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走近作者 像中国人过年包饺子一样,日本在除夕之夜都要吃荞麦面,称为“年越荞麦”,日本人讲究讨口彩,过年吃荞麦面,长长的面条, 寓意人们的缘分长久,幸福常在。(由此引出作者。) 栗良平 原名伊藤贡,昭和十八年( 1943 年)出生于北海道砂道市。高中毕业后,在医院当了十年职员。以后,他搜集日本各地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从事文学创作,并登台“口演”(类似于中国的说书)自己创作的故事。他写的小说故事性强,善于设置悬念。《一碗清汤荞麦面》是他的代表作。 二、欣赏课文 边听边思考小说的知识点和故事情节。 三、梳理情节 教师:本篇小说的线索?三要素?分几部分?各部分内容是什么? 学生:以“一碗清汤荞麦面”为线索,以北海亭面馆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母子三人、老板夫妇 情节:吃面 环境:北海亭面馆 小说分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母子三人第一次到面馆吃清汤荞麦面的场景。 第二部分:写第二次吃清汤荞麦面,场面依旧。 第三部分:写第三次吃面,时间、地点依旧,面却变成两碗。 第四部分:写母子三人虽没来,“二号桌始终默默地等待着”。 第五部分:写第四次吃面是时隔十年之后,如人们所望战胜厄运。 四、分析课文 教师:小说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性格特征。本文主要塑造了几个人物,通过什么方法来塑造的? 师生:母子三人和店老板夫妇。 通过人物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 (一)情节分析 教师:小说一共写了几个吃面的场景?每次过程是否一样? 师生:四次。小说中吃面的次数、时间、碗数,体会情节的展开 一碗清汤荞麦面 第一年 开端 设悬 一碗清汤荞麦面 第二年 发展 蓄势 两碗清汤荞麦面 第三年 发展 解疑 没来,等待中 第四年 再蓄势 三碗清汤荞麦面 十四年后 高潮结局 解悬 四个场景同中有异: 同一时间:大年夜十点多 同一地点:北海亭面馆二号桌 同样人物:母子三人、老板夫妇 同样事物:清汤荞麦面 前后并不是简单的重复 教师:这母子三人为什么要在顾客都散尽后,才去北海亭面馆吃面? 明确:难为情,害羞 需要陪孩子过年,又不想将家庭经济的窘迫坦露于人前,而伤害孩子自尊。 教师:他们为什么连续三年都在同一时间到北海亭面馆吃面?第四年为什么没来?他们母子三人为什么合吃一碗面? 明确:日本除夕习俗;他们搬家了,搬到母亲的老家滋贺县去了;他们父亲去世了,留下很多债务,经济窘迫。 第四年没来是为了设置悬念,意在进行蓄势,为最后的解开悬念做好充分的铺垫。 (二)人物分析 教师:母子三人吃面的衣着、行动、人物语言有什么变化? 师生: 次数 | 衣着 | 行动 | 人物语言 | 第 一 次 | 崭新的运动服/ 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 | 怯生生地问/躲/望,围着这碗面, 头碰头地吃了起来 | ……唔……清汤荞麦面……一碗……可以吗? | 第 二 次 | 不合时令的斜格子短大衣 | 边吃边谈 | ……唔……一碗清汤荞麦面……可以吗? | 第 三 次 | 中学生制服/略有些大的旧衣服/不合时令的有些褪色的短大衣 | 怯生生地问/吃着说着笑着 | ……唔……清汤荞麦面两碗……可以吗? | 第 四 次 | 西装笔挺,手臂上搭着大衣/身穿和服 | 走进来/深深低着头/平静地说 | 唔……三碗清汤荞麦面,可以吗? |
教师:母亲每次要面的语言有什么变化?并注意这四次说话的区别? 明确:第一次,“……唔……可以吗”,符合日本人的说话方式,更符合母亲当时的心理,难为情害羞。 读过小说我们不难理解,命运的不幸,生活的艰难,在母亲心中刻上了深深的伤痕,每当除夕夜来临,他都有一种难以述说的复杂心情,既要与孩子过年又不愿在人前表现家境的窘迫,以至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只得在顾客散尽时候去。三人要一碗面的尴尬,这么晚的时间因吃一碗面而麻烦人的歉疚,使得母亲每次都怯生生的发问。 第二次,第三次比第一次少了一个省略号,也少了些迟疑。 第三次,要面的数量变成了两碗,也不再那么难为情了。 第四次,不是难为情,因为这时候他们已经战胜了困难,语气非常平静。 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经济改善。 教师:再看母子三人吃面时的衣着变化,体现了什么? 师生: 母亲:俭朴,关爱孩子; 孩子:懂事,体贴母亲。 一家人相互理解,共渡难关。 教师:是什么造成母子三人的困境?他们又是怎样走出困境的呢? 师生:困 境:他们的父亲去世了,留下很多债务。 走出困境: 大儿:送报赚钱,替母亲开家长会 淳儿:买菜烧饭,写作文表达了信心和希望 母亲:安心工作,得到特别津贴 店老板夫妇的鼓励 归纳:母子三人的人物形象:坚强不屈、团结向上。 母子三人面对困难最终没有退缩,而是母慈儿孝、兄弟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互相理解,是一家人的团结拼搏,负重奋进共同战胜了困难。 团结、不屈、向上、奋斗是这个家庭从逆境走向光明的关键因素。 过渡:除了母子三人自身的这个关键因素之外,还有无其它因素? 提示:店主夫妇这个外因的作用不能抹杀,也就是社会环境。 教师:母子三人连续三年在同时间同一家面馆吃面,第三次后他们好几年没有再来北海亭面馆吃面了,老板夫妇为什么还要年年将二号桌上摆好“预约席”的牌子? 在老板夫妇身上,主要体现了怎样一种社会公德?他们主要给予了母子三人以什么? 学生:店老板夫妇给了母子三人以帮助,以温暖,以尊重,以同情,以祝福,以鼓励。 帮助:第一次去吃面的时候,店老板就多给了半碗面。 温暖、尊重:第二次,老板将熄灭的炉火点起来;老板娘建议给三碗面,而老板说:“不行,他们会尴尬。”。 尊重、同情:第三次,为了少收50元钱改了价格板;当老板夫妇获知母子三人的不幸遭遇后,面对面蹲着掉泪。 祝福:每一次,老板娘都以一句“谢谢,祝你们过个好年”送走母子三人。 鼓励:弟弟在写作文时的一句话,'不能失败,要努力!要好好活着!”。 归纳:老板夫妇的人物形象:淳朴仁爱、热心善良。 店主夫妇给母子三人帮助,尊重,鼓励充分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他们是那么热情真诚善良。也正是这种人性化的经商之道,使面馆生意兴隆。店面装修了,但那二号桌仍然如故,且放在店堂中央,让它出了名,成为幸福的桌子,这又说明了什么? 真正的幸福并非指物质的富足。桌子承载着一种精神,是母子三人坚强不屈、团结奋斗精神。老板夫妇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这种精神,学到了人应该怎样面对生活。 这是对母子三人精神的肯定、赞许。也是对自己的激励。更是期待母子三人过上幸福生活。这本身就 暗示了一个光明的前途。 (三)环境分析 教师:北海亭面馆的气氛在第四次吃面时达到了顶点,为什么? 明确:从中可以知道,母子三人的奋争不是孤立的,有店老板夫妇的鼓励与帮助,有面馆其他顾客的理解与关心在这里,人间的温情,给小说塑造了一个和谐温暖的环境。大和民族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成了小说不可忽略的社会环境。 作家栗良平把握住了当时日本的社会大环境的发展潮流,及时准确地为我们描绘了日本的发展前景。 日本在二战之中的疯狂,二战之后的荒芜,不必多言,世人皆知。但日本战后奇迹般地恢复,在二战之后的最初年头却是几乎无人知晓。而反映到文学作品中,更可以说是寥寥无几,而《一碗清汤荞麦面》就是反映这一时段日本社会现实的很成功的一篇小说。 从中受到激励,受到感动!因为我们从这“一碗清汤荞麦面”读到了太多的真情! 思考:环境描写在小说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环境有哪些?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北海亭面馆: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单纯的面馆,而是一种精神与感情的象征物。 最后一段:一语双关 雪停了:阴霾散尽了,母子三人终于迎来了光明。 布帘子摇曳着,飘着:代表着北海亭的精神传播,永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