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器晚成!这位96岁作家如何征服艺术界?

 颐源书屋 2022-02-15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Etel Adnan)《塔马尔佩斯山》(Mount Tamalpais),布面油画,2000年

图片


去年11月,96岁的艺术家伊黛尔·阿德楠(Etel Adnan)于巴黎去世,策展人小汉斯曾将她评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在其近百年生命中,这位“半路出家”的艺术家通过文字、绘画等多种形式来记录所见所感,并仍保持着极高的创作热情。今天,时尚芭莎艺术带你走近其“色块风景”背后的故事。

图片

半路出家,晚年成名

图片
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The DOCUMENTA 13)现场照片

2012年,第13届卡塞尔文献展(The DOCUMENTA 13)开幕,在190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者中,一位名为伊黛尔·阿德楠的艺术家通过38幅无题画作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那年,87岁的阿德楠终于迎来了艺术生涯的转折点,并由此叩响了包括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惠特尼艺术博物馆(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在内的知名博物馆的大门。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无题》,布面油画,2012年

和许多从小浸润在艺术氛围里、接受多样艺术教育的大师们不同,阿德楠直到34岁时才正式开拓了她在艺术领域的创作,而在敲开艺术大门之前,她身上最显著的标签是诗人和教师。从其开始艺术创作到被人们认可,她足足用了54年。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在其位于巴黎的工作室,2018年

1925年,伊黛尔·阿德楠出生于黎巴嫩贝鲁特,多元的语言与文化的交融奠定了其多彩的一生。这是一个交杂着多语言、多文化和多信仰的地区,彼时的黎巴嫩还归属于法国管辖,社会却并不安定。

因父亲是一名土耳其军官,母亲生于希腊,阿德楠自幼便在一个以阿拉伯语为主的社会中讲着希腊语和土耳其语长大。后来,她就读于法国修道院学校,开始用法语学习和生活,也随之用法文创作了她的第一首诗歌。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无题》,布面油画,2012年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致海洋》(To the Ocean),47×38cm,2017年

时,阿德楠热爱思考与探索,对哲学产生了深厚兴趣。24岁之后,她先后前往巴黎大学、加州大学和哈佛大学进修哲学,接受了以她后来大部分作品所运用的语言——英语为主的教育。这样的独特经历让她体味了不同的文化语境,能够驾轻就熟地运用各种语言。她将自己的政治理念、生活体悟与各异的文化土壤相结合,把人们难以琢磨的“时间、记忆、爱、自我和死亡”等困惑一一具象化,赋予了其文字独特的风格。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无题》,布面油画,35×27cm,2014年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爆炸花》(Explosion Florale),1968-2018年

然而,沉浸在文字世界中的阿德楠被残酷的政治问题拉回了现实。在她于加利福尼亚任教期间,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正值争端,她对于法国政府的作为十分不满,极力为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声援。这时,法语在她心中被赋予了一层政治意义,她因此排斥用其写作。

在一位艺术家同事安·奥汉隆(Ann O'Hanlon)的鼓励下,她找到了除文字外能更自由抒发观点的方式——艺术,并逐渐将创作与表达欲望的出口转移到视觉艺术上,走上了画家之路。

图片
正在创作壁画的安·奥汉隆(Ann O'Hanlon),1933-1934年

“写我所见,画我所是”


如果说阿德楠的文字带给人们的是其政治抱负与女性主义关怀,那么她的绘画带给大家的就是阿德楠本人。

多年的哲学教育背景对其创作有着启发性的影响,她的画作完全遵从自己的内心与直觉,将哲学思考寓于其中,呈现一种难得的平和与宁静。她认为,颜色是一种实体,且有着独立的思想,它们只应为颜色自身及其创作者而存在,不应带有其他复杂的意义。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无题》,布面油画,20×25cm,2010年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无题》,布面油画,36×46cm,2015年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无题》,布面油画,33×41cm,2017年

同时,她十分注重万物与宇宙之间的关系,在绘画中追溯生命的源头、呈现造物主的美,并传递她对世界深沉的爱。

海浪、太阳、山脉等这类自然元素是其画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将视角置于宇宙,生活中的一切就因此虚焦,她将记忆中的它们从画面转化为一种感官体验,再通过没有边界的颜色来呈现这些体验,这便是阿德楠“多维同步”的视觉理念。透过这些画面,人们不单单能够捕捉到“即时的色彩之美”,更能体味到艺术家创作时内心的情绪。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塔马尔佩斯山》(Mount Tamalpais),布面油画,1985年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塔马尔佩斯山》(Mount Tamalpais),布面油画,2000年

生活中的风景当然也是其观察宇宙的重要窗口。她的窗外有一座塔马尔佩斯山(Mount Tamalpais),她便以山脉为“参考点”创作了一系列作品。画中的山脉是有生机的,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呈现不断变化的情绪与动态,这个系列以她在1986年出版的《塔马尔佩斯山之旅》一书而告终。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塔马尔佩斯山》(Mount Tamalpais),布面油画,2000年

而在文字创作方面,阿德楠也不再选择逃避,虽然其一生辗转多地,但始终附带着故乡黎巴嫩为她留下的深刻印记,这个几乎从她出生起就处于动荡中的国度成为了她笔下的重要主题。


1975年,黎巴嫩爆发内战,对于政治有着诸多关注的阿德楠再一次将目光聚焦于这片土地上,她迄今为止最为著名的一部小说《西特·玛丽·罗斯》(Sitt Marie Rose)由此诞生。她将自己鲜明的政治立场和女性主义观念寓于其中,尖锐地抨击了黎巴嫩战争、宗教、殖民教育、弱势群体及性别等问题,在当时的社会中引发了巨大的关注。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百合花三》(Pot de fleurs, III),纸本水墨,32×24cm,2017年

1977年,阿德楠因此书获得“法国阿拉伯国家奖章”(The France-Pays Arabes Award),登上了她作家生涯的最高峰,成为了当今成就最高的阿拉伯裔美国作家。她也因此被誉为“黎巴嫩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在纽约,1979年

后来,阿德楠找到了一种能同时呈现绘画与文字的形式——“leporellos”。这是一种可以展开的袖珍书,她有时在上面绘制风景插图,有时抄写阿拉伯诗歌,文字与绘画在其中达成和谐。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Beit Eddin》,纸本水墨,19×8cm(展开后9×174cm),2003年
图片

伊黛尔·阿德楠《镜子》(En miroir),布面油画,49×38cm,2020年

“写我所见,画我所是”。阿德楠把文字献给社会,把艺术献给自己。著名策展人汉斯·乌尔里希·奥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曾将她评为“21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之一”。

晚年时,她仍保持着极高的创作热情,创作数量上也十分高产。其作品常着眼于脑海中残存的记忆,用简单的几何图形象征阳光、大海与沙滩,一如她童年居于贝鲁特时的光影与风景……



精彩回顾:
逝世700周年!大师赵孟頫,你必须知道这10件事!
春节结束了?不!上海这场展览,帮你延长假期……
独家 | 德国顶级博物馆,如何在战火后重生?

图片

编辑、文  杨一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