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东日报

 昵称54687424 2022-02-15

□雪归

几天前,在一个短视频听麦家、苏童、阿来、刘震云四位前辈作家讲述自己的第一笔稿费的用途。麦家老师的稿费没拿到;苏童老师的稿费用来喝酸奶;刘震云老师用稿费请女朋友吃饭;阿来老师在买了书后,也把剩下的稿费用来请女朋友吃饭,连续吃了几个礼拜后,终于把对方吃成了自己的太太。

这条视频也让我想起自己的第一笔稿费。那是1992年,读高二的我写了一篇题为《远山的呼唤》的作文,在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中拿了一个二等奖,除了证书和奖品,作文收入作品集出版后还邮寄来20元稿费。父亲帮我从邮局取回来,我用稿费买来一本《郁达夫文集》,珍藏至今。书中郁达夫先生的“极淡极淡”同水一样的春愁,也在我的青少年时光里萦绕不绝。

韩玉成先生出生于西宁市湟中区,曾在海东工作过一段时间,是《海东报》的创刊人之一,他说他的第一笔稿费是两本稿纸。大约是1977年春天,那时候没恢复稿酬制度,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以整版篇幅发表在《青海日报》文艺副刊上,过了几个星期,他收到两本青海日报社的稿纸,顿时激动万分。他用这纸又写了几个短篇小说,其中一个就是《账主儿尕七斤》,后来获得第一届青海省政府文学艺术奖。那时他在公社当干事,不缺白纸,但是没有300格的标准稿纸,闲了就把白纸裁好,用尺子和铅笔打出标准稿纸的样子写作,以方便编辑计算字数……

雄子先生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他的第一笔稿费是在《群众艺术》杂志发表的一首诗获得的,8元钱。按当时的物价,可以买到100个鸡蛋。那时他18岁,刚参加工作,月工资97元。在回忆第一笔稿费时,他突然想起柜子里还有一张多年前没有支取的稿费单,因为地址错误投寄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等辗转送到他手中之时早过了兑取时间,倒成了28年后的今天的一份纪念,别有一番感慨。有朋友评论说“可惜损失了100个鸡蛋,可以煮几茶壶”;还有人调侃说,这张稿费单可以当作文物。

诗人了然先生也是平安人,他说他的第一笔稿费只有3块钱,是1983年发表在《青海日报》“江河源”副刊上的一首小诗,当时买了两碗面片、一包“战斗”烟,还和朋友分享了一瓶互助大曲,至今记忆犹新。

文友刘大伟是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兰州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博士。他拿到第一笔稿费是在1997年,那时他正在互助土族自治县六中读高二,写了一篇小小说在《彩虹》发表后拿到了20元稿费,这笔钱他存到高考时才用——考前一天要到县城旅馆住宿。

文友苏子达先生也在平安居住,1991年在《青海湖》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求索》后,他拿到稿酬612元,汇款单标注高额汇款。他立即给家里买了一吨煤,余钱上交父亲。他回忆说,当时稿酬千字20元,扣千字3元的编辑费,实拿稿酬千字17元。

结识张义涛先生是在燎原先生的平安之行中,之后张义涛先生经常给我投稿。他说他拿到第一笔稿费是1977年,他的组诗《写在学大庆的日子里》刊发在《青海文艺》上,收到20元稿费。那时他的月工资才53.82元,心情十分激动。值得一提的是,他是恢复稿费制度后第一批拿到稿费的作者,因为此前的“十年动乱”期间曾取消了稿费制度。那次稿费的收据他感觉非常珍贵,一直保存至今。

文友东永学先生在毗邻平安的县城——互助生活。他说,1987年秋天,他的第一首诗发表在《青海青年报》上,编辑老师牛八寄来了样报,还有一封简短的编辑回信,收到八毛七分钱的稿费。他添两毛钱买了一瓶互助大曲,喝着酒一遍遍读自己的诗,那情景历历在目。

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年诗人严雅楠说,他的第一笔稿费是17岁在《中国土族》上公开发表的一首小诗,虽然只有40元,但当时很激动。后去青海土族研究会、《中国土族》杂志社发行部取杂志时领取的,稿费的一半用于征订该杂志。

家住乐都区洪水镇马趟村的杨春兰和我同龄,她的第一笔稿费来自《贵德》杂志。2020年初,她写了一篇《我的母亲》,发表后得到稿费180元,她用这笔钱买了几本书。她说,作为一名农村妇女,拙作能变成铅字很激动,也很感谢一直以来在写作路上支持与鼓励她的所有老师和家人。

同在平安的张金芬是我的朋友,退休后的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写作。她欣然回忆她的第一笔稿费,那是2017年4月底,她的散文《初春的乡村》发表在2017年的《河湟》杂志上,拿到了20元稿费。她说,回单位的路上,她感觉自己快要飞起来了。她走到区政府办公大楼前的人行道上,一个六十七八岁的老太太正坐在路边歇息。手里拿着几个手工制作的针线包售卖。她忽然就想起了离世多年的母亲和母亲的一手好针线。她用10元钱买了一个针线包留作纪念,另外10元存起来,计划用挣到的稿费买珍藏版的四大名著。

这第一笔稿费背后故事不少,我只选取了我所熟悉的几位师友的故事。相信我们的写作,不止是为了丰厚或微薄的稿费。当一个人不被勉强,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写作,收获的应该不止是稿费,更多是坚持个人爱好并向理想高峰登攀的快乐。

我曾在我的小说集《暗蚀》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我之所以始终不曾放弃创作的主要原因,是生活里有太多让我放不下的东西时时牵绊着我,令我纠结,甚至疼痛。许多时候,我找不到突破的方式,于是选择了写作。虽然我至今没有写出一篇像样的作品,但是,当文学温暖和照亮行程的时候,我看见了坚守的意义和希望的微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