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州行政区划史——城乡一体化、产业集聚、东部崛起

 上善若水和菩提 2022-02-15

原标题为《常州行政区划调整及影响》,作者梁芳。

改革开放以来,常州的行政区划调整大体经历了恢复设市、市管县改革、撤县改市、撤市设区、县以下基层政区调整等几个阶段。

总体来说,常州的行政区划调整是顺应改革的实践,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成效是显著的。

01

常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从戚墅堰附近圩墩村出土文物考证,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常州就是一个人类生活聚居之地,并已创造出远古文化。

常州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开始于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馀祭封季札于延陵之时,至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周朝称延陵邑,秦朝置延陵县,汉代称毗陵,晋朝分置武进县,改称晋陵,南北朝梁武帝改武进称兰陵。公元589年隋文帝时定名常州

唐、宋、元、明几个朝代又数经更迭为毗陵郡、常春府、永定、武进,直至清朝又分置阳湖县,同属常州府治。民国初废常州府,并将阳湖并入武进县。

新中国成立后市、县分设,分别成立常州市和武进县,归常州专区领导。

1953年,定为省辖市,并将武进县划归镇江地区管辖。

1959年,恢复常州专区建置,常州市再次为专区管辖。

1961年,武进县划由常州市管理。

1962年,常州市改为省辖市。

1979年,经济建设作为国家工作重心被提上日程,中心城市的作用开始受到重视。这时的设市模式是“市县分立、城乡分离”,此时的常州市被称为是“同心圆”鸡蛋型政区格局,即常州市区被武进县团团包围,市区范围非常狭小。

1983年—1991年

常州行政区划处于市管县改革阶段。

1982年

中共中央以[1982]51号文件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提出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撤销地区行署,实行市领导县制度

1983年

国务院正式批准江苏省全面实行“市管县”体制,将62个县划归11个地级市领导。

自此,常州市管辖原镇江地区的武进、金坛、溧阳三县。

通过这轮区划调整:

常州市区面积从94平方公里

增加到187平方公里,增长率为98.93%;

国民生产总值102.2亿元,

比1978年增长4.8倍;

国民收入89.4亿元,比1978年增长4.5倍;

常州人均GDP由985元上升到3136元,

增长率为218.37%;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01元

上升到1996元,增长率为184.73%。

自1983年市管县体制改革后,常州的社会总产值和工农业总产值明显上升,国民收入按可比价格明显增加。

市管县体制改革,打破了多年来市县之间的行政壁垒和城乡分割、工业农业分割的封闭格局,有利于把常州市域内的市、县和乡镇三级主体纳入统一规划,形成以常州中心城市为核心,辐射带动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城镇体系。

一方面为城市工业带动乡镇工业、城市支持乡村以及工业反哺农业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为中心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展城市空间,壮大经济规模,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02

1990-1998

常州进入撤县设市阶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进行,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撤县设市”区划改革。

在江苏省内,一些经济较发达、城镇人口较多的市辖县进行了“撤县设市”改革。这一个阶段的苏南成为中国最为密集的“市管市”(地级市管辖县级市)区域之一。

1990年

常州撤溧阳县,设溧阳市

1993年

撤金坛县,设金坛市

1995年

撤武进县,设武进市

武进的龙虎塘、新桥、百丈和圩塘4个乡镇划入常州市区,常州市区面积由187平方公里扩大至280平方公里,较1991年增长率为49.73%,常州城市向北发展的空间豁然开朗。

常州人均GDP由3136元增长至11117元,增长率为254.49%。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6元增长至5632元,增长率为182.16%。

2002-2015

常州进入撤市(县)设区改革阶段

随着常州城市化的推进,培育经济中心、特大都市,成为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战略。拓宽城市发展空间,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成为迫切需求。

2001年前后,为解决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带来的市级发展空间不足的难题,江苏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开展了“撤市(县)设区”改革。

如南京的江宁县、扬州的邗江县撤县设区。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2年,武进撤市设区,常州市区面积扩大为1864平方公里,较2001年增长率为565.71%。2015年,金坛撤市设区,常州市区面积扩大至2837.63平方公里,较上年增长52.4%,2015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5273.15亿元,较2002年增长率为593.29%,居全省第6位;人均GDP为112395元,居全省第4位;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710元,较2002年增长率为329.98%,亦居全省第4位。

与上述改革同时,县级以下基层政区的改革也一直在进行中,如乡镇撤并、建镇及设立街道办事处等。随着县级以上政区调整改革的基本完成和趋于稳定,县级以下基层政区的改革成为此后一段时期行政区划改革的重点。

此阶段较为集中的区划调整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1999年,常州实行大规模乡镇撤并。乡由1998年的55个撤为1999年的9个,调减率为83.64%,镇由1998年的81个撤为1999年的70个,调减率为13.58%。

2003年,常州撤乡改街道办事处,将仅有的9个乡全部撤改为街道办事处。新北区三井乡撤改为三井街道办事处,天宁区茶山乡、雕庄乡、红梅乡和青龙乡分别改为茶山街道、雕庄街道、红梅街道和青龙街道。

常州从此无乡。

第二次是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常州进行了又一次较大规模的乡镇撤并和区划调整:

武进区由原23个镇撤并为14个镇,新设南夏墅街道,溧阳市由原17个镇撤并为10个镇,金坛市由原15个镇撤并为7个镇,钟楼区新设新闸街道,戚墅堰区新设丁堰街道和潞城街道。

全市镇的调减率为42.19%。通过这些调整,镇区建设得到加强,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集中,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减轻了财政负担,精简优化了乡镇干部队伍。

第三次是在2015年,常州将原武进区的奔牛镇、郑陆镇、邹区镇分别并入新北区、天宁区、钟楼区管辖;将武进区和戚墅堰区合并,设立新的武进区;将戚墅堰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由新的武进区代管,新武进区所属戚墅堰、丁堰、潞城三个街道和横山桥、横林、遥观三镇委托常州经开区管理。

此次调整,再一次拓展了常州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常州东部板块加速崛起。

03

行政区划调整对常州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扩大了市区面积,有利于拓展发展空间,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据笔者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常州市区面积较大幅度的扩张主要有3次。

1//1995

第一次是在1995年,江苏省政府决定将武进县龙虎塘、新桥、百丈和圩塘4个乡镇划入常州市区,市区面积由187平方公里扩大到280平方公里。

这次区划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武进团团围住常州市区的鸡蛋型格局第一次被打开了一个缺口,也使得常州变成了真正的“沿江城市”,为常州响应当时省委、省政府“沿江开放开发”政策,确定“重点向北”发展战略扫除了区划障碍。

2// 2002

第二次是在2002年,武进撤市设区,把薛家、 孟河等7个镇划归常州市新北区,常州市区面积一跃升至1864平方公里,常州的北翼更加开阔。

3// 2015

第三次是在2015年,金坛撤市设区,常州市区面积增加至2837.63平方公里。

由于行政区划的重大调整,常州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度提升。

1995年常州国内生产总值370亿元,

占全省7.2%,比上年增长17.5%,

较当年江苏省的增长率高了2.1个百分点。

2002年,常州国内生产总值760.60亿元,

比上年增长13.03%,

较当年江苏省的增长率高了1.43个百分点。

2015年,常州国内生产总值5273.15亿元,

比上年增长7.58%。

撤并武进市不仅解决了常州市中心城区过小的问题,还改变了多年来孤立向北发展的空间态势,使得向南扩张成为可能。

同时,常州市主城区东西方向横跨三个行政区的格局被打破,城市东西方向的发展空间得到疏通,在空间上强化了中心区辐射能力,有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区划调整有利于资源有效整合,

实现常州市区协调发展。

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里,常州各区各自为政搞发展。

譬如原戚区,位于常州东翼,由于东西交通轴线的分割,该区的开发区无法真正形成集聚效应。而戚墅堰区以外的属于武进区的横林和横山桥等地,也都设立自己的开发区。这样,属于不同区划的多个开发区出现在常州东翼上,各自为政。

钟楼区位于常州西翼,为整合自己区内多个分散的小型开发区,实现优势重整,在钟楼西侧地区设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开发区,实现了局部效益最优。但从常州市的全局来看,该开发区的设置仍有局限性,一是太靠近中心城区,二是在运河的上游,存在水体污染隐患。

由此可见,从常州市的大局入手,有效整合各区资源,很有必要。

2015年,经国务院、省政府批准,常州将武进区和戚墅堰区合并,设立新的武进区;将戚墅堰经济开发区更名为江苏常州经济开发区,由新的武进区代管,新武进区所属戚墅堰、丁堰、潞城三个街道和横山桥、横林、遥观三镇委托常州经开区管理。

这番区划调整拓展常州中心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常州东部板块加速崛起,而且进一步增强常州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促进市区产业集聚和集约发展,促进了全市的协调发展。

区划调整有利于减少管理层级,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层级过多的地方行政管理体系,造成了管理成本、制度交易成本的升高,效率低下,而这些显然是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相符合的。

调整行政区划将减少政府管理的层级,实现机构整合、工作整合、人员融合,从而实现精简行政机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增强管理服务能力。

总体来说,常州的行政区划调整是顺应改革的实践,成效也是显著的。但是,行政区划的调整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将来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进一步调整的可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