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第一座桥究竞出于何地,何人之手已无法考证。人走多了便成路,桥也是一样,自从有了路,当人们遇到河流丶沟壑阻碍时,就会想到采用某种方式跨越障碍。最早的桥是架在小河沟两岸或河中礁石上的一根木杆,一块石板。后来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最早的木桥和石板桥。史料记载,商代有了独木桥,只能供一通过,西周春秋时期,桥的形式有两种,梁桥和浮桥,秦汉时期出现了平桥和拱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车马等工具相继出现,一般木桥难于承受压力,便出现了砖石修筑平桥。平桥在北方实用,在南方水乡河道纵横交错,在马车出现的同时船也出现了,平桥成阻碍。由此拱桥应运而生,拱桥上方可供人和马车通行,桥下方可舟船通行。 桥发展于隋,兴盛于宋,遍布神州大地的桥,编织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连接着祖国的四面八方。从原始的独木桥, ![]() ,古老的洛阳桥 ![]() 丶赵州桥 ![]() 丶卢沟桥 ![]() ,我们苏州的吴门桥 ![]() 到而今的长江大桥 ![]() 丶黄河大桥 ![]() 和港珠奧大桥等等,无法一一列举。 ![]() 中国古代桥梁的建筑艺术,有不少是世界桥粱史上的创举,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和才能。我国继承发展了先人的艺术和精华,在全球桥梁业中创造了一件件世界之最。中国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中国是桥的故乡。 说说家乡那座小木桥,它没有正式的桥名,大家都称木桥头。 ![]() 小木桥是四支木杆桥桩,拱起一米半宽的木板桥面,南依田埂小道北接微型小岛。小岛地处苏州西塘河畔的罗埂塘中,罗埂塘西连喇叭塘跟西塘河互通,东与陈埂塘和东挺河相接,是古时的主要交通水道。远古时期那里是茫茫浅海,也是长江和太湖泻水的水网区,冲积形成。岁月沧桑海平面退缩,海涌山(虎丘山)涌出,周边形成大片平原。多少年后小岛芦苇丛深,后来陆续有人上岛居住,形成村落现名罗埂廊。地方志载:原名芦家上,隶属吴国泰德县,唐宋属长洲县,明洪武14年苏州府长洲县,清朝和民国期间,长洲县武邱乡(虎丘)采云里九都廿五图。新中国成立后,吴县黄桥人民公社陈旗大队的一个生产小队,居住着百余口人。 世间本无路,有人必有路,有路必有桥,因此有了小木桥,小木桥建于何时何人之手,原始的桥,是独木桥还是后来的小木拱桥,已经无法查证。小木桥虽小,它为数十代罗埂廊人,排除了通往陆地的障碍,便利了村民生活。直到1956年,大跃进时期,河上筑了一道坝跟小岛连接,如今成为半岛,从此小木桥无了踪影。至今很都老人们都称桥址木桥头。我国形形色色绚丽夺目的桥数不胜数,每一座桥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背后都蕴含博大精深的文化。 苏州吴县蒋永芳 壬寅年正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