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舜帝圣葬地 全州九疑山(连载21)

 冠123 2022-02-15

中华道德文化始祖舜帝葬地九疑山新考

蒋咸喜 文\摄 唐国辉

《舜帝圣葬地  全州九疑山》的考证,本平台已连载发布了20期。

现推出第21期:全州青瑶峒的瑶人与舜帝有历史渊源

图片

我们在追寻舜帝南巡遗迹时,发现舜帝南巡的路线与盘瓠(盘护)的后裔“莫徭”的分布区域高度重合。有关舜帝南巡路线,陕西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东晨在《帝舜家族史迹考辨》一文中认为:舜帝“从蒲坂出发,经安邑(山西夏县)南行过黄河,过鸣条(河南封丘东),过宛(今南阳),渡淮河、汉江南行,再经夷陵(今武汉)过江入巴陵(今湖南岳阳),沿湘江南下,至南岳衡山(今湖南衡阳)。之后,再南行至古零陵。帝舜又从古零陵到各地去巡视。”

我们把湖南的君山、德山、韶山、崀山和广西全州境内的舜皇山(湘桂交界)、九疑山、二妃望舜的望夫岭、枕山、归崇坪、零陵屋、祀山、大屋坛、凤凰山、大极山、舜帝庙村、舜帝庙、虞帝岭、舜帝行宫故址、虞帝庙、湘川赤壁、二妃庙、虞山连成线,都恰好地在舜帝南巡的路径上,这绝对不是一般意义的巧合。

现同为南蛮族系后裔的苗族、瑶族、畲族等共奉盘瓠(盘护)为始祖。因此,有学者认为舜帝南巡德化的“三苗”族群中就有瑶民,并有舜的后裔融入了瑶人。

我国著名的民族史专家何光岳先生在《南蛮源流史》中说,古摇民和盘瓠(盘护)是瑶族中最主要的两个氏族,是形成瑶族的主要骨干,是瑶族的最早源流。先秦文献中记载了古摇民为舜的后代:《山海经·大荒东经》载称:东方“有因民国,勾姓,黍食。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河伯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于兽,方食之,民曰摇民。帝舜生戏,戏生摇民。”戏生摇民,何光岳在《南蛮源流史》指出“摇人当属于舜帝之后。”他指出:“摇民的始字为䍃。䍃字呈手制瓦器状,传说舜帝曾陶于雷泽,是一个之作陶器能手,因而舜帝之裔便叫䍃民”“䍃加穴为窑,更证实䍃人确实以制造陶器得名。”《说文解字》对䍃的解释也证实了这一说法:“䍃,瓦器也,从缶肉声。”瑶族的瑶在古代有多种写法,但不管怎么变化,都带有䍃旁,说明这个民族擅长于制陶,再加上“帝舜生戏,戏生摇民”,可见,舜帝和瑶族祖先有某种直接的关系。

图片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神话学专家袁珂先生案:著名的文史学家吴其昌《卜辞所见殷先公先王三续考》(《燕京学报》第十四期)说,“因民”、“摇民”、“赢民”,一声之转也。因、赢、摇一声之转,其说是也。关于王亥被杀故事,《楚辞·天问》叙其事较详;《易·大壮》六五爻辞云:“丧羊于易,无悔。”《旅》上九爻辞云:“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说者亦以为是王亥故事云。关于摇民,袁珂先生案:此言摇民除有易所化之一系而外,复有一系是由帝舜之裔戏所生。此乃摇民传说之异闻,故附记于此。其实有易即戏也,易、戏声近,易化摇民即戏生摇民也。

根据袁珂先生的解读,这里的“摇民”与现代瑶人联系起来了,就是瑶族的先祖。“帝舜生戏,戏生摇民。”这样,瑶人也属于舜的后裔。

学者蔡自新先生在《瑶族的起源应为舜帝后裔》中指出:瑶族的起源是舜帝的后裔。他考证认为,舜是夷人。并引用专家之言:专治中国上古史的前辈学者徐旭生先生说,我国古代的部族分野,大致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集团。西北方的华夏集团分为黄帝、炎帝两大支;近东方的东夷集团自成单位的高阳氏(帝颛顼)、有虞氏(帝舜)、商人;近南方的苗蛮集团。这三大集团之间又有混合与交融,最后同化为华夏民族。杨向奎先生研究中华民族的起源则认为,中国的历史从炎帝、黄帝开始,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黄帝一系变为大宗,夏、周王朝都属于黄帝系统,而齐、许、申、吕及楚属于炎帝系统,虞、殷属于东夷,三个系统融合为华夏民族。这些上古史专家在解说中华民族的起源时,都认为虞舜属于东方夷人。东方夷人部族的迁徙后来也有所记载。隋唐史志中所说的“夷蜒”“莫徭”、“杂有夷人,名瑶”,都认定“莫徭”“瑶”为夷人,表明了夷人中的摇民在迁徙中的名称演变。瑶族作为民族的名称,“瑶”字的写法经历了从摇到徭,大约在唐末以后变为瑶,后来在元代开始出现猺,将偏旁改为犬的写法。

学者肖献军、胡娟在《舜帝与永州瑶族的渊源及其文化影响》文中指出:从“帝舜生戏,戏生摇民”的记载来看,舜帝和瑶族祖先有某种直接的关系,作为古零陵全州和永州瑶族应为舜帝后裔。

图片

学者肖献军、胡娟分析了舜帝后裔支地理的分布。根据瑶族的先祖盘瓠(盘护)因生活在舜帝葬地古零陵全州和永州一带,盘瓠(盘护)的后裔又称“零陵蛮”。“零陵蛮”作为古族名,是因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在今广西全州县置零陵县和零陵郡,以居其县郡而得名。他们分布在今湖南西南与广西北部接壤地带的情况。认为零陵蛮与瑶族相关,在古老的零陵郡有瑶族存在。《梁书·张赞传》:“州界零陵、衡阳等郡,有莫徭蛮者。”《隋书·地理志》:“长沙郡又杂有夷蜒,名曰莫徭,自云其先祖有功,常免徭役,故以为名。其男子但著白布裈衫,更无巾裤;其女子青布衫、班布裙,通无鞋屩。婚嫁用铁钴䥈为聘财。武陵、巴陵、零陵、桂阳、澧阳、衡山、熙平皆同焉。其丧葬之节,颇同于诸左云。”也指出了在同属古零陵的全州和永州有莫瑶的存在。

王明生解释,“莫徭”实际上就是现在的勉语中的“我们的瑶人”。我们认为,隋唐史志中所说的“夷蜒”“莫徭”、“杂有夷人,名瑶”,都认定“莫徭”“瑶”为夷人,表明了夷人中的摇民在迁徙中的名称演变,至于莫徭后面附着的蛮字,是把迁徙民族与当地土著混同的误断。

瑶人在自存的文献和民间故事也有从桂郡全州迁往他方的记载,并自称是舜帝的后裔。广西钟山县两安瑶族乡的沙坪村沙坪屯,清同治二年(1863年)修建的东门墙壁上石碑记载:“自从始祖,历来出身全州、观阳(今灌阳)千家洞,七姓等分散,赵万四、黄富四太祖于洪武元年流落居住沙平……”这段瑶族的始祖“历来出身全州、观阳千家洞”的记载,也反映了这个千家洞有从全州到灌阳的迁徙过程。

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千家洞木本水源》:“《古传略记》云:吾太太如祖,溯其源,原居桂郡。避元乱,潜入灌阳之深山,有一千家郡(眷)。人无数逃入,以避元逆奸淫妇女,民无日安,故兹吾祖弃民属繇(瑶),可免元党之屈。投入良繇(瑶)耕作,历来朴实。唐虞之敦厚,尚存尧舜之风,不以大业传家,而以大德传天下,敦厚流。后进隐居山林,散漫天下,处处有之。富贵不贪,甘心苦作。舜何人也,列何人也。濮曾作繇(瑶)、亭千,家总长舜裔也。让德者居之,故繇(瑶)人最朴,全无计巧(较),是功名不慕,备尝辛苦自食其力。元未七十余年,土吏识破此关,千家洞非全繇(瑶)人也,多郡人变之,不服元代兵怒剿,吾祖逃出四散,楚粤频盈,是吾祖之出处根源,如此之苦也,伦常之变衰之理也。”(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6月版《瑶族〈过山榜〉选编》108页)。上述这段话就说到湖南江华的瑶族溯源,其祖源在广西桂林府某地(全州自明代洪武二十七年从湖南永州府改隶广西桂林府)。他们被元军逼入灌阳之深山有约一千家郡(“郡”在这里有“眷”之意,即一千户家庭成员),入了瑶籍。瑶民是“良瑶”,“历来朴实,唐虞之敦厚,尚存尧舜之风”。他们在灌阳瑶山生活了70余年之后,元末官府又派兵怒剿,他们便四处逃散。江华的这支瑶人说到他们就是舜帝的后裔。

图片

让我们又回到舜帝南巡的路线与盘瓠(盘护)的后裔“莫徭”的分布区域高度重合的全州青瑶峒。舜帝的葬地九疑山和勉瑶的文明发祥地大楚南会稽山都在这里。而在大楚南会稽山之中又有舜帝南巡的舜皇山。舜皇山也叫舜山,它处全州县大西江镇炎井村、文桥镇干六村和东安县大庙口镇之间,是全州与东安二县的界山。东安县境域古属全州洮阳,西晋惠帝永熙元年(290年)才从全州的洮阳析出,置应阳县(即东安县前置)。东安县的舜文化属全州古零陵文化圈。因此舜皇山在《全州县志》和《东安县志》皆有载。清代嘉庆全州志》卷之一舆地(第15页)记载全州县境内有舜山岩和舜山:“舜山岩在三都去城七十里,有水北出会舜山。”全州有舜帝巡行过的舜皇山(《全州县志》【1998年版】)。清道光《永州府志·艺文志》引《东安县志》也载:“永之东安县有舜山、玉陛源,皆祀有虞氏。……因舜巡狩所经也。”

湖南省科技学院周甲辰教授在《舜帝避居舜皇山论》中还提出了“舜帝避居舜皇山”的观点。他认为:舜帝曾以治水不力的罪名杀掉了禹的生父鲧。舜交权给禹后,为避免与禹的冲突。舜晚年主动选择了南巡三苗,而避居到舜皇山。舜在三苗人生活的岭南,抚慰、教化三苗,示之以德,促使其移风易俗。这不仅有史料零星的文字记载,而且在民间传说中有广泛的反映。至今舜皇山一带流传着许多舜帝的故事。舜帝在舜皇山避居期间,曾多次外出巡游。现全州、桂林、永州、衡阳、韶关等地都留有舜帝的遗迹。

图片

今在全州青瑶峒九疑山、舜皇山这二处广西与湖南二省交界的全州、资源、新宁、东安四县相邻的周边山岭,有众多与舜帝南巡有关的地名,几乎每一个地名,都联系着一个与舜帝南巡有关的故事。“赤水之东,苍梧之野”是舜之所葬的全州九疑山,于是在九疑山西面的全州西延夫夷水就叫赤水;舜帝夸苍梧山里全州西延与新宁县交界一风景绝妙的山说“山之良也!”这山就叫了崀山;舜帝南巡路经苍梧山中的全州、东安县,于是就有了全州的虞帝岭、舜皇山(全州与东安交界);舜帝在全州的古道和小山栖息,拥泉而居,枕山而眠,就有了地名舜帝行宫故址和枕山;舜帝在全州枕山上与三苗首领同乐,就有了归崇坪;舜帝崩于苍梧之野的全州,葬于全州西北有九龙归位地相的大山岭,这座大山岭就叫九疑山,九疑山因是天子舜帝的葬地,因此九疑山又叫天子岭;舜帝二妃来舜帝葬地全州九疑山寻夫,望山祭夫,泪尽在全州三江口殉夫而亡,于是在全州就有了地名望夫岭和二妃挥泪为斑竹的湘川赤壁;舜帝藏精于全州、二妃在全州殉夫,为祭祀舜帝和二妃,在全州就有了虞帝庙、二妃庙、零陵屋、舜帝庙村、祀山、大屋坛(祭坛)、凤凰山等纪念地名。

全州九疑山和舜皇山因两山相近,又分别是舜帝在苍梧之野的葬地和避居地,这一带的舜文化沉积极其厚重。这里有很多活的传统,舜帝一直活在全州九疑山和舜皇山周边的百姓生活之中。当地人信仰舜帝,称之为“舜皇爬爬”(方言,读音papa),将其视为天地间最重要、最亲近的神之一。舜帝也一直活在庙、会及祭祀之中。在全州民间人们对“舜皇爬爬”的信仰则寄托在祭祀之中,当地有不小祭祀舜帝的神庙。旧时,全州的地方官员每年都要在湘源二妃庙隆重地举行祭祀舜帝和二妃的仪式:“帝既野死,神亦不返,食于兹川,古有常典。”祭祀盛况是“神乐来归,徒御雍雍。神既安止,邦人载喜。奉其吉玉,以对嘉祉。”“将子无让,神听锺鼓。丰其交报,邦邑是与”。祭祀目的是“驱祓戾孽,恢宣淑灵”,以其美德,教化世人。如果失职不敬,则“以奸大刑”。祭祀的隆重仪式,我们仍可从柳宗元的《湘源二妃庙碑》中的记载进行领略。至今在全州民间仍传承着大堂请圣的祭祀仪式,即在全州农村每家每户立家堂,安香火时,要由师公做法事迎请尧帝和舜帝。“大堂请圣”的唱词有:“东岳治天尧舜帝,南岳师天尧舜皇,西岳松天尧舜皇,北岳安天尧舜皇,五岳五天尧舜帝,五岳五天尧舜皇。”全州大西江的枕山庙就曾供奉着舜帝。大西江境域内的青瑶峒人还曾有到舜庙迎请虞神到神仙坝祈雨的习俗。

图片

古代在舜皇山下的全州文桥和东安大庙口一带,包括玉陛源口、扬江源口等,建有多处舜庙。这里的舜庙规模都比较大。东安县大庙口镇这个古老的“大庙口”地名,就因当地人为纪念舜帝南巡建有大庙而名。

湖南省舜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南省舜帝陵基金会副秘书长、湖南永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张泽槐先生的文集《舜帝与舜帝陵》第四节《舜帝南巡遗事》:“大庙口。是一个古老地名,也是一个行政区域名称,位于舜皇山下东安县境内,现为大庙口镇。大庙,即舜庙。清《九疑山志》记载:'舜庙在大阳溪白鹤观前,盖三代时祀于此,土人呼为大庙。’也就是说,三代时,当地人在大阳溪建有舜庙祭祀舜帝,当地人把舜庙称为“大庙”。东安舜皇山下的大庙,也是为纪念舜帝南巡而建,其实就是舜庙。清道光《永州府志·气文志》引《东安县志》:'永之东安县有舜山、玉陛源,皆祀有虞氏。东安近九疑,因舜巡狩所经也。’古代在舜皇山下大庙口一带,包括玉陛源口、扬江源口等,建有多处舜庙。这里的舜庙规模都比较大。每年农历11月13日(注:应有误,实际是农历8月13日)前后十多天,这里都要举行隆重的民间庙会活动,纪念舜帝,并进行物资交流。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重建本祭虞帝祠记》、明天启六年(1626)《重新起造碑》,详细记载了修建舜庙与庙会活动的情况。清嘉庆六年(1801),一场特大洪水将大庙口舜庙冲毁。但后人又在此建大庙,并有戏台、游亭,碑刻甚多。”

可见当地民间对舜文化精神的信仰之深,并在上述以九疑山和舜皇山为核心的地区已形成了一个有名的舜帝文化圈。

2008年10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又在舜皇山下的坐果山发掘出了坐果山文化遗址。考古专家在此清理出了一组完整的山地居住遗迹,共发现古人用来支撑房屋柱子留下的柱洞100多个,灰坑(包括火塘)10余个。从柱洞的位置可以看出,生活在坐果山上的商周古人采用山石为墙,在山石之间空地立柱搭棚。从中可以复原商周时期人类依据岩山的自然环境来建筑居室的情形。在遗址内一条长达数十米的自然深沟中,发现文化层厚达3至4米,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石斧、石锛、石凿等石器,釜、罐、鼎、鬶、纺轮等陶器,还有少量的青铜矛、镞和玉玦、玉环等。根据发掘出土的大量动物遗骨,可以确定聚落的经济形态是以狩猎为主体。所发现的石器,已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石器制作加工链。从目前的发掘情况看,坐果山遗址是一处商周时期南溪河流域的中心遗址,遗址范围约2万平方米。从已出土的文物上,既发现了当地区别于中央王朝的文化特征,也出现了中原文化传播、北方文化南下扩散的交流元素。这种区域文化的分散与聚合、差异与交流,为华夏民族共同体的融合过程、中华文明的形成脉络提供了重要的材料佐证。这一带是舜帝南巡之地,此处文化遗址是否与舜帝的后裔即“帝舜生戏,戏生摇民”这支古摇民有关,有待考证。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对瑶族起源所诠释的实际情况是:瑶族形成的二个主要骨干,最早是上古时代盘瓠(盘护)氏族和东方夷人虞舜部族的一部分(即《山海经》所载的“帝舜生戏,戏生摇民”这支古摇民),在华夏族同化的统一过程中,这二支向南迁徙的氏族部落,最后定居在以全州青瑶峒为中心的南岭山地,并与当地土居的三苗部落联盟融合在一起了。所以,今天的瑶人中有属于舜帝的后裔。

(未完待续)

下期预告:上古时期的苗瑶部落(即三苗部落)在以全州青瑶峒为中心的湘水和资水上游创造了灿烂的上古文明

发文回顾:前20期介绍了上古史在《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自此舜帝与九疑、零陵便融为一体。“零陵”作为我国最早的古地名之一,在夏代以前就出现在广西全州。秦始皇和汉武帝为纪念舜帝崩葬于全州九疑山,先后在舜帝葬地全州设置了零陵县和零陵郡。古籍《山海经》记载舜帝葬地的方位是在湘水源(湘江源)西北的全州和赤水(夫夷水的古称)东面的全州,我国最早的地理志《山海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定论了舜帝葬地在全州九疑山。《淮南子》也记载舜帝葬地方位在全州九疑山。舜帝二妃娥皇、女英因舜帝崩葬全州九疑山而殉情全州湘川“赤壁”。舜帝因葬于全州九疑山,屈原、扬雄、李白、李梦阳、顾璘等骚人墨客曾到全州追寻德圣舜迹。湖南宁远九嶷山的舜帝陵是为了祭祀舜帝需要而人为造出的一个祭祀陵,是个假陵。宁远九嶷山的考古挖掘和出土文物只能证明舜源峰下的舜帝陵庙为祭祀陵庙,而非真陵所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形图标注“帝舜”二字的舜帝庙不在现宁远九嶷山,而那图中的二个特殊符号应是舜帝在全州九疑山葬地的地形标识。最早的舜帝庙在全州舜帝庙村,宁远九嶷山的舜帝庙迁自全州。舜帝的后裔古摇民在全州九疑山下的青瑶峒及周边山岭生活,并成为了瑶族的祖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