,并致力于自创诗词吟诵调。她深情回顾了自己的语文老师——司子绍先生,说起老师摁着手风琴教她们读《木兰辞》,旋律之优美一直如在耳畔。赵老师业余时间带领自己的学员排练吟诵节目,凭着小学二年级读书的印象,记下了当年的诗词曲调。赵老师的声音干净柔美,当场吟诵《春日》《蒹葭》和《木兰辞》,其音袅袅,绕梁不绝。赵老师的吟唱美听度很高,很适合向大众推广

张涛老师承担了全程录像,他高高瘦瘦,年轻儒雅,之前见过还一直以为是电视台派来的,今天才知道他是中学语文老师,热爱吟诵和传统文化推广工作,张老师对采录过程有自己的见解和把控堪称专家,为我们留下了精彩的回忆和宝贵的影像资料,在后期制作上付出了很多精力。

要送采录团队走了,连夕阳也知道我不舍,赵洋手抄了我的诗句送给我,笔迹秀丽,信笺精美,封印也细细设计了,拿在手里特别感动,还有她从台湾带回来的书签,弘一大师的手迹,我要夹进最喜欢的书里,常常捧在怀里,用这种温暖不断鼓励自己。

方言吟诵的采录对象是读过私塾的老人,算起来都是八九十岁的高龄了。赵老师说,她的曾外祖父和八爷爷都是私塾先生。五年前去世的舅父,九十五岁高寿,跟曾外祖父读过私塾,善写诗歌。可惜当时也没想到帮老人把一肚子文化留下来,如今甚是遗憾!

如果您身边有这样的老人,只要他读过私塾,或有家传,恳请您联系我们,采录团队将以专业水准分析研究获取的信息,奔赴各地寻找私塾老人,把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并传承下去。感谢您的支持!

(向上滑动启阅)

寻访私塾老人倡议书 

 ——山东省吟诵采录倡议书

 吟诵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读书方法。传统教育以吟诵方式传承中华经典。为抢救濒临失传的吟诵读书法,我们正在全省寻访读过私塾的老人,访谈录像、研究探索,以承续古贤、泽被后代。

在此,向全社会发出呼吁:

1.如果您身边有上过私塾或有家学传承的老先生,请您及时拿起手机拍摄记录下来,并尽快联系我们。

2.欢迎各地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宣传部门、广电传媒机构、传统文化推广机构、传统文化社团、国学教育培训机构、书院、私塾、学馆等合作参与采录工作。

3.欢迎有志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志愿者加入我们团队。

山东方言吟诵普查办联系人:

赵  洋 17862966161

韩品玉13969098631

于 琮 15863182921 

山东省方言吟诵普查工作办公室


不丨说丨话丨的丨梦丨想丨家

借一个公众号推送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